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管护理

2020-03-03 21:00: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尿管的护理

尿管置入是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是诊断、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必要护理措施。虽然大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的原因,仍存在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的现象。近年来,常规的尿管置入方法已显不足,因此对尿管置入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化与操作方法多样化。

下面从导尿管的选择、导尿的方法、气囊导尿管的使用、尿路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护理和拔管困难时的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尿管的选择

在临床上,硅胶和乳胶材料的导尿管正逐渐被橡胶导尿管代替。临床上现在常用气囊导尿管,它具有操作简便、减少漏尿现象和不易脱落等优点。常用的气囊导尿管有三腔气囊导尿管和双腔气囊导尿管。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多了接冲洗装置的一腔,可以形成密闭式膀胱冲洗引流系统,减少污染的机会。导尿管口径的大小选择应根据尿液的外观、导尿的目的、性别等综合考虑。如尿液澄清,可选择口径较小的尿管;尿液浑浊或有沉淀及凝块时,应选择口径较大的尿管;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常规选用F18~20的尿管。 2 导尿方法的选择

2.1 清醒病人应该向其解释导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操作人员应该处于病人右侧,病人取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将选好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cm,女性插入4~6cm。气囊导尿管因为其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5~6cm,要将气囊完全送入膀胱,还应该见尿再插6厘米以上才能避免损伤尿道。在往气囊内注水的时候还应该试气囊内压力,如果压力太大,必须确定是否在膀胱内,应该再进一段再注水。

2.2 男性病人由于生理特点尿道长,有三个狭窄和两个弯曲,导尿时困难更大,病人的痛苦更明显,如果尿管刺激引起尿道痉挛完全可能造成插管困难甚至失败。可以使用利宁(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肌肉,减轻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少阻力,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避免损伤黏膜而导致出血,减轻病人痛苦,利于插管成功。

2.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导尿常不能顺利的插入,病人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呈30度角即可插入。个别用此办法不能插入的,也可将导尿管顶端自侧孔钻入5mm,取直径1.5mm、比导尿管长约50mm的针丝,距前端15mm处弯成约145°角,将导丝绷紧状固定于导管中,可克服金属导尿管太硬易损伤尿道以及橡皮导管太软不易插入的特点。

2.4 女病人由于生理的原因,更不容易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因此要求做好前期的准备,会阴的冲洗和两次消毒。高龄女病人由于肌肉结缔组织萎缩,萎缩的阴道牵拉尿道口使之陷于阴道壁之中,同时又因阴道黏膜缺乏雌激素作用而显的苍白,光滑,阴道口也变小,更使这些病人的尿道口暴露困难,对于这些病人应该在消毒好会阴之后戴好无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于阴道2cm,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将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并可以调整手指的位置,可以见到阴道前壁的所有黏膜,即可以找到尿道口,然后便可以插管。 3拔除尿管的方法

拔除尿管也是留置导尿管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气囊尿管以固定牢靠、方便、置于会阴部清洁之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结构、质量、患者自身原因及护士操作技巧等因素,致使部分病人在留置气囊尿管拔管时发生困难,增加了病人痛苦。拔管时遇患者精神紧张,气囊回缩不良及尿垢形成等因素致拔管困难者,不得硬行拔出。应先安慰病人,使其情绪稳定。护士本身保持冷静,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不要强行拔管从而损伤尿道。患者精神紧张导致尿道痉挛应该先让病人平静5~10min,或请示医生使用解痉剂。气囊回缩不良的可以在排空小便后使用石蜡油或者是利宁从尿管开口处往膀胱内注入,润滑尿道后用 拇指与食指将外露尿管拧搓数遍,然后将注射器乳头插于气囊外口部,注入5ml气体后再慢慢抽吸或者剪断尿管让气囊内液体或空气自行排出。拔管后应该早让病人自行解小便,避免尿储留 4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预防

4.1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树立插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和记录出入量问题。对于尿失禁者,应了解其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训练患者排尿。女性尿失禁患者可用尿不湿,男性患者采用男性尿袋或加长塑料袋接尿。对长期昏迷的男性患者采用100 cm×7 cm加长塑料袋接尿比男性尿袋更好。对泌尿系统疾病留置导尿的患者,嘱其进行提肛肌训练,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对于截瘫病人留置尿管应定时夹闭尿管[2],根据病人膀胱充盈度等决定放尿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可明显减少尿路感染。 4.2 保持尿道口清洁、相对无菌

导尿前先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部,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留置导管后每天用0.05% 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周围、会阴部、尿管2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相对无菌。 4.3 腔内感染途径的预防 4.3.1采用密闭引流系统

尽量避免分离导尿与集尿袋接头,集尿袋每3天换一次较合理。需做尿检查时,以无菌操作从尿袋抽取。 4.3.2避免膀胱冲洗

对留置导尿的患者,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多饮水,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每天饮水达3 000 ml以上。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更不主张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冲洗膀胱,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如有血凝块,粘膜碎片阻塞尿管时应更换导尿管必须膀胱冲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最好用三腔导尿管,用输液装置在消毒的尿管尾端进行穿刺快

速滴入,避免连接处打开。有人研究应用单向冲洗式导尿管与单猪尾多孔导尿管,方便了留取尿标本及膀胱冲洗,解决了长期留置导尿引起的尿管堵塞 4.3.3严格无菌技术,遵守操作规程

进行尿管护理前,应洗净双手,避免交叉感染;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内的感染 4.3.4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随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尿量,注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位置,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5留置尿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插管时机

张穗等[12]认为全麻病人选择最佳置管时机,以减少导尿刺激所致的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表明导尿应在麻醉诱导后10 min进行,这对于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是很有利的,可避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5.2 判断尿管位置

置管位置错误在临床并不少见,插入气囊导尿管时,尿管的最低位是气囊的远侧端,经测量此端至尿管尖端长5 cm,若照传统导尿法的长度插入气囊导尿管,则气囊正好位于膜部尿道内,气囊充盈时必然造成尿道过度扩张,压迫和撕裂等并发症。因此,在使用气囊导尿管时,置入尿管的长度应为尿道长度加气囊远端至尿管尖端的长度(5 cm),女性病人用气囊导尿管导尿插入的长度约10 cm,男性病人长度为25 cm。因气囊导尿管无刻度标记,故在使用时,往往待气囊充盈后,顺尿道向外牵拉尿管有阻力时,即为该尿管插入的最佳长度。此时若膀胱内有尿,即可以自行流出,若无尿流出,则可在耻骨联合上方加压,或经尿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后回抽,以证实尿管置入的正确性。 5.3 尿管的固定

气囊导尿管与传统橡皮尿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用在尿道外口的周围固定,只需将尿管与另一个密封尿袋的塑料管相接,然后将尿袋挂于床旁,注意床旁引流管勿固定太短、太紧,不利于病人的活动,或稍有翻动即牵拉尿管。自制约12 cm的铁钩挂于床旁,尿袋挂到铁钩上,比较方便、适用。保持一定长度,避免牵拉过紧,导致气囊变形进入尿道损伤尿道粘膜[1]。对于尿道损伤、尿道狭窄病人妥善固定尿管更显重要。可用布胶布将气囊尿管的尾端固定于大腿内侧,减少尿道张力,防止管道脱落[5]。 5.4 尿管留置时间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呈正比关系。原因是导尿管插入尿道并长期留置尿道膀胱内,刺激尿道及膀胱粘膜,破坏了正常的生理环境,削弱了尿道及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刘优珍[3]调查233例尿路感染病例显示:留置导尿管占院内尿路感染的66.52%。插管当天发生尿路感染率3.43%,留置尿管1 d、2 d,大于或等于14 d,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9%及91%。张美珍[4]调查61例留置导尿患者显示:尿管留置1 d、2 d、14 d,泌尿系统感染率分别为1%、5%及100%,与美国CDC的研究报告一致。因此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除正常饮食外,24 h饮水量应大于3 000 ml,达到自身冲洗的目的,以改善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状态。 5.5 尿管拔管时间的选择

为预防拔管后病人出现尿潴留,要合理选择留置导尿病人的拔管时机。通常认为在膀胱充盈时拔管较好,利于患者自行排尿的尽早恢复,可减少尿管的复插率,对预防院内泌尿系感染有积极的意义。拔管前经导尿管直接将开塞露注入膀胱,刺激膀胱壁收缩,促进排尿,可预防拔管后尿潴留。 6.尿管护理

6.1 一般尿管护理常规

6.1.1.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尿管接无菌引流袋后,应用别针固定在床旁。 6.2.保持引流通畅。

6.2.1 引流管不宜过长或过短,以1米为宜,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 6.2.2 接管与引流管管腔均不宜过小。

6.2.3 血块、尿盐、脓团或坏死组织堵塞尿管时,可用生理盐水30-50毫升进行冲洗,必要时可保持持续冲洗。 6.3.防止逆行感染。

6.3.1 引流管位置不可高于膀胱水平。

6.3.2 尿管每两周更换一次(尿道手术除外)。蕈形尿管每月更换一次。 6.3.3 每三日更换尿袋。

6.3.4 保持会阴部清洁。可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会阴部及距尿道口5cm的尿管,去除分泌物,每日两次。

6.4 膀胱有感染时,可用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冲洗,每日2次。 6.5 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护理常规

6.5.1.每日更换伤口敷料,清洗尿管周围分泌物。 6.5.2.术后12天,腹壁瘘管形成,方可拔除膀胱造瘘管。 6.5.3.拔管前,先作夹管实验,证实尿道通畅后,才除。

6.5.4.病情需要或造瘘管阻塞后可冲洗,冲洗液用无菌生理盐水,压力不能过猛,并应观察病人反应。 6.6 肾盂造瘘管护理常规

6.6.1.严格无菌操作,并接无菌引流袋,每天更换。

6.6.2.一般不作常规冲洗。必须冲洗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冲洗量不超过10ml,病人有腰胀不适,立即停止冲洗。

6.6.3.手术后12天,试行夹管3天,无漏尿,无腰胀,不发烧,证实肾盂至膀胱引流通畅时,才能拔管。

参 考 文 献 [1] 吴索娟.气囊导尿插管方法的改进与护理.天津护理,2004,2:15.[2] 应霞艳,俞立农.气囊导尿管留置方法的改进与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3,1:24.[3] 刘优珍.剖宫产术孕妇留置导尿管长度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593.[4] 张美珍.双腔气囊导尿管两种充盈气囊方法病人不适感比较.护理研究,2004,11:59.[5] 张玉芬,冯蕾.气囊导尿管脱出原因与预防.中国乡村医药,2004,3:18.

尿管护理(优秀)

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留置尿管的护理

留置尿管试题

尿管注意事项相关.

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插、拔尿管技术

尿管脱落个案分析

双腔气囊尿管导尿

《尿管护理.doc》
尿管护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