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就业困难

2020-03-03 02:43: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选才标准、高校的扩招和教育体制等,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需要扩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问题,通过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措施,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思考

Abstract:The employment ideas and pre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nation, the personnel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choosing

standard of employing unit,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ing new stud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can have very big effect to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Facing the stern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t needs the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xpand their vision and to promote the full employ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building loos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innovat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odel,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 employment ; investigation ; Ponder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1.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时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困扰社会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是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号,更是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兴旺发展的信号。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一支强大队伍,近年来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需要,直接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这一人才市场供需双方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作用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和客观要素,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方向。

2.调查研究的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收集样本、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我们在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校总共抽取了450个大学生样本,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1%。我们还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相关招聘会上抽取70个用人单位样本,回收问卷57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6%。同时我们还在校园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对求职应聘的大学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访谈,特别留意并记录下求职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以找出矛盾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要素主要有:

1.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观要素

(1)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既存在着理念滞后现象,也开始趋向理性务实。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未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环境做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估,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对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过于苛求。如有37.8%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择业去向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10.9%的大学生选择去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县城、乡镇或西部地区。一些毕业生(占被调查学生的31.9%)表示,即使不能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接收单位,也要逗留在这些大城市,成为大城市的“漂流一族”。这个现象背后反映了大学生浓重的“精英情结”。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就业难的严峻现实也促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已不再死盯着大城市、大单位,其他中等城市和西部地区、基层和农村以及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趋向。这说明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实际,也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2)薪资期望。 根据调查,薪酬福利仍然是时下大学生选择职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有35%的学生把薪酬福利排在就业考虑要素的第一位。并且,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薪资期望普遍过高,如有31.9%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应付给他们的薪酬范围为2000~2500元/月,14.8%的大学生认为薪酬范围应为2500~3000元/月。而通过对57家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调查,我们了解到有60%的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范围为1000~1500元/月,有27%的用人单位定出1000元以下的薪酬。在一些人才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不少以月薪500~600元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让许多大学毕业生在一些用人单位面前望而却步。

(3)实践经验。 掌握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获得了相应文凭的大学毕业生们,原本以为从此可以驰骋职场,结果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选聘人才的必备条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4%的用人单位把“具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排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要素的第一位,51%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求应聘者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一些招聘单位在校园招聘时都会问到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哪些项目工作,在所参加的项目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就使得初入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也表现出更多的无奈。

(4)职业生涯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于就业准备大多属于“临阵磨枪型\";30%以上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在进大学后甚至在中学时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明确的设计和规划,不到5%的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由于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多数大学生出现就业恐慌,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参加人才交流会就像“赶集\"一样,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没有目标、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全凭运气碰,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什么挣钱就做什么,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些大学生不能理智地把握机会,签约快,也容易因后悔而违约,从而导致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不高。

(5)面试技巧。根据我们对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以及高校就业办的老师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面试水平比较低,面试时不知道怎么向用人单位推销、展示自我,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时光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从学识、才华、为人、品格等方面强调自己的优势,不会有效地与用人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到一种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6)就业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而这基本上又是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因而就导致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选才难”。一些用人单位对调查者抱怨说:“现在好人才是越来

越难找了。”一位企业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企业并不认为工作经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学业成绩、综合技能也同等看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以及相关的能力,未来才具有竞争力。”总之,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

(7)个性品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6.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有37.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质,不重视实干精神,有24.5%的用人单位认为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应聘单位的忠诚度。据我们了解, 用人单位接收的大学生在就业一两年时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劳动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也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

2.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要素

(1)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我们在与有关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63.4%的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一个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在选人、用人方面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不愿意招聘大学生。一些用人单位不重视对招聘人员的就业培训,多数存在着缺什么岗位就找什么人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有24.8%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不重要,有15.4%的用人单位竟然表示不会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长沙某设计公司的老总告诉调查者,像他们这样的小规模单位,根本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过程中消耗的成本。

(2)就业政策。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鼓励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和措施还是“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一些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如户口、院校、档案、外语、干部身份、用人指标等政策壁垒)仍然存在,阻断了毕业生的平等竞争之路,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学毕业生在访谈中说到这个问题时都面有难色:在择业时真正双选难以实现,某些接收大学生的单位需要进人指标,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如果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都不能够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负责人也谈到了他们因为没有干部编制,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也不具备保管大学生档案的资格,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的苦衷。

(3)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调查中,有30.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中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而我们在与一些负责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交谈中也得知,目前各高校、院系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大多是在“临阵磨枪”,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向毕业生宣讲国家或相关省市的就业政策法规;传授相关的求职技巧和学生就业礼仪;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双选会,向企业、单位推荐学生等。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结合;没有建立有效的就业渠道和网络。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就业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难度。用人单位在双选会短短的时间里要对成百上千的毕业生进行筛选并找到满意的人选,也是相当困难的。

三、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以及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

1.对大学生而言

(1)自觉融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正视现实,正确进行社会定位,放弃“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门槛,降低求职的心理预期,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营造的宽松的就业环境,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面对用人单位注重求职者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实,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诸如“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大型企业的商业宣传活动”等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技巧,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3)求真务实地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过剩只是表象。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就业力”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4)确定职业理想,重视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要想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就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要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根据自身的条件及所处的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2.对高校而言

(1)创新教育和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整大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实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顺应知识增长、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发满足市场和大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为大学生直接讲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实施有效的人生发展;还要根据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社会的变化,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双赢的“供需基地\",或是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开发,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2)面向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创新就业指导。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面向就业市场,以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大学整个阶段,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举措,创造一切条件和可能,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技能的培训,将社会各方关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职业中介等相关的服务引入校园,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拉近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以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就业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信而不自负自傲。另外还要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获取可靠就业信息辅导、个人资料准备辅导、国家就业政

策辅导、面试技巧辅导、手续办理辅导、社会职业适应能力辅导等等,协助指导大学生按照个人的资历条件,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以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对社会而言

(1)加大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实现就业市场体系的高效资源配置。各级政府应当从国家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力度,把经济增长、人才资源配置和大学生就业三者综合起来,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同时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要相应地配套出台一系列对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指导意见和倾斜政策,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引导、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育。大学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改革建设的先锋力量,因此,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指导,尽快出台、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涉及教育、劳动、人事、户口等事项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和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从政策上消除一些制度性的鸿沟壁垒,为大学生创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切实推动社会用人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分行业、地域,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确保社会内在的人才需求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效的人才需求。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引导支持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拓宽大学生下基层的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同时政府应当把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开拓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鼓励、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4)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用人和育人。因此,用人单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选人、用人等问题上形成战略性思考,养成正确选人、合理择人、科学育人的习惯,使其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保证。

(5)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沟通。用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大学毕业生的有效联系和合作,交流双方供需信息,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内容,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供需信息交流与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就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6,(4):50.51.

[2]陈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校对策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3.

[3]张金芬.大学生就业中难解精英情结的原由及对策探析[EB/OL].http://www.daodoc.com.

[4]赵东.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J].中州学刊,2006,(2):109.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续)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就业困难申请

就业困难申请认定

就业困难人员证明

帮扶困难学生就业

就业困难群体总结

就业困难人员事迹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

大学生就业困难调查报告

浅析影响中职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困难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材料)

《影响就业困难.doc》
影响就业困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