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有效朗读

2020-03-02 05:58: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促进有效朗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朗读的重要性。时下,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并不少见,可是仔细听听,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过于简单化,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将朗读脱离文本的感悟,单一将它作为一种课堂呈现形式。所以,我们必须挣脱这些形式化、技巧化的桎梏,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如何使朗读指导简捷而有效、巧妙而实效、新颖而高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范读,诱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在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手段也日渐丰富、新颖,传统的范读渐渐被忽视、冷落。很多教师认为录音磁带、录像配音朗读比自己范读要规范、标准,因而担心范读效果不理想会影响学生听课,或影响教师形象。有些教师认为课改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殊不知,播放出来的声音是机械、死板的,而教师的范读从表情、声音、情感、动作等多方面去刺激学生的感观,更容易获得学生情感的共鸣,你那并不标准的„文登普通话‟这时候也变成了美的化身,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人文渗透吗?”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村老师在文登《教育改革新理念的解读和反思专题报告会》上的这番发言,形象地指出了范读出于教师口,入进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它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

(一)教师范读要作好充分准备

教师范读是要花一番功夫、花一番精力和劳力的。教师需要进入文本,钻研文本,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上课时需要感情投入。教师范读远比放一段录音、用一段多媒体要费神得多。但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就需要付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需要磨脑子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感情投入不够,造势不够,学生缺乏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李海林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他所说的“感动”、“震憾”,主要是就情感而言的。试想,语文教师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感动学生?语文老师自己游离于文本之外,又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自己不投入感情,又如何让学生投入感情?教师范读,使学生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积淀语感,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教师应抓住范读时机

形式为内容所服务,离开了内容的形式,再多也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教师的范读也是如此,它只是众多朗读指导方法中的一种,只有在有必要时选用,范读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

1、感知全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振动,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初步感知课文。

2、难读、难理解时

有的文章句子较长,较难读也较难理解。在朗读指导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这个句子比较长、比较难理解,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同学们会说“语速太快”、“声音太轻”、“人物坚强个性没读出来”……如果这时老师根据学生要求,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效果肯定十分理想。有着教师“手把手”的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模仿过程中便迎刃而解。可见,指导学生朗读,教师示范不容忽视。

3、根据文本需要穿插范读

(1)启迪引导处。在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或无法着眼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尤其在低段的一些生字新词的正音,也需要教师“咬字”范读加以适当强调。

(2)审美熏陶处。很多课文文句优美生动,感情充沛强烈,教师此时范读,能成为文本的代言人,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震撼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桂林山水》等等。

(三)把握好指导的要求

范读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影响下,与文本积极地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对话中,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让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培训。特别强调的是,要给足时间,要有层次地指导。如:(1)要求学生把文本读通、读熟。(2)记下自己通过与文本对话获取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3)有什么疑问,请做上记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像、去创造,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的范读既显示了教学的示范性,又尊重了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范读并非朗读教学的全部。教师范读应和学生朗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其乐融融。教师范读也并非拒绝信息技术。试想,教师在范读时,配上一段和课文感情基调相和谐的音乐,岂不更让学生进入意境、心旌神摇?另外,教师范读也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更不可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二、营造氛围,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课本语言文字的体会,触发其生活体验,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文字化为生动的情景浮现在每个孩子的眼前。但是由于孩子阅历和生活体验很少,很多情况下许多学生都无法直接体验出作者的感悟。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营造特定的氛围,将平台搭建好,让孩子借助这个平台近距离地接触文章,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引入音乐,升华情感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留学在美国,虽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优越,但他心系祖国,不顾美国方面千方百计的阻挠,一心要回国报效自己的国家。漂泊海外多年的游子身上具备的那种强烈的报国之情,十来岁的孩童能理解吗?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如何让学生走近钱学森,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终于一个灵感出现在我的脑海: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不正好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吗?课上,何不就播放这首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响起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下中国印……”歌曲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凄婉时而欢跃,在音乐的作用下,学生与主人公相应的情感被迅速催发,情感得到升华。此时,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本无须教师再进行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朗读得何等投入!

(二)表演朗读,在体验中感悟

十几岁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课堂上,老师应及时抓住时机,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在上《桂林山水》这课时,我插播了反映漓江水的课件,让学生看课件结合课文找出桂林水的特点,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并能结合画面准确说出在这三点中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静”,这时我及时插播桂林山的课件,学生也很快地找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朗读时就会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

(四)想象,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本身富有强烈的情感性。文章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都反映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着作者对生活的独有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能够很好地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在反复诵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边想象边诵读,两者应该是同步的。想象情境能把我们的思绪带进文章中的生活,从而有了一种精神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可以说是文本生活与读者生活联系的桥梁,有了它我们的感受会更真切,自然朗读起来就会更动情。

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合理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叶圣陶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对课文进行细细品味,在读中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思想内容,记住妙词佳句,习得语言文字,感悟语言的意蕴。

(一)评价语言艺术性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靠近。有情有趣的朗读评价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现在许多教师评价语言随意,缺乏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和独创性,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课堂评价语言就值得我们学习。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于老师这种富有情趣的,幽默的评价语言引得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给了他们一种指导。学生在笑声中心领神会,所以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二)评价应体现多元化

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朗读评价也有一些局限性,每一个主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也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下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指出缺点,提出希望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就应该用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就会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如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也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面对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关注课堂,追求 “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育的质量的形势下,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有效朗读让感悟水到渠成

巧用多媒体,促进语文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朗读

有效朗读课例论文(推荐)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

如何有效开展英语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在“咬文嚼字”中有效朗读(优秀)

《促进有效朗读.doc》
促进有效朗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