《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2020-03-02 21:25: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此气势磅礴的一段话,让我的心也随之激荡起来,而这段话让人最能够想起的便是青春励志剧《恰同学少年》。该剧讲述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剧中的刻画的很多人物形象都让人心有所动,感慨万分。如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等等,而该剧中让人不得不多说人的便是毛泽东——润泽华夏,恩惠东方。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1925年秋从上海回到长沙时,在湖南第一师范校门口的湘江桔子洲头挥笔写下的词———《沁园春·长沙》。这正是对当年就读于该校的众多学子们的真实写照,也展了毛泽东报效祖国,志存高远的远大理想。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东山学堂读书时, 给父亲留下了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便可发现毛泽东一心求知、救国的宏伟志向。因为年轻,所以他无畏;因为无畏,所以他出发。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奏响着一支青春的歌,激情的追求着,无所谓畏惧的挑战着那个时代的腐朽。而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以后能有一碗饭而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和前进。他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而学习的,他的志向是坚定的、高尚的,不像刘俊卿一样为了个人名利而读死书。他把救国和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并且为之而努力的奋斗着。他坚持着自己的真理, 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不怕吃苦, 求得真本领, 不断充实自己,还提出了“ 一日未得真理, 即一日无志, 十年未得真理, 即十年无志, 终身未得, 即终身无志”的大道理。而且在第一师范时, 他每天起床特别早, 做完冷水浴或其他运动之后, 就迅速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紧张的学习。为了锻炼自己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地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他到长沙城闹市中读书“闹中求静”, 以磨砺遇事冷静专注的性情; 大雨滂沱的时候在岳麓山上奔跑, 以体会“与天地奋斗, 其乐无穷”的豪情,这便是毛泽东。

而在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事便是教育,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从该剧中可以发现毛泽东是一个志存高远、个性鲜明的学生, 但是同时, 19 至25 岁的毛泽东, 和许多如今的我们一样, 有冲动、偏执、倔强等弱点。 虽然他的个性鲜明, 为人行事有非凡的胆识,但是又往往引来争议, 是个无法按常规来判断的人。对他来说若适得其时, 就如蛟龙入渊, 若生不逢时, 则可能被扼杀天才。幸运的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大学遇到了一批因材施教的老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 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 而不是压制学生的优势去迁就一般的标准。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是存在偏科的,数理化科目很差,甚至都到了不及格的边缘。但是杨昌济说的好:“自古大才乏通才,自古大才少全才,我们又何必强求一个对理科缺乏兴趣的学生要门门全优呢?”剧中有这样一幕: 针对毛泽东考试成绩有的正数第一( 如国文等社会科学)、有的倒数第一( 如数学) 的情况, 老师们在一起展开讨论, 有的老师说他既聪明又勤奋, 有的老师说他聪明不勤奋,有的老师说他勤奋不聪明, 还有的老师干脆说他是既不聪明又不勤奋、、、、、

可谓众说纷纭。这样一个学生, 可以说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 也可以说是一个独擅专长的奇才。如何看待这个学生, 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

《恰同学少年》中展现出了两种教书育人的方式: 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教师,他们灌输给学生的思想就是所谓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 并且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杨昌济、孔昭绶等教师, 他们既教书又育人, 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 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 他们以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如今所需要的。

大浪淘沙,光阴飞转,已悄然流逝了近一百年的时光,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用献血和生命开创的共和国已经走向了辉煌。和他们那时相比,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无论是教育资源、教育水准还是教育的普及,也都已不能和那时同日而语。但是,返回头来理智地对比和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而如今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很明显的发现我们似乎都缺少了点什么。好多中学生在忙着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好多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么就是在忙着学英语、考托福,找工作,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抱负,少了沉稳,多了浮躁,幻想个人的奋斗与所谓的成功,缺少了一份该有的责任。也许这也是现实所“逼”,但不管怎样,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而如今我们应该办怎样的教育,办怎样的学校却让人值得思考。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是好的,可是把学校办成千篇1律,一个摸样,恐怕是有问题的。我们批量生产学校,然后在批量生产学生,学校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怎能培养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一方面社会在呼唤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又在扼杀学生的天性,肆无忌惮的磨砺他们的棱角。这样的教育又如何能使我们的社会继续进步呢,如何能让我们的的国家超越其他进步得国家呢!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主张“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育并重, 身心并完”,他认为体育、德育、智育都是形成人类发展的基础。我们都知道青年时代是修学的关键期, 必须抓住这个时期, 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立大志, 不要浑浑噩噩跟着跑,不要读死书, 死读书。我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有这样的要求: 每个毕业生, 要能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工作压得人们几乎“ 喘不过气”,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志存高远, 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智体三者互动, 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挫折教育”“磨砺教育”, 克服独生子女的“骄、娇”之气, 做一个体魄强健, 意志顽强、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而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急切所需的啊!我也希望有这样一种教育,老师们不必为所谓的“学术任务”而累,能静下心来做学术,搞教学和研究,帮学生打开视野,建立人生价值观;学子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和老师在灯下促膝长谈,谈古论今,可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思考,思索未来,思考人生。这里有满园的文学气息,有老师们激情四射的讲演,有学子们热情奔放的探讨„„

毛泽东曾经深情地对青年说: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是归根结底

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时期, 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也深刻的相信着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因为我们在一步一步的前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 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doc》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