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案

2020-03-02 07:34: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课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言(2min)

大家都应该听过这样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时交通不方便,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就成了诗歌中的一个主题。尤其是秋天的时候,那些漂泊他乡的文人骚客看到落叶归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思乡之情就会特别浓重。现在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古代文人骚客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5min)

1.看作者(2min)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的戏剧家,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同时也是元剧四大家之一。青年时期追求功名,毕竟人不轻狂枉少年;中年时期曾在江浙地区当官,但成就不大;晚年则淡泊名利,向往现实的生活。

2.审题目(4min)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真正的题目。 问题:从题目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顾名思义。“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秋天;“秋思”可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散曲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思念的愁绪。

3.品语言,悟意境(10min)

问题: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字面上看,全曲28个字,前三行都是写景人物并不出场,但是每一个景物却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是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古道,是他旅途经过的地方;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瘦马,是他旅途唯一的伙伴。这些景物,虽然没有提及思乡之情,却紧紧扣住了忧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日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倦鸟归巢,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炊烟袅袅,或许正在准备晚餐,这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而远处荒凉的古道上,一个异乡人拖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孤独地前进,看着日落西山,想到自己却不知在哪里投宿,漫漫长夜不知如何熬过,或许

他有家,但是有家难归,更加令人心碎断肠,只能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

无形间,清雅安适的田园人家就和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至于特定的氛围中,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切换新内容

几百年来,每当人们说到乡愁都会想到这首元曲,但是我们说起诗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唐诗宋词,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另一首同样是表达乡愁的唐诗。

2.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并思考些下列问题:(5min)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②那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10min)

①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或许还有好长的路要走,暗含旅途奔波劳累。 ②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了船上所见的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做了铺垫,我们联系之前学过的散文《春》来理解,春天到了,水涨起来了。

③颈联: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既写景又点名了季节。“残夜”指黑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即将天亮,而东方已经可以看到日出,江上已经是春天了——诗人不禁感慨:时间过大太快了! ④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离家已久,但是有家归不得,看到天上飞过的大雁,想到家中亲友的情况,他们也在思念自己,唯有请求大雁来替自己传达家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得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4.练习(5min)

让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情怀,那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另一些情怀。我们先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观沧海》曹操

1.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3min)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可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坏人,“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名言。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当时,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只要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他身为主帅,登上当年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秋风萧瑟,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苍劲雄浑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2.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3.分析明确(10min)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

之景。

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

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

4.悟情感(3min)

从“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但是这种想象非常奇特,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有容乃大的胸怀。联系诗人本身,同样也表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切换新内容(2min)

欣赏了气势恢弘的大海,那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有名的杭州西湖。从题目我们可以得知,这是春天时的西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西湖美成什么样子?

2.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5min)

①诗歌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合作探究(10min)

①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从大处着笔,写了在孤山寺时所见的湖光山色。“初平”,春天来临之时,春水涨起来,和河堤略平;“云脚低”,写了白云低垂,和湖水相连,勾勒出早春的轮廓。

②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和燕,是诗人所见。在自然界,莺是春天的歌手,总喜欢在向阳的树上唱歌;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回温暖的南方,衔泥筑巢。

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大家都听过“春风得意马蹄疾”,春日里马

在浅草地上走得很快,眼前花儿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渐渐迷失在这春天的美景中。

④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行不足”,是因为景色太美,使诗人流连忘返,永远看不够,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练习(5min)

颔联中“几处”可不可以换成“处处”,“谁家”可不可以换成“家家”? 讨论过后,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古诗四首》教案 (4)

9古诗四首 教案

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教案

四首古诗鉴赏

九、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习题

古诗四首复习课教案2

《古诗四首》片断赏析教学教案

一年级语文四首古诗

《《古诗四首》教案.doc》
《古诗四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