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0-03-03 09:59: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你敢挑战教材吗?

附件1:

教学案例模版

你敢挑战教材吗?

背景介绍

本学期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我发现学生越来越“黏糊”自己和教材,简直到了“迷信”的程度,课上动手、动脑的情况大不如前,一遇到困难就千方百计地求援。大部分人整节课基本上就是个“传声筒”和“书记员”的角色,很少能听见他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我看在眼里,心知不妙,天天都想着应对之道。这不,在讲“水循环和洋流”一课时,我终于逮到机会给学生们“好好上一课”了! 案例描述

授课的前半段,我仔细地和同学们讨论了洋流的由来、性质、分布、规律等问题,再通过动画演示重点谈久了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运动方向的差异。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着抄写、记忆和复述。这时,我突然提出一个建议:“刚才讲了那么多,大家都累了,不如我们做个游戏缓和一下?”大家一听可以玩游戏,一下就都把头抬起来了,齐刷刷的看着我,笔也不由得停了下来。“我们比一比谁能根据刚才我讲的内容,挑到书中的一个毛病,今天就可以不写作业!”

挑书中的毛病,还能不写作业!这可是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大家觉得特别新鲜,又受不了“零作业”的诱惑,纷纷噼里啪啦地翻来翻去,在书上找毛病。可足足过了五分钟,除了两个“捣蛋鬼”的“抛砖引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外,没有人能挑出毛病。翻书的声音越来越小,大家的热情正逐渐被失望的情绪所浇灭——毕竟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难度可想而知。眼看就要冷场,我适时地“退”了一步:准许大家分组讨论。立马,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无数意见在“假设——讨论——推翻——再假设”的循环中不停跌宕起落,浮浮沉沉。终于,有个女生举起了手。

“老师,我觉得书上的图有问题。” “哦?你说说看!”

“它在北印度洋的位置上面写的是季风洋流,却只画了冬季的情况。” “可是也许图上是以冬季为例呢?”

“但是……”她有点语塞,顿了顿还是心有不甘地坚持自己的见解,“可是这也不全面啊,它落了夏季的洋流,而且那个情况是相反的”

“呵呵,你已经很接近答案了,再想想,问题就在附近哦!”我大加鼓励。 这时,下面的同学听见我方向性的意见,知道现在是攫取“胜利的果实”最好的时机,马上呼啦啦地又开始议论开了,而且有人已跃跃欲试,嘴里喊着“我知道,我知道!”

你敢挑战教材吗?

但是我还是想耐心地等她最后的答案。

这时她同桌拉了拉她的衣角,指了指树上的某个位置,她一下子眼睛放光:“老师,这幅图的名字叫全球洋流分布,可是缺少了夏季印度洋的洋流模型,所以就不全面了!”

不简单,终于看见了!“祝贺你!”我带头给这位灵巧的小姑娘鼓掌,大家见了,也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叫好。教室里一片沸腾。

于是,我趁热打铁:“你和你的同桌既然发现了秘密,那究竟怎么改好呢?哪个愿意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案?”她瞅了瞅同桌,这个小姑娘开始有些害羞,但到底还是勇敢的站起来了,小声的说:“可以把名字改成全球冬季洋流分布。”

“嗯……确定了吗?不改了?”我信任地看着她。她没有说话,显然还在掂量我说的这句话的意味,颇有点犹豫。

“南北半球在季节上有什么关系?”我“漫不经心”地添了一句。 “噢,应该是北半球冬季洋流分布图!”她马上更正。 “不改了?”

“不改了!”这次她很坚决。

于是,我变戏法似的从桌子上拿起另一本地理教材,说:“同学们,我手上这本新书是你们师弟师妹们马上要用的,请你翻到第62页,将那幅图的名字念给大家。”我把书递给刚才发言的那个女孩。她一下子就找到了,大声读道:“全球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呵呵,她似乎读到了自己预想的东西,脸上的表情马上就放松了下来,浅浅的一笑。“谢谢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智慧!”我诚恳地做了个鼓掌的动作。教室再一次被掌声淹没了。我很开心,因为大家终于开始用自己思考的结晶的语言来诠释地理了。

但是我的计划还没有结束,或者说另一个计划刚开始:“同学们,也许大家还不相信教材竟然也有错误,可是,为什么不能有呢?其实,刚才那个只能叫做不严谨,出版社后来已经认识到并作了修改。大家能亲手找到并改的很棒,我觉得非常欣慰。今天的作业是在课本中找找有没有其他毛病,如果有,请纠正它!数量、内容不限,只要有合适的理由就行!”“啊?”大家张大了嘴巴,仿佛也不敢相信。

“明天课上我们搞个大比武,看看谁真的有火眼金睛!”

结果,第二天,我马上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多力量大”了(就连昨天获得作业赦免权的两个女生也自发投入到了这场洪流中)。因为昨天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大家就感觉满世界都是“错误”,而这恰恰又暴露了同学们长期积累的误解、曲解,甚至是不解。我和同学们一起“勘误”,其实是将重要的概念、原理、知识进行了一次悄无声息的梳理,这种梳理既不是强迫式的,也不是应付式的,完完全全是基于“求实”和“成长”的需要,大家说的一些“毛病”也确实存在(有关太阳系天体的体积比例,书上失真了),只可惜还是在我的提醒下才被人发现的。 案例反思

你敢挑战教材吗?

通过这两堂课,我给同学们的学科成长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教会了他们“所有的对错都是只在相对意义下成立”的道理,使他们培养起宝贵的怀疑品质和自主判断能力,并逐步脱离了以前的盲从和混沌状态,而这一点才是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帮助孩子们形成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素质。

大多数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就会变得崇拜老师和迷信教材。你要跟他争论什么,“老师说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往往成了他们最具威慑力的挡箭牌,仿佛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教科书的内容就是金科玉律,这往往弄得自己哭笑不得。其实,在应试教育下,长期“灌输”的结果就是学生基本不需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只需要懂得怎么去“变现”,即得到“分数”。对“分数”无止境的追求,反而堂而皇之地成了学习的主要动机和目标。本堂课的教学就是试图对这种束缚进行反思和发起冲击,期望能够恢复学生心中日渐淡忘和消退的思考力、辨别力和个性张力,重塑一个完整、健康的“人”的形象。 案例附件

实习生:邱磊 专业:地理科学 学科:地理 实习学校:望都二中 指导教师:王刚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中学地理经典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