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

2020-03-03 22:10: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他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是第九世孙。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23岁在奉新山出家为僧,由于长期 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号之一。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艺术创作的纲领。他并以此为名,在他的中晚年创作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佳作。这是一个长卷,从右至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欣赏。第一部分,群峰层叠,危崖骤起,就像海浪翻空,排山倒海,气势高昂,不同凡响。收藏家潘正炜说:“此画开卷如宝剑出匣,令观者心惊动魄,真奇笔也。寓奇思于奇笔,以奇笔绘峰奇。”第二部分,剑锋峭壁,古木怪石,错落其间。第三部分,溪流自上而下,曲曲折折。第四部分,在长松杂树的怀抱中,有屋舍数间,屋内床铺帷帐,清晰可见。老者二人,相对清谈,形态闲适。这幅山水长卷,气势恢宏,构思奇特。满山上下,都是苔点。画家善于用点来表现丛草、野树、山石、苔藓、云烟等等,在诸种墨点中,以浓点、枯点为主,好像用这些墨点砸出来一个世界。这么多点,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涛自己灵性飞舞的表现,正所谓“此中簇簇万千点”。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的苔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其一生经历丰富,风雨坎坷,关于其的许多故事被保存下来流传于世,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一直所坚持的民本刚直的思想也影响着后来者。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任伯年是海派画家,他与其师友圈几乎可以作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开端,他们既造就了海派绘画,也为中国人物画、花鸟画塑造了新的分水岭。

《华祝三多图》不仅是任伯年已知的单件最大尺幅、最具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是在画史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最高成就的巨制。《华祝三多图》作于任伯年精力最旺盛、技法正纯熟的盛年时期。从题材上来说,《华祝三多图》是为上海富商方仁高七十大寿所作,“三多”即指多福、多寿、多子,众人常常以寿桃或者其他清供图代替绘之,而任伯年却选用古代典故,把寿星比作古代的帝王尧,这不仅是19世纪海派文化的产物,更说明了任伯年的绘画天才如何在海派的商业环境中游刃有余。

齐白石 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墨虾齐白石曾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再变色公深淡,此三变也”。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笔下所绘的虾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体现出丰富的意味。虾的精神状态,虾的透明质感,虾的浮游动势,“形”“质”“动”艺术造型的这三个要素被齐白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完满的表现出来,不能多壹笔,也不能少壹笔。本幅齐白石晚年所作墨虾,将墨与水纯熟的结合再壹起。虾头浓淡点缀,即增加了虾头的重量感,又在浓淡穿插中表现出头部的晶莹剔透;虾身和尾部则为圆润而有力度的淡墨笔触,强调其富有弹性的透明感。整个画面使虾之神跃然纸上,可谓形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徐悲鸿《奔马图》。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画高3米、宽1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于1962年至1964年间,以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了七帧画作,每件作品之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当中的《万山红遍》高131 公分,宽84公分,为此系列作品中较大的一帧,甚具收藏价值。此作画功独特,扣人心弦,充分体现李可染山水画艺术精华,实为难得之作。

此画以巨碑式丰满构图,用了大量得自故宫内府的朱砂,通红一片,在谧静中包含无限喜悦。作家为了突出「红」字,运用大量浓密朱砂点,使画面效果格外强烈,视觉魅力非凡,并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对比,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成了画面的亮色,而前景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琵琶行”是傅抱石的经典创作,尺幅硕大,构图缜密,人物哀愁的情绪呼之欲出。与其他几本《琵琶行》相较,此本将远景拉开,益之以疏朗开阔,周围黯淡的月光益显悲怆。在白居易那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他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而在傅抱石笔下,造型和色调完美融合,低吟的歌女与浅酌的司马,各自落寞的眼神,在树影间迷离。而描绘树木的豪迈笔触,凸显出画家成熟的笔法和对光影的灵巧运用。傅抱石以独创的艺术语汇表达了画家对笔下人物的理解与共鸣,深入地表现了对象的丰富与微妙。

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出生于浙江金华。,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关山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秉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其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擅长山水、花卉,尤精画梅,素有“当今画梅第一人”之称。他的梅花,诗书画结合,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一直是海内外的收藏热点。据说,画家早年就对梅花情有独钟,其父亲就酷爱种梅、咏梅、画梅,从小他便受其父影响。他笔下的梅花,或花枝繁盛、如火如荼,或枝干如铁、千姿百态。有繁花似锦的红梅,有傲雪高雅的雪梅,有朦胧柔和的月梅,有盘根交错的老梅,还有神态各异的朱砂梅、情梅和雨梅„„总之,无论是墨梅还是红梅,都表现出“铁骨傲冰雪,幽香透国魂”的境界,体现了画家对永恒的真、善、美和崇高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关山月1973年创作的《俏不争春》是其代表作之一。图中左上角款识为:“俏不争春。一九七三年,关山月画。”在名款右侧钤白文印“关山月印”一枚。古人画梅多以水墨为上,具有孤山处士之境,清疏淡雅;而关氏之梅多红花铁干,流露铮铮之象。这幅《俏不争春》,画面枝干苍劲,红花繁密,直攀上天,颇具时代风貌。那特写的满构图、浓烈的色彩和雄健的笔力,在整体上烘托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疾驰速动的节奏,表现出顽强向上、奋力拼搏的斗争精神,这便一反古人画梅那洁身自好、高蹈远引的君子之象和冰清玉洁、可爱不可亵的女子气质。 作品主题取自于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一句,可见画家以梅为题,所要赞颂的正是那种富于挑战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娇艳似火的红色正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象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归宿;那铺天盖地、繁密挺拔的气势,直观地展现出当时风起云涌的政治态势——“俏”得令人精神鼓舞,“红”得让人斗志昂扬!红梅以其独有的冷艳装点着早春的清冷,它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四季的更迭,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它是自然界时序更替的亲历者,也是战胜冰雪、“凌寒独自开”的勇士。此时此刻,与其说是在“赏梅”,不如说是在体味革命英雄主义的品格与气度。

何香凝(1878~1972), 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画家。 原名何谏,别号双清楼主。祖籍广东省南海县,1878年7月26日生于香港,1972年9月1日卒于北京。何香凝于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冬与 廖仲恺一起赴日本留学,翌年9月在东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该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何香凝的美术创作与她的革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她在日本最初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学习博物科,后改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并参加了几次武装起义军旗的设计和刺绣、缝制工作。回国后,与廖仲恺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仍抽空进行美术创作。她的早期创作除花 卉、风景外,还常以雄狮、猛虎来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她画狮虎用细致的渲染和较精致的笔法,来描绘狮虎轩昂的动态的威猛的神情,富有 质感和立体感。其代表作有《雄狮西顾图》、这时期的作品,主要受日本画家田中赖章的影响,强调色彩和气氛的表现。回 广州后,又受岭南画派的影响,逐渐从注重色彩、渲染,转向以水墨为主,追求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后者是画了一只张牙舞爪,跃跃欲试的老虎,表现出它勇猛慓悍的性格,颇有万夫莫敌的气势。极其巧妙地隐喻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主题。

高剑父(1879 ~1951),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1879 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省番禺县,1951 年6月22日卒于澳门。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早年曾肄业广东水陆师学堂及岭南学堂,后从师居廉,继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结识,同住一处,曾研究过日本及欧洲绘画。后加入白马会、太平洋画会及水彩画会。1905年,高剑父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奉命回国,组织广东支会,任会长。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及光复广州战役。

《遥怜故园菊》创作于1932年, 这一时期是高剑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高剑父专心绘画创作,联合志同道合者推广他的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开设了著名的“春睡画院”。许多重要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产生。同时由他和高奇峰、陈树人以及“春睡画院”、佛山市美术院等弟子们在画坛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岭南画派也是在此时期内确立,而且成为近代中国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成为廿世纪苦难的中国人觉醒、奋起、前进的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岭南诸家擅写生,笔下无论花卉走兽均得状物传神之妙,高剑父好写花卉植物,《遥怜故园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创作中综合中西技法,力求写实,菊花造型生动逼真,尽力追求一种与视觉经验相符的写实效果。即使是《遥怜故园菊》这种纵情挥洒的作品,亦没有背离自然事物的真实形体。同时又强调保持中国画的笔墨效果,突出了线条的书法性。菊瓣的描绘,参书法用笔,线条略带粗野、荒率之意。又用没骨法描绘菊叶,以书法的用笔利落钩出经脉,使得作品又带有海派的风格,带点虚谷、王震般的写意味道。

刘海粟 (1896-1994)字季芳,号海栗,晚号海翁、静远老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 老人了,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裏迎来了新的春天。

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同样来自对景写生,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份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 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 吞“。此时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人画俱老“、“瓜熟蒂落“。刘海粟在十上黄山的近二个月的时间裏,到处写生,作画不辍,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他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 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 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十上黄山,每创新意,实现了艺术与思想境界的跃进并与自然浑沦为一片化机。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已融为一 体。刘海粟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馀七十年,是我国艺术届誉满中外的杰出的前辈。

韩美林,1936年生,山东济南人,擅长绘画陶瓷艺术, 曾任安徽画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专业画家,在中央工业美院工作。曾设计1983年《猪票》、1985年《熊猫》等邮票及一系列最佳邮票评选纪念张。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惟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是北京申奥标志的设计者之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

陆俨少善绘云水,其山水多浩淼,云蒸雾霭,变化丰富;兼作人物、花鸟;他通过各种技法之探讨,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等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

《峡江险水》画中,其所画之水,离合聚散,屈曲流转,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极显生气;其漩涡画法,波势湍急,转如车轮,余波四射,惊湍跳沫,一泻千里,极尽三峡奇险之状。陆俨少的用笔以“柔”著称,这在《峡江险水》的画水中也大有体现。他画的每一根线,笔致清晰,笔笔见笔,起落有致;繁简轻重,浓淡干湿,疏密提按,极尽变化,且圆灵多变,力透纸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故而,他的山水,给我的感觉是往往随着意气的生发,由小到大,由简转繁,出奇制胜,笔到意随,超神尽变,纯为自然。有时看似画不下去,而稍一转手,柳暗花明,奇思络绎,奔赴笔端,又达一番境界。陆俨少在用墨上创作了泼墨与积墨并用的手法,这在《峡江险水》中也不乏有体现,他的浓墨与淡墨互相映衬中出现的山体,层次非常丰富,结构十分合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泼积结合”墨法,不仅使画面上不同深浅枯浅的墨色过渡自然,还表现出了山中云雾缭绕时虚无缥缈的感觉,此亦乃用墨的一大境界!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晖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云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庐山图》是大千平生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创作期间,他数次在画室里晕倒,并被送到医院急救,而每次都化险为夷。在平日里,他每画一阵,就得口含一粒心脏病特效药。这一旷世巨构,就是大千在“拼老命”的状况下,前后费时一年半完成的,他终于使气势雄伟、浩瀚万千的庐山真面目跃然纸上。在这幅画中,大千以泼墨拨彩法写出的逶迤山势,云务横锁,古木森森的庐山真面目。

潘天寿 (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曾任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他是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白雪石,1932年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先生,研习没骨花鸟画。1935年师从梁树年研习山水画。1963年加入中国美协,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该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千峰竞秀》。1983年应邀为全国政协作山水画《云海松涛》,应邀为中南海接见厅作巨幅山水画《古塞春晖》。当选为全国政协第

七、

九、十届委员。出版有《写意山水技法》、《荣宝斋画谱.白雪石画集》、《白雪石现代山水画集》。运用传统技法和现代章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山水画。特别是从1972年开始赴广西桂林十几次,沿漓江两岸徒步旅行写生,搜集了大量素材,经过长时间的推敲、提炼,绘制出一幅幅无与伦比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漓江山水画,把桂林风景的迷人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白雪石是我国山水画坛成就卓著的一代名家。他的漓江山水与太行黄山系列山水画在收藏界广为流传。特别是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毅然变法,一改过去传统山水格式,推出了清漓、秀美的漓江山水系列。他笔下的漓江水色天空,疏淡迷蒙,奇峰倒影,竹筏渔鹰,农舍芭蕉,烟雨丛生,层次丰富,技法多变。他用传统的绘画手法绘出了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山水画卷,是白雪石对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贡献,是对传统的又一次突破,奠定了白雪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的忠言位置。

虚谷(1823-1896),籍本新安(今安徽歙县),家于广陵(今江苏扬州)。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以字竹,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惟以书画自娱,山水、花卉、蔬果、禽鱼,落笔冷隽,蹊径别开。书法亦奇古绝俗。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卖画为业,是"海上画派"杰出代表人物。他携笔墨、着僧装,"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云游四海,清贫于世却笔墨人间,他行程之广、画作之多,己为当时罕见。他承古创新,另辟捷径,广集素材,勤奋垦作,终成一代巨擘。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风格冷峭新奇,绣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虚谷作画“清而不枯,密而不乱”。这一幅梅鹤图就充分体现了虚谷的用笔特点。梅树始以湿笔淡墨写出,后以干笔复加勾点,线条断续顿挫,笔段而气连苍劲而松绣形成清虚的韵味。梅花以圆笔勾画,瓣似珠玉,稚拙古朴。鹤用笔极简用浓墨写头尾羽。画面设色清淡,鹤顶却以朱红重色点醒,使整幅画冷俊之中又富变化,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著名画家简介

云南著名画家

清代名人轶事

清代文学

清代美术

清代,家人

清代文学

20世纪,中国十大著名画家

著名画家范治斌

著名画家施佰顺

《清代著名画家.doc》
清代著名画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