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2020-03-03 23:47: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调查报告

目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

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完成人姓名

天龙

管理系

工商管理

2008级2班

指导教师

李丽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韩天龙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管理系)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村群体,农村城镇化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富裕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之一。2011年4月25日至2011年4月29日,我对辽宁省昌图县永兴镇可立村的农村城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为对该村村民进行为走访调查,访问咨询,以及到村支部进行了解解决农村城镇化的方法和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昌图县地处辽宁省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县,有中国粮仓之美号。农村居民占全县32万人口的85%左右,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收入。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大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农民全年参农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其它十个月即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收入单一且微薄,农民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昌图县的经济的发展中,农村城镇化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辽宁省昌图县永兴镇可立村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达2000人的自然村,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现在也种植一些花生、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一般面积都不大,只作为经济来源的一个方面,也有一些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学得一些手艺,自己开些家庭小作坊,规模小。也有的到镇里的小企业中打零工。辽宁省昌图县大洼镇可立村村民的基本情况构成:

年龄结构:老人30%,中青年 50%,少年20%;

性别结构:男性60,女性40%;

知识结构:文盲2%,初中级以下85%,高中10%,大学及以上3%;

职业结构:农民95%,个体1%,教师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乡镇企业和村建企业的发展状况,农民的劳动技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因素。从纵向看,我国总体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水平的提高。从横向看,我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的空间差异。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小城镇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数量较少,规模过小,发展较慢。

2.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经济腹地商品的集散地。城市的级别越低,其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对象越倾向于农村腹地。在我国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受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而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主要载体多数小城镇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呼唤中产生的小城镇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积聚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

3.产业支撑是农村城镇得以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力量,完善城镇的功能,吸 2

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产业正是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体现。

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启动力量。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点,它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它的集中又会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引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聚集,从而推动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完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小城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扩展的基础,企业和行业之间的亲和力,将产生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推动企业、行业在空间上相对聚集。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的集聚,小城镇的形成发展将缺乏经济支撑。

5.城市功能的扩散是引发农村城镇产生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小城镇是大城市职能扩散的产物。政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和县域两大部分,建制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的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数量的增长,并且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

(二)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外部因素

1.政府认识和城镇化政策。小城镇化迎来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同时,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00年6月份,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 3

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和政策规定。根据该文件精神,各地的小城镇建设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使小城镇的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十五规划”把城镇化提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2.制度因素。城乡割据制度的核心和起点是户籍制度,它对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它化了我国单向的人口迁移限制制度,人口要素流动和积聚渠道被人为堵塞,城镇的积聚效应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城镇化进程自然受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歧视农民的用工规定,基本上割断了农村人口进城打工的可能。所有这些制度方面的约束就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横亘着的一道樊篱,阻碍着城乡要素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动。几十年来,它们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1.在理解“农村城镇化”上存在很多误区,有些地方开始疯狂借城镇化圈地,到处是开发区,到处是小城镇。

2.有些地方政府还借“城镇化”之名强行搞大拆迁,强行占用农民耕地,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不及时纠正过来,“农村城镇化”这件好事,有可能在未来数年被认定为“失败的决策”。

3.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借城镇化之名搞“官员别墅区”的建设,老百姓意见也很大。

4.有些地方城镇建设只重建,不重管,缺少基本的生活及环保配套设施,城镇仍然没有脱离原来农村的乱象。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我们必须牢记近十多年来的教训和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一条宣传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条标语非常好,它代表了中央对广大农村教育的重视,除极少数贫困地区的村子没有盖上新学校,90%以上地区的农村都是村村有学校,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项深得民心的大工程、大好事却在不到几年之内限入大面积废弃的境地,大部分的村级小学都变得空空如也,大部分村级小学都成了养猪圈,拆校、并校之风席卷全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政府在对农村教育进行规划时没有认真考虑到这三个问题:一是计划生育;二是人口流动;三是经济快速发展。因为计划生育,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村级小学生源严重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取消了读书限制,大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实现了城乡流动;还有一部分农民家庭条件经济相对较好,他们将子女送到县城上学。上述三个方面的生源变化决定了村村办小学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也要认真反思:一个好的政策是否更加要具备前瞻性,如果视野太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民意的诟病,当引以为戒。

(二)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农村城镇化”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到底中央是想把现在的农村按城镇模式重新改造还是将现在的农民逐年转移到城镇居住,或者说让农民自由转移到城镇,不管是何种情况都必须涉及到规划的问题,将现有乡村改造城镇模式需要规划,新建城镇更需要规划,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耕地,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耕地是特别珍贵的资源,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总之,根据产业布局情况和农民分布情况搞好三级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政府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的农民是谁、有多少农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想中央政府要由专门部门对农民这个群体进行细致地划分和推测,需要官方进行认真调研、科学统计一下,以便为中央决策提供实事依据,只有普查清楚了大致的农民人口结构和人口趋势,才能为城镇的建设规模作好规划。

(四)城镇化与耕地所有制有和承包制的定位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现行的国策,所有的耕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民承包,土地不是私有财产,是不可买卖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矛盾会慢慢浮出水面,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新出生的农村人口如何保证获得耕地。中央政府当前正在考虑户口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其实是为了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国家可能给予全国人民户口相同的生活地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民进城也不能拥有双重待遇,国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统筹:一个是社会保障平等化,不管来自于哪个阶层的居民,只要拥有中国国籍,都应当享受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权;另一方面给予进城的农民工五到十年的宽限期,在此期限内如果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可以按村级人口平均数拿回耕地重新务农。拿着耕地不耕地的现实已经在农村产生很大的积怨,中央需要重新审视政策取向。

(五)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必然有大量的农民脱离现在的农村,同时,随着土地所有制和承包制的进一步规范,那些以农田为生的农民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耕种土地,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地区,或者是山区,只要是农民越少,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肯定就越多。集体化、机械化、产业化模式,这既符合现代化要求,又符合提高效率的需要,学性规划是未来所有农村工作的最佳出发点。

(六)村级组织及村级财务的管理变革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必将会大幅度下降,各级村集体规模必然缩小,村级组织是最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其财务管理也是最需要慎重考虑的,管理得好,农村稳定,管理得不好,基层矛盾多,群众情绪大,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构建一个务实的村级班子和透明的村级财务是未来中国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七)农村城镇化如何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政府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时候,务必要记住一个根本性问题:进城生活是要有工作可做的,是要有生存能力的。城镇化的农民必须有生活来源,必须有稳定的收入,必须有繁衍后代和再生产的能力,决不能进城以后就成为寄生虫。主要的支撑还是工业实体及配套的服务业。有了工业实体,才能产生就业岗位,工人才能有收入,服务业才能有存在的基础。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制定产业转移政策,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逐步转移至新建城镇,不同级别的城镇配套以不同大小的工业园。 所以,我建议对于那些愿意将生产基地建设在新兴城镇的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政策,力求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保证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产业化一定要就地产业化,一定要由农民转移人口为主力军,政府一定要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未来与“农村城镇化”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迅速向中小城市转移,并且要分散化转移,不要搞一刀切的向某个区域集中。

五、总结

党和政府最近十几年来对农村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关心,出台了相当多的好政策、好措施(包括中央一号文件),最近,又提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新愿景,从方向上看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农村 7

发展要求的,肯定会得到农民拥护的,但是,中国的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如果不从制度及细节上对城镇化进行长期规划,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麻烦。“农村城镇化”建设事关中国“三农”工作的成败,事关农村耕地的有效保护,事关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事关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搞面子工程,决不能搞大跃进。“农村城镇化”必须做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着眼长远”,规划是重中之重。

2011年5月3日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垃圾处理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doc》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