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小事·大道理

2020-03-02 13:36: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凡人·小事·大道理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大道至简,写作在大师眼中不过就是讲故事,然而要想把故事讲好却并不容易。笔者有幸参与了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却不幸地发现能讲好故事的记叙文如凤毛麟角。品读《现代快报》刊登的优秀记叙文,我略有感悟:或许“凡人?小事?大道理”的记叙文模式会是讲好故事的一条途径。

201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智慧”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写平凡人――“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诚然,我们大多是平凡人,最熟悉的也是平凡人,所以写记叙文最好写平凡人。这平凡人怎么写呢?宝黛初见时,宝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文中的人物也该给读者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即“熟悉的陌生人”。

所谓“熟悉”,是要求文中的人物能带给读者似曾相识的真实感。真实感从何而来?赵树理曾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也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写得细致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可以让笔下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的人。倘若一篇文章中能有一两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便会为人物形象平添几分亮色,且看《王大爷的早餐店》的精彩对白:

“王大爷,店面不租大点我们要站外面吃饭啦!”

“哈哈,我给你们搬个小凳坐外边吃!哈哈……钱全给你们做粥吃了,哪有闲钱啊?”

……

“那你提个五毛一块的价,我们还能不来啊?”

“不行不行,都是好多年在这吃的老邻居了!我老王别的不敢说,良心还是有的啊。多亏你们养着我哩!哈哈,我老头子亏得有你们陪着解解闷呢。”

小作者用朴素的对话刻画人物,热情、乐观的王大爷便跃然纸上了,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感扑面而来。

所谓“陌生”,则是要求文中的人物不光要有普通人的共性,更要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读者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毫无个性的熟悉面孔会让读者审美疲劳。所以写记叙文选择人物要“像关卡的税吏似地百般挑剔”(茅盾语)”,力求选择出富有个性的“这一个”①(黑格尔语)。倘若自己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物也不打紧,我们可以学学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左手粪叉,右手笔杆》就成功地“合成”了这样一个让读者陌生的角色: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

“左手粪叉,右手笔杆”的爷爷一登场就赢得满堂彩。文人出身,升官在望,却急流勇退,做起了农人。“夫子气”和“农人味”集于一身,这样的传奇人物真可谓个性十足。

讲小故事――看似寻常最奇崛

很多人写记叙文总想写大事,觉得小事不值一提。殊不知生活中的大事要么早就街知巷闻,尽人皆知;要么就题材宏大,难以把握。所以讲大故事往往缺少真情实感。其实,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多是寻常小事,最熟悉的也是寻常小事。倘若我们能写好主题深刻的小故事,往往可以通过这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高明的作者从不好高骛远,精彩的记叙文常常是从讲好小故事开始的。《逃离“智慧”的周庄》就是个讲述周庄旅游见闻感悟的小故事。久负盛名的周庄处处弥漫着商业气息,让慕名而来的小作者“有些反胃”。而名不见经传的千灯却古风犹存,给小作者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一讽一赞的对比中,小故事早已不露声色地完成了对“智慧”的诠释:“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为之争”,古镇的智慧,千灯的智慧,于此,悄然散发。

然而寻常小事人人皆有,如何才能平中见奇?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如果能带给读者新鲜感,那它就引起了读者的审美注意。清代戏剧家李渔尤其重视为文求“新”,他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就是说交友要交旧的,物品要求新的,写文章比物更看重求新。那么如何才能出新?我们还得听听李渔的意见:“前人未见之事,后人见之”,“前人已见之事,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写不全之态”。简言之,就是要叙他人未叙之事,挖掘别人写过之事却未曾表现的方面。《智慧,就藏在房间里》就是一篇出新的佳作。现如今优质学区房销售火爆,父母为孩子求学而搬迁算不上什么稀罕事,然而小作者的爸爸却如孟母一般,居然为孩子求学三次搬家,这样的故事闻所未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小作者从爸爸智慧的“三迁”中看到了深沉的父爱,这种感悟常人难有,小作者却悟到了:这种智慧被爱包裹起来,深深地、悄悄地藏在这房间里的某处罢了。

悟大道理――一粒沙里看世界

鲁迅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果说“选材”是在塑造记叙文的“形”,那么“开掘”则是在塑造记叙文的“神”――主题,开掘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深度。“人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面对外物总要有思考和感悟。其实再平凡的小人物,他每一丝皱纹里都写满了世事沧桑;再寻常的小故事,它每一个片断里都有深邃的思想,正如郁达夫所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倘若能用理性的思维思考人生,那么凡人、小事也能让人悟出大道理。

(一)由此及彼,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由此及彼地联想、想象,纵横开掘,探寻深刻的主题。发散思维主要有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考场取材的《写作的智慧》就是篇体现逆向思维的佳作。小作者从语文老师强调的“作文拿高分的智慧”说起,“开头引用名人名言,观点鲜明,事例翔实,等等”。这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所谓“写作的智慧”却“催生大批身穿统一制服的克隆军团”,成为“应试教育下的集体分泌物”。于是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从相反的角度领悟了真正的写作智慧:

真正的写作,是抛弃成规通法,以真情入文,以实感动人的自觉。

真正的写作,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烂漫才华。

真正的写作,是捧出一颗至诚之心的赤子纯真。

(二)由表及里,聚合思维

不同于发散思维的“以一趋多”,聚合思维表现为“以多趋一”。它是对各种现象进行由表及里地归纳概括,把从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其相似点,朝着问题的一个方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同样是考场取材的佳作,《瞳孔之内》则是用聚合思维感悟出了大道理。坐在前面的监考老师让小作者紧张不已,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考老师的瞳孔之内。而另一个监考老师无意间开窗通风的举动却让小作者紧张的心放松了下来,觉得“她的瞳孔里,有一线和煦的光”。此时再看面前的监考老师,“他那双眼并不怎么可怕了”。小作者于是对这两种不同的对视体验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最终明白了:

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瞳孔里,虽然不像楚门的世界,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有剧本,可我们真真是在别人的瞳孔里演着人生的电影……

愚蠢的人,拼命地想逃出人们的瞳孔;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的瞳孔之内。

前者,从内而外地苦着脸;后者,自始至终安然地笑。

写文章讲究 “文以载道”,然而这“道”如何讲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呢?纯粹的议论,往往乏味,与其板着脸孔长篇大论地说教,倒不如把大道理藏在小故事里。

注:本文提到的作品均为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同学们可自行查阅。

①“这一个”:出自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指任何个别的东西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一个”作为艺术创作原理反对概念化和公式化。

一件小事大道理!

如何写好“凡人小事”

小事中蕴含人生大道理杂文随笔

凡人日记

凡人小传

凡人善举

凡人善举 举手之劳

凡人税事

六年级写人作文一件小事中的大道理650字

一句话大道理

《凡人·小事·大道理.doc》
凡人·小事·大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