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反应读媒介的四种理论有感

2020-03-03 13:1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本能反应

——读《传媒的四种理论》有感

一个正常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什么?我认为是一种秩序感,即被约束的快感。这样讲可能比较偏激,但是生理上没有秩序感的人被人们视为死人,在心里上没有秩序感的人被人们视为疯子。那么一个正常活人持有的是怎样一种秩序感?我比较赞同19世纪末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该学派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心理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会受到所谓的结构因素的影响*。我认为这种结构因素在大众传播中就是指系统论。这四种理论即可以是相互孤立的一个系统,又可以是相互影响的整体。比如是威权主义催生了自由至上主义,而这两种主义又不可能同时存在。

四个系统

不可能有科学家称自己的理论是杂乱无序的,因为理论的提出是需要人去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建立在心理场之上,不成系统的理论,难以被人感知。所以先将这四个理论视为四个不同的系统,而一个系统要维持下去就需要维持平衡,平衡的打破就意味着系统的瓦解。

威权主义理论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理论,简单说它假设人只有作为社会一员是才能发挥其全部潜力,国家的价值高于个人,真理源于统治阶级的政策。在战乱年代这种理论是国富民强的保障,用这种方法凝聚还出与蒙昧状态的人心是非常便捷有效的。那么这一系统下的大众传播系统也是带有强烈的威权主义色彩的。古代欧洲报业最大的敌人即是“新闻审查制”。以英国为例,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的英国是一个黄金时代(这里的黄金时代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对于英国的报业来说是极其黑暗的时代,当时的报人不可能一边呐喊着新闻自由一边享受着帝国强盛所带来的好处(至少是人身安全)。我认为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对于大众传媒的态度是暧昧的,一方面他们不遗余力的压制民间传播新闻的权利,一方面又允许少量的传媒在民间传播自己的影响力(津贴制度)。万恶的“新闻审查制度”在这一系统中充当的其实是一个调节者作用,是防止系统走向崩坏的关键因素,

17、18世纪的欧洲战乱不停,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是从这时开始。作为当时的统治者来看这二者无疑是洪水猛兽,对外要捍卫领土的完整,对内又要防止资本主义的侵蚀,因此“新闻审查制度”可以防止情报的外露和察觉资本主义的活动情况。但就算统治者横扫千军也只能被形容为穷兵黩武,资本主义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系统中资本主义成不断增长的状态,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又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馈,因此威权主义系统渐渐脱离原来的状态以至最终崩溃。所以威权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若没有这些秩序的约束,也就不可能催生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盛行于19世纪,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国家使用这一理论。概括的来说它主张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赖人的理性有其辨别真伪的能力。二,需要一个观点自由的市场,使理性在市场之中相互竞争。三,传媒的功能是监督政府施政。这一理论与威权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人的价值被拔高,“社会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若用这一观点看待这一系统,我认为系统的崩溃只是迟早的事。比如不断有人提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侵犯,有人呼吁政府有所作为。但是在这一系统中充当平衡者的是弥尔顿提出的“真理的自我修正”。虽然这一这一理论漏洞百出,但是在观点自由的市场中这个理论做出了必要的补救。如果在一个系统中,观点能不受限制的参与辩论,让真理自己萌发出新的真理,系统的稳定性是难以维系的,所以我认为“真理的自我修正”在观点自由的市场中充当的是一个强制者,它强迫一方的理性屈服于另一方的理性,从而衍生出新的真理。不难看出自由至上理论从产生以来就处于一种不断的自我调节之中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补救观点自由市场的无序感。可能当初这一理论成型时,人们还没有察觉到其实自由至上追求的只是另一个观点集中。最后自由至上主义系统并没有崩坏,而是通过赞同和批判这两种积极与消极的反馈,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即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至上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传媒拥有自由的权利也应当完成大众传播的主要功能,以对当今社会恪尽职守。自由至上主义论之所以能过渡到社会责任论还是与“真理的自我修正”分不开的。“观点自由的市场”越来越让人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即霍金提出的:“所有理论原则都应放在辩论的熔炉里进行烤炼,那么这些原则中的哪一个能最终决定辩论的结果?而人

又是如何从无休止的且不断更新的观点中挣脱出来的?”这些疑虑的产生正是对无秩序自由的怀疑。于是新闻自由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呼吁新闻界自我规范,这种自我规范建立在道德规范上。道德认知是极其主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需要一种统一的道德观来约束传媒的行为,正如新闻自由委员会列举的对社会传媒的五条要求,其中心思想是贯彻一条主流的价值观,让这个系统沿着这一标准发展,在这期间你可以偏离这条道路,但这也就意味着你偏离了主流,要么重新规范自己,要么自取灭亡。所以我认为社会责任理论实际上市一种温柔的威权主义论,只不过将判断真理的权利交给了社会大众。最后社会责任主义者想要得到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其中心语是责任二字,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向谁负责?这一时期的大众传播业得主要特征是向着集团化发展,也就意味着大众传媒的工具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时社会责任主义者显然是担心各种形式的公器私用,所以一再呼吁要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那么我们假设这些集团领导者的道德规范都是一样的,首先他们不可能完全对政府负责任,因为这是自相矛盾的,其次他们不可能完全对民众负责任,因为一定形式上的欺压民众是他们牟利的关键。既然如此传媒就只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又回到了“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其实社会责任论的提出透露着人们的一种无奈,他们希望有足够的自由追寻真理,但是有需要有足够的约束控制真理对自己的伤害。

这本书中的最后一章是施拉姆写的苏联共产主义制度,其字里行间透露着强烈的冷战气息。他从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根基上对此加以论述,他认为“马克思没有给革命提供一套政治理论,甚至没有任何形式来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建立在一个摸索与想象的基础上的。之后施拉姆论述了一系列在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是不可思意的新闻制度,努力将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往专制独裁上靠,并且将它与法西斯对等。这一理论认为一切的大众传媒都是国家的工具,对民众的作用是宣传教化使人不能自由思考,真理就是唯一的真理。确实,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存在着许多专制独裁的因素,但是反过来看,这种极其强盛的秩序感不正是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理论所缺少和所追求的吗?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点露骨。同样的我们把这一理论看成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当平衡者的是“共产主义理想”。前三个理论似乎都在追求一种平衡的秩序,有些走向了崩溃,有些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会不会有一种秩序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平衡问题?我认为有,那就是一种终极的秩序,一种不被人察觉但是时刻左右着人的行为的秩序。在当时的苏联,“共产主义理想”正在使大众传媒变成工具,对人民进行鼓动与教化,目的就是同化大众,使“共产主义”理想深入人心,就我现在的情况看来,共产主义是非常荒诞的,正如前面施拉姆所说,马克思自己也不清楚“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的,那么马克思就更不可能了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样子的了。这一系统中,传媒的最终目的是将民众教化为一群“仅次于天使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共产主义的世界。其实极端一点想,也就是需要人民泯灭人性,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系统中无所作为,只能按照规定好的原则发展。那么这时的人与行尸走肉一样,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这个系统永远也不会崩溃或发展,因为其中唯一的变量已经消失。

一个系统

四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从这四个系统的发展沿革来看,人们都在追寻着一种稳定和完整。比如威权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信息的极大不对称,而后来的自由至上主义重点解决的就是每个人对媒体有使用权和接近权。社会责任理论解决的又是自由至上主义的不稳定和不健全。苏联共产主义则是一种极端化的平衡系统。所以不难看出人的本能中有追求完美秩序的意识,这构建起了一个相同的“心理场”,不管外在的系统再怎么改变,人类自身对系统的吸收和再创造总会做出一些本能的反应,即补全残缺,修改错误,追求完美。

*引用于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何炬

08级新闻学一班

学号:080151003

过度反应理论

读《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有感

读会计理论有感

读《大树理论》有感

经典媒介理论教案

过度反应理论作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有感

读魏书生教育理论有感

读《新基础教育理论》有感(版)

一本能道出孩子心声的书——读《女生日记》有感

《本能反应读媒介的四种理论有感.doc》
本能反应读媒介的四种理论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