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2020-03-02 13:30: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师说》教案

一、教材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三课,作者韩愈。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地叙述与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掌握文言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熟读成诵;通过合作探究,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的风气。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方法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分析鉴赏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对此,我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诵读法:本篇文章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3、点拨法: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本文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4、合作探究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 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简介作者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晚年任吏部侍郎, 故又称 \"韩吏部\" 。死后溢 “文” ,故世人又称 \" 韩文公 \"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师说》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 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 ,因抗颜 (端正容貌 ) 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 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 提倡能者为师, 不 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阅读环节

学生自读、配乐示范朗诵、学生齐读 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 理清全文思路(板书)

① 学生尝试结合注释疏通文意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③师生归纳疑难、重点文言字词,特殊文言句式④理清文章脉络(古学师道--今众弃道--孔圣崇道--蟠行古道)

(三)品读文本,深入探讨

1、研读第一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首先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古学师道”。

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职责即为传道、受业、解惑 。 (2)哪些句子是谈解惑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这里从不从师的危害“终不解”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哪些句子谈传道的呢? 明确:(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者说“吾师道”,从师与出生先后、年龄长幼无关。最后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是故……师之所存也。)这里谈到了从师的标准。 (4)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现在关于这篇课文的论点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是故……师之所存也。”但我们要明白古人作文并不是按某一点而作,常常有感而发。所谓论点也是后人分析文章,附加而来的。关键是我们要明白课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所以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论点定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研读第二段

(1)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主要是针对什么样的现象进行阐述的呢? 先请几位同学进行接力朗读,分别读前三句、“古之学者…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这段结尾”,其他同学思考刚才的问题。 这一段是从反面的角度,作者批判了当时“师道不传,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批判今众摒道,摒弃从师之道的不良风气。

(2)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对象

态度

结果

作者态度 古圣人—今众人

从师—耻师

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子—对 己

择师—耻师

小学—大 遗

吾未见其明也。

士大夫—百 工

笑之—不耻

智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第一段因果论证 “古学师道”,第二段又通过对比论证批判了“今众摒道”,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借鉴古人,告诫今人,达到鉴古戒今的目的。

3、研读第三段

(1)这一段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了圣人崇尚师道。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孔子不仅崇尚师道,还向很多人请教解惑,书上说:“向郯子请教官职,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琴,向老聃问礼。”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这段开头的“圣人无常师”。

(2)那么对于“圣人无常师”同学们有什么理解呢?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明确:这句话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学可以相长。也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的新理念。

4、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赞扬了“蟠行古道”不拘于时的精神,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但它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 李蟠不拘于时,他成为现今不从师的一个反例,与第三段中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表现出一种师道由古至今的传统关系,这是作者在激励后进,希望恢复师道,暗示了师道当兴。

5、语言特色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那么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来总结这一课的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排比对偶句的运用,使形式整齐,气势充沛,增强了表现力。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四)拓展阅读,延伸文本 屏幕展示韩愈的《劝学》,它与《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 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五)总结全文。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六、板书设计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第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七、作业布置

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说

师说

师说学案

11 师说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doc》
师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