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2020-03-02 02:29: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课:五角星

教学目标:

1、了解肌理与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体系,尝试其简单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和质感的差异;肌理和质感简单的制作方法;肌理、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验肌理、质感的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法、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蔑编、碳条、铅笔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碳条或蜡笔,表面有凹凸感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演示:在蔑编上铺上一张纸,用碳条在其上摩擦,形成肌理。 展示拓印后的效果图。

提问:这种方法同学们尝试过吗?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方法? (拓印,此方法由来已久,操作方法简单、便易。) 指出:画面上的纹理就是材料的肌理。

二、探究阶段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牛 仔 —— 皮 毛 —— 丝绸 观察比较二:玻 璃 —— 岩 石 —— 不锈钢

(二)交流感受

物体 肌理、质感

感 受 牛 仔—— 粗糙、无光泽、厚重、不光滑 粗犷、奔放 皮 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 温暖、高贵 丝 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 华丽、典雅 玻 璃—— 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岩 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朴实、原始 不锈钢—— 紧密、不透明、光滑、能反光 冰冷、现代

(三)基本概念

肌理: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构造组织给人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肌理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质感:视觉肌理一般被称为质感。

三、发展阶段

(一)《五角星》油画冷军

提问:这个五角星是由什么材料加工而成的?(碎铁皮)

这是一幅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油画部分)金奖的油画作品。作品通过刻画一颗用弹痕累累、火迹斑斑、凸凹不平的碎铁片焊接而成的五角星,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中国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寓喻中国革命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让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二)《钢水·汗水》油画广廷渤

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族脊梁”的主题;哨子的金属质感凭借色彩的冷暖变化得到了真实的表现。

(三)《父亲》油画罗中立

思考:由父亲的脸我们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形象?(老树皮、干旱的土地)

该作品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其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四)思考

提问一:这三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都采用了极端写实的表现手法,肌理和质感等细节表现的非常逼真。) 提问二: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第二课时

一、提高阶段

(一)选择一件实物(如玻璃杯、金属器皿),用素描的表现手法表现其材质特点。

1、地位、确定基本比例。

2、画基本形体。

3、画大体明暗关系(注意高光与反光)。

辅导提示:主要强调学生务必仔细观察分析对象的明暗关系与体块结构特点,提示可以尽量描绘一个比较细小的局部,集中尽力抓住对象的质感特征。

(二)活动

请同学们临摹书中的第四页的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铅笔的软硬、所选作品的比例及要临摹的一些要领。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表现较清晰的学生作品,请作者自己临摹的感受。

2、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拓印作品,思考:

二、总结阶段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绘画艺术表现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体系——肌理和质感的有关知识,感受了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质感,对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亲自尝试制作了简单的肌理效果。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今后能以一种绘画研究的眼光来观察身边事物,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其表现方法;在欣赏绘画作品中的肌理和质感时,学会分析其与作品感情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黑白世界》

教材分析:木刻版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教材较全面地将木刻的基础知识由浅到深地通过几个活动贯穿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木刻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学情分析:这个课目是一个典型的技法训练课,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因此,这个课目必须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发现黑白木刻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强调自主性学习,作业内容不定上限,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空间,但是在作业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形象资料供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感受——认识——创造

课时安排:课题分两段三课时完成。 第一时段主要围绕对木刻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技巧来组织教学,其中结合一个活动。

第二时段主要结合黑白处理来组织教学,其中贯穿一个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时段:40分钟(第一课时)

一、欣赏由电脑多媒体演示的图片—导入课题《黑白世界》之木刻版画。

二、欣赏作品数幅:

木刻与其他画种作品欣赏

思考:木刻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教师小结(从形式上较主动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学习内容):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木刻工具。材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言提示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导入活动一。

教师演示三角刀和圆刀特点。(将两种刀法线条在展示仪上边演示边小结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木刻刀法及线条的认识。)

三、活动一:初步体验不同木刻刀在板材上的感受和效果,5分钟后提问。

四、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欣赏木刻作品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第二时段: 80分钟(第

二、三课时)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木刻黑白处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根据具体作品分析黑白处理在木刻版画中的多种变化形式,让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黑白处理的重要性。

五、活动二:黑白处理训练

要求:教师在黑板上提供一个简单画面让学生运用喜欢的木刻刀进行木刻黑白处理的再体验。可用铅笔起稿也可直接用刀表现。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拓印出来,并进行讲评,以提高作业效果。作业中可插入柔和背景音乐。

六、课内总结:

1.两个活动的回顾。

2.黑白美在美学上的升华。

第三课:《方寸之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篆刻工具的基 本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做事细心的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从篆刻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特殊魅 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 【教学重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难点】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组织听讲情绪。 【引入新课】出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采用的就是咱们中国印章的形式,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篆刻艺术的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板书课题: 方寸之间 【讲授新课】

早期的印章大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为篆刻。 书法与篆刻是中国艺术的孪生姐妹。 古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

一、印章的品类

名章 (>、>、>) 闲章(>、>、>> 肖形章(>、>>)

二、印章的形式

朱文(阳文) 白文(阴文)

三、治印的过程

1、写印稿

2、印稿上石 A、直接反写 B、水印上稿

3、镌刻(冲刀法、切刀法)、这一步可以课后完成

4、修改

【布置活动内容】临摹肖形章一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作品展示】

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老师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课后活动】

查找自己名字的篆字写法 第四课:《清晨》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通过临摹游戏雕塑,提高学生立体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如何捕捉人物动态特征。 教学难点:人物动态的表现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去捕捉生活中的人物动态 二.游戏参与

1.请几位同学模仿人们晨练的不同场景动态

2.引导其他显示分析晨练时最具特征的动态表现出来,如何进行捕捉。 3.引导显示在分析比较中,强化记忆人物特点和动态的造型要点 分析“动态”,抓住“特征” 三.对比 分析

展示几件不同材料造型的人物雕塑图片。分析不同材料对造型的影响 1.对比分析捏制成型的造型特点 2.提示学生要把握的基本造型要点

四.学习活动

1.要求:将清晨运动中捕捉到印象最深的人物动态捏制成一个简单的泥塑

2.学生探索与制作:进行制作

3.教师针对学生对存在的普通问题进行评析并示范,深化显示对泥塑与雕塑方的学习

五.课堂练习辅导

重点 强化学生泥塑知识与雕塑方法的把握,深化学生对泥塑人物造型的认识

课堂小结:评价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提示作业中的优秀之处,指出作业存在问题与纠正的方法

布置作业:表现一件晨运中人物动态的泥塑(假期完成)

教学拓展: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清晨时分,人们的运动,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课:《大提琴》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的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教材以介绍大提琴的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二、教学目标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重点: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五、教法:情境教学法、辅助引导法等。

六、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范画、示范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湖》,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 生欣赏。提问: 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进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大提琴》。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美特征:

A、整体感受:外形如葫芦,圆润的曲线中透出优雅,阳刚之气,被称为乐器中的美男子。

B、音色特点:音色深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情而复杂的情感。

2、造型元素:

A、直线与曲线的结合。

B、厚重,浑圆的曲线,给人以饱满的感觉;小面积的直线造型,使人更加挺拔;顶部是点,线,面的结合。

3、色彩:

赭红色:沉着 古朴 怀旧 黑色: 稳重 深沉

三、绘画表现

1、活动一:学生用简洁的线条概括大提琴的外型特征。

2、师提出要求:线条简洁流畅、抓住物体特征(对称)。 点评:展示最简洁,最概括的作品。

四、打散重组

1、欣赏作品《吉他》、《大提琴》、《小提琴》。

2、活动二:通过欣赏以上作品,能看出是哪些乐器?它们还有那些共同的特征?

3、生答。

4、师作总结:是呀,这些作品打破了物体的完整性,是一块块的贴在了一起的,创造出来的不一般的画面,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这些似乎不合常规的作品,原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就称解构艺术造型。

5、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例如:1994年中国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 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其中一个国外的美术大师现场表演艺术创作。艺术家把画布铺在地上的各种颜色倾倒在画布上,然后拿起一把漂亮的大提琴,高高举过头顶,奋力向倒满油彩的画布砸下去。应声而碎,油彩飞溅,画家稍加整理,一副现代的艺术作品顿时产生了。台下一片惊叹欢呼,这就是利用分解构成的艺术造型原理进行创作的。 解构艺术造型,其特点就是打破陈规,不受原有形象的束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种造型手法,具有很大的可预测性,可以产生偶然性和新奇感。

今天,我们就采用最简单的拼贴的方式来完成此类作品。

6、观看老师制作的拼贴作品。

五、拼贴画的制作

1、师讲解制作步骤:

A、块面分割。 ————师做演示(分割形状不能太琐碎,要尽可能保持提琴特点)

B、剪。 ————师做演示(细致)

C、重组。 ————师做演示(注意构图均衡,疏密有致) D、粘贴完成。

2、活动三: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创作一幅富有艺术性的大提琴拼贴吧!

3、课堂上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六、作业点评及课堂拓展

1、由每小组挑选出1——2幅作品进行展示。

2、师作总结,同学们制作得真不错,除了用大提琴作为创作材料之外,还会有很多创作素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3、生欣赏作品。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加深体验和认识了拼贴艺术造型语言与表现技巧,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善于发现美,更好的去感受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抽象拼贴画,把大提琴的基本形进行分割、拼贴,可以产生全新视觉感受的画面。其实抽象画,除了抽象拼贴画,还有其他的类型,比抽象拼贴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大家想不想学? 二:新授

(一)抽象画

1,出示蒙德里安《百老汇连奏爵士乐》

提问:这幅画你看懂了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回答:去掉了所有的曲线,全部由直线构成。和现实生活场景不同。 2,出示康定斯基《红 黄 蓝》

提问:你觉得这幅画画了什么东西?

生各抒己见。

总结: 抽象画和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给人一种新奇而独特的视觉感觉,不同的人对于画面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它的抽象性,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有如天书,难以理解。 其实不然,抽象画也有它的依据和讲究。

(二)抽象画的方法 1,大提琴的抽象

提问:请大家看这张画,画的是什么乐器?

生答

提问:你是怎么样看出来的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总结:抽象画虽然抛弃了原有的形状,但是保持了物体的造型特征。 提问:它保持造型特征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呢?请大家对照大提琴的图片,找到相应的部分。

显示:琴弦:简化 琴身:夸张

总结:利用简化、夸张的方法抓住最能体现物体造型特征的线条,概括、打散是绘画走向抽象的另一种思路。 2.作品《圆号》欣赏

(1)这是圆号,大家说她的主要造型特征是什么? 圆形、喇叭形、直线、曲线

(2)圆号的图片与作品比较,作品抓住了圆号的什么特点?

圆,曲线构成,粗线条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3)分析:画面里体现造型特征的线条是怎么样布局的呢?

打散、重组

3,出示《百老汇连奏爵士乐》《红 黄 蓝》

再看这两张画,你能看懂了吗?你能说说抽象画是怎么画成的吗?

(三),示范:钢琴

1,抽象画很有意思吧,下面老师也来试着以钢琴为题作一幅抽象画。 出示钢琴图片,首先观察一下,钢琴的造型特征有哪些?然后就可以画了,请大家注意老师的构图。 (1)先画几根先表示钢琴的台子 (2)蝴蝶形的琴盖 (3)支架

(4)配上钢琴里最主要也最突出的特征:琴键 (5)涂上颜色 (6)取个好听的名字

2,是不是钢琴只能画成这样的呢?让你画你会怎么画呢?

三:活动开展:尝试画一幅以乐器为题材的抽象画 看老师画起来很简单,同学们肯定也等不及一展身手了吧?

1,你选择你所熟悉的或者喜欢的一种或者几种乐器,观察他们的造型特征

2、以往学生作业,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3,学生作品,老师做适当的辅导 4,学生作业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对学生敢于将形打散重组,大胆变化多予以鼓励。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抽象画,它和我们以前所学过的画不同,离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给人一种非常新奇而独特的感觉。但是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的,只是她离生活比较远,利用简化、夸张的方法概括出最能体现物体造型特征的线条,打散、重组,可以画出全新视觉的抽象画。 五:拓展

除了乐器,其他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画的题材,请大家课后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以其他事物为题材创作一幅抽象画。

一、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欣赏两分钟。

提问: 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进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

大提琴的四根琴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根琴弦a弦,发音华丽,富于歌唱性;第二根弦d弦,音色朦胧;第

三、第四根弦,G弦C音色低沉响亮。因此,大提琴是近代管弦乐队不可少的次中音和低音乐器。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华丽高贵,大方适度,色彩漂亮雅致。 (2)具有优美的曲线和弧面,造型显得柔美。

(3)有粗细的直线,直线的琴杆和琴弦,使提琴的造型柔中有刚。

(4)大提琴的比例感很适当,点、线、面均衡,显得造型完美,素有乐器中的美男子之称。

三、解构艺术造型的特点

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例如:1994年中国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其中一个国外的美术大师现场表演艺术创作解构艺术造型,其特点就是打破陈规,不受原有形象的束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种造型手法,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可以产生偶然性和新奇感。

进行解构艺术造型训练,可以启发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使艺术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受训练的学生思想解放和更加敏捷,会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

四、利用电脑展示解构艺术造型的作品 1.利用大提琴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提琴时代》《花的旋律》 2.利用圆号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圆号新形象》《提琴与圆号》 3.利用蝴蝶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蝴蝶新组合造型》

4.利用鱼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多条鱼组合构成》

5.利用大提琴、圆号、蝴蝶、鱼的造型进行综合分解构成。

图:《自然交响乐》《圆号梦想曲》《一起为鱼儿伴奏》《大提琴时代的士高》 课堂练习

利用大提琴、圆号、鱼、蝴蝶的图案,进行分解构成练习。 (每位学生发一份图案资料,学生利用资料剪贴、拼接进行造型练习) 要求

一、分割的形状不能太碎,要尽可能保持大提琴、圆号、鱼、蝴蝶造型的特点。

二、重新组合构成画面时,注意构图的均衡、大小、轻重感,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课堂上学生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马上展示给全体同学看,会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

《诗情画意》

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课题《苏州园林欣赏》

二、欣赏园林的美 一)园林的自然美:

1、中国园林的分类

2、带着问题继续欣赏园林图片(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 a.叠山理水。B.花草树木。C.园路建筑

3.1、山是园林的骨架。(对比欣赏溜园的观云峰和环秀山庄的假山) 3.

2、水是园林的灵魂。(没水的观云峰和有水的观云峰对比欣赏) 3.3、植物是园林的生命。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4、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对比欧洲园林我苏州园林)引出苏州园林的——虽有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

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 A、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 B、园林中的建筑的整体色调怎样? C、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D、建筑中有哪些陈设?

2、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

3、教师小结

4、重点欣赏园林中的长廊(结合录象)使学生对园林中的建筑有更深入的理解。

5、了解园林造景的方法:借景、框景、分景、障景 三)园林的人文美(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中国园林的精髓。它体现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比德”中。

1、园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梅、兰、竹、菊、荷等)。

2、由园林中的景联想到诗的意境。

3、造园者往往用诗词来为景点命名(如月到风来亭、与谁同坐轩)。

4、园林中还有许多的匾额、对联等。

5、我们通过游赏,感受到了匾额中的诗词与书法,也体会到了建筑与植物的象征意义。苏州园林的人文美蕴含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中,也体现在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中。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苏州园林的三个美,其实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第六课:《心灵的关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贺卡制作的基本方法。 2.了解贺卡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探究的学习中共同制作。 情感目标:

通过贺卡的制作,培养学生表达对于他人的关爱的基本精神。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贺卡的基本知识以及贺卡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尝试制作简单的贺卡。 三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先从对亲情的关注入手,通过感动的公益图片和公益广告,引导学生用心体验亲情,唤起学生对爱的回报与表达之情。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系列化的卡片设计。教师可以侧重引导学生从一张卡片的设计思路出发,借鉴、发展原有设计。教材提供了一组对应的图片范例,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作业进行更加直观的探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堂导入:

在本课的设计中,通过感动心灵的公益广告导入本课,并通过一些感人图片与广告唤醒学生关爱他人的基本精神,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哪些方式表达对于他人的关爱?

2、教学过程:

(1)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我们可以运用贺卡等形式表达对于他人的关爱。并通过视频演示学生贺卡作品,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特点以及贺卡的基本制作方式。 (2)贺卡含义及贺卡特点和贺卡种类讲述。 贺卡的种类:

①从用途分:生日贺卡、圣诞贺卡等。 ②结构设计:平面贺卡、立体贺卡。

③表现方式:卡通型贺卡、传统型贺卡、时尚型贺卡。 ④个性贺卡:音乐贺卡、网络电子贺卡 卡通型的贺卡

(“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组成了贺卡的基本形,对“图形、文字、色彩”加以不同的处理就能变化出多样的效果。) 传统型贺卡

时尚型贺卡(个性化的图形与文字的处理构成了一种时尚的画面效果) (3)贺卡形式及结构讲述。 (4)贺卡欣赏。

(5)贺卡设计过程:最后教师将自己的贺卡与学生之间的贺卡进行评比,最终找出学生中优秀的作品,举办竞赛,评出优秀贺卡作品。 3、学生作品竞赛评价

《心灵的关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制作出一张较为精致的卡片,传达出一份真挚的爱心。

2、能够掌握卡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技巧。

3、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友情,关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突出以美术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贺卡设计制作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三、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图、文、色、构图来创作贺卡。

四、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室

七、学具:彩色卡纸、手工纸、剪刀、胶水、彩铅或彩色笔等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约7分钟)

1、欣赏公益广告《请握住这双手》视频,请学生回答:这个公益广告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小时候,父母关爱孩子;长大后,孩子应更多关爱父母。(2分钟)

2、欣赏一组亲情、友情、社会大家庭温暖的图片。

3、观看身处逆境、困境的人们的图片和视频?(5分钟) 对于身处逆境、困境的人们,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表达我们的关爱呢?(捐款、前往探望、电话问候、赠送学具等)我们可以运用用美术的方式-----贺卡,尝试向那些给予自己关爱的人们,表达一份自己内心的感激;向身处逆境、困境中的人们,表达一份自己内心的关爱和祝福。(板书:心灵的关爱-----卡片设计)

二、什么是贺卡?(约1分钟)贺卡又称卡片,是人们在喜庆的日子或特别事件的时候互相表示问候、祝福的一种卡片。

三、贺卡的种类(约3分钟)

贺卡的种类包括:生日卡、母亲节卡、父亲节卡、教师节卡、友情卡、励志卡、元旦卡、春节卡、中秋卡等。(幻灯片展示相关卡片)

四、贺卡的作用?(约2分钟)

1、传情达意,加深感情。

2、观赏价值。

3、睹物思人,有纪念意义。

五、贺卡的外形(约3分钟)

1、规则形(几何形):方形、圆形、六边形、菱形等。特点:制作容易,造型简洁大方。

2、不规则形:打破规则形,将边线进行切割处理。特点:外形变化丰富,趣味性强。

3、象形式:模拟人物、动物、植物形状;自然物品形状等。

4、单页、双页、三页等

六、制作手法(约2分钟)

1、绘画

2、镂刻

3、剪贴

4、折叠

5、电脑制作:运用电脑软件制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对方。

七、课堂互动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约7分钟)

游戏名称:你来比划我来猜-----猜屏幕上的卡片

游戏规则:两人面对面的站着,一人可以用手势做出动作,或者用其他句子来形容,或用肢体语言来形容,但是不能包含所猜的字或词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一个人猜。

游戏目的:

1、让学生关注:卡片的构成要素?图、文、色、位置(构图)

2、让学生理解:设计卡片时,卡片上的图、文、色、位置应如何选择?

围绕主题而选择。如,生日卡上的图最常见的可选生日蛋糕;春节卡上的图可选红灯笼、色彩可选大红色等等。

七、设计制作步骤:(约6分钟)

1、确定赠送对象,在设计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赠送对象,因人而异。

2、确定主题内容,选择图形、文字、色彩,并安排好位置。注意:图片与文字应互相陪衬,有一定创意。

3、选择卡片外形和制作手法

外形有:几何形、不规则形、象形、单页、双页等。 制作手法有:绘画、剪贴、镂刻、折叠、电脑制作等。制作手法可以单独运用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

八、知识点回顾(约3分钟)

什么是贺卡?贺卡的种类?贺卡的作用? 贺卡的外形 制作手法 设计制作步骤:

九、作业:(约12分钟)

设计制作一张卡片。可任选以下一个主题:生日卡、父亲节卡、母亲节卡、教师节卡、友情卡、励志卡、元旦卡、春节卡等。

十、教师随堂指导。

《红屋顶》

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对比传统与现代的西方绘画风格与技法。

2、把握一些现代派绘画形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

3、能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够初步建立以发展和辨证的眼光认识、品评美术作品的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

以本课《红屋顶》来引导,从强化作品视觉感受入手,引入现代主义画派,了解现代绘画的基本特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掌握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特点,与传统主义画派的区别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表现对物象的感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大家先来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拍的是什么? 生:红色的房子,红屋顶

师:如果让同学们画一幅《红屋顶》,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画呢? 那么下面让我们来看西方绘画大师是如何来画红屋顶的。 (引出课题)

师:四幅不同画家画的红屋顶,,你比较喜欢哪一幅? 生:我比较喜欢毕加索的,因为很抽象,很立体。 生:我喜欢毕沙罗的,因为很象真的,很写实。

师:不同的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是不同的,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画家,绘画风格也是不同的。西方绘画 它有一个发展的历史,总的概括来说,它经历了:

古典主义画派——印象派——现代派

古典主义画派尊重客观,不用主观的态度及夸张的线条和色彩,做艺术方面的表现。

印象派注重绘画中对光和色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

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创新精神。

师:这里有几幅画,分别属于不同的画派的,请同学们选取你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小组讨论一下,围绕发给大家的纸上的几个问题,谈谈你对这幅作品的感受。

纸上问题:

1、这幅作品是哪个画派的?

2、这幅画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和现实生活中的象吗?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总结)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区分了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绘画风格,下面请同学们对比几组传统和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罗中立《父亲》与 马蒂斯《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对比 达•芬奇《蒙娜丽莎》与 蒙克《呐喊》对比 委拉斯贵支《宫女》与 毕加索《宫女》对比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师:西方绘画自现代派以后开始变得空前的形式多样起来,艺术家特别强调把主观感受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体现创新精神。 师:提问从刚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是什么? 生:点、线、面,构图,色彩

师: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绘画语言呢?

举例用线条来表示人的心情,平直线条表示平淡的心情,弯曲向上的线条表示激动的心情,杂乱无章的线条表示复杂矛盾的心情。

构图的好坏对于画面是很重要的,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高不行,太底也不行。

色彩的运用对画面也很重要,让我们来看看一组莫奈的《草垛》,有早晨的,中午的,傍晚的,同一个风景,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不同时间画的呢?这就是色彩的作用。

师:让我们看看现代艺术语言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在绘画中的运用:马蒂斯《舞蹈》

在雕塑中的运用:两幅雕塑作品

在建筑中的运用:现代建筑照片

师:老师昨天画了一幅画,是根据一张照片画的,请同学们点评一下,看看画和照片哪里不一样,我加入 了 哪些主观的想法在里面? 生:后面的山不一样,画中更统一。

后面一个房子没有了,更有空间感。

前面的垃圾没有了。

色彩也不同了,画中更加丰富了。

师:所以同学们在进行绘画的时候要多动脑筋,不要照抄照搬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要有主观的意识,灵活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让自己的作品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和特色。

师:下面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运用所学的现代绘画语言,参考下面任一张照片,创作一张作品。 (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艺术需要探索与创新,其实人生更需要大家的勇气,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驶向未来》

一、教材分析 ㈠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了解科技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未来科学的畅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⒊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㈡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⒉难点:鼓励学生对未来科学的畅想。

二、教学构思与计划

本课进行的是对未来科学的畅想,计划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欣赏、畅想及设计图稿阶段,第二课时为模型制作阶段。

本课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师以引导、鼓励为主,为学生提供大胆畅想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创意都得以展现,成为全班的共享资源。

三、教学用具

(一)、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绘图片

(二)、学生:彩色铅笔、橡皮、绘图纸

四、教学设计

导课:问好。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同学们观察画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纤夫拉纤),想一想当时的船只是以什么为动力的?(风力、人力),速度如何?(慢)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交通工具的话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所知道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新课教学:

(一)、分水、陆、空三条主线介绍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 1.水:独木舟、筏(竹、木、皮)→木板船→帆船→轮船

(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发现,人骑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流,利用手或树枝划水,就可以前进。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服地坐在里面,也可以盛放一些物品,这就是最早的船——独木舟) 2.陆:人力车→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告诉学生,世界上的第一辆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朝时发明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空:木鸟(春秋战国)→带人风筝(西汉)→热气球(18世纪)→飞机(航天飞机、宇宙飞船)

讨论:现有交通工具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师:中国有着灿烂的古文化,各时代的交通工具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只是到了近代才发展缓慢,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重新创造辉煌。现在。让我们一起做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师。

(二)、分组活动: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

1、欣赏卡通短片及图片。(①播放卡通短篇之前,提示学生观看的重点是什么,避免学生一味地去追寻故事情节。展现交通工具神奇功能的时候,还可以暂停播放,给学生进行讨论。

②在学生欣赏图片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设计要求,但不宜对范图中展示的交通工具的使用功能进行过多讲解,否则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学生设计草图。

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简单介绍地球能源逐渐枯竭的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生自评、互评。 鼓励学生大胆的走上讲台,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进行解说,由全体同学进行评价。

4、老师小结.①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与鼓励和肯定; ②对学生的设计图给与综合性评价; ③对本课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性小结。

④结束语:我们憧憬未来,我们也要创造未来,希望大家今后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让我们今天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实现。

五、板书设计: 《驶向未来》 1.交通工具的分类:

① 水:独木舟、筏→木板船→帆船→轮船 ② 人力车→畜力车→汽车→悬浮列车、海上列车 ③ 木鸟→带人风筝→热气球→飞机

2、对未来交通工具进行畅想,设计草图。 ①活动形式:每四人为一小组,小组合作完成 ②设计要求:适用、美观、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2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美术第12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美术教案 五年级下册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doc》
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湘教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