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2020-03-03 18:32: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及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 设计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及运用融为一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

(2)教材结构

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在必修一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相呼应,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分析思想也对今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开篇内容。所以,本节内容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2、本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3、知识储备: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区域认知

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即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础上,会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2)综合思维

明确要素是动态变化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即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结合示意图说出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通过对“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在大气角度的成因分析,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3)人地协调观

对全球变暖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低碳,节能减排意识。

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了解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对温室大棚、地膜覆盖、制造烟雾防霜冻的原理分析和对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分析。 (4)地理实践力

能够通过调查、访谈等了解当地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并能设计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重点难点

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依据《课程标准》中“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目标要求,确定这一重点。

难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图示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4、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材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听课感受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推荐)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doc》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