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慈云寺讲解词

2020-03-02 01:37: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龙山慈云寺景区讲解词

整 理 人:赵秀琴 参考资料:《慈云寺志》《青龙山与慈云寺》《五十三峰》《玄奘西行记》《二十四史》

各位来宾:

(欢迎词)欢迎您来到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山慈云寺参观考察,我是来自于景区的讲解人员,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提供本次讲解服务。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青龙关,青龙关是景区的门户,也是游客进入景区的唯一通道,此关楼高18米,由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李传泽先生设计,建筑风格由唐风演化而来。接下来我将陪同各位来宾一起进入景区,去探访天圆地方的千年古寺,感受反朴归真的山水景观。

(沿途)从青龙关到慈云寺有四公里的距离,驱车行驶大约需要八分钟的时间。沿途,我将景区概况向各位来宾作一简单介绍,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民权村,巩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秦时置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拨”而得名,1991年6月撤县建市。巩义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1992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2年位居河南首位,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上。而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就位于这颗明珠的东南部,东距省会郑州65公里,西距古都洛阳85公里,北与连霍高速、310国道相通,有着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景区总面积51平方公里,区内主要有绵亘20余里的东西青龙山环护着一条千姿百态的虎溪河形成了峰峻谷幽的景区特色。其中有原始次生林2317公顷,植被覆盖率高达72%,树木种类达109科377属639种,药用植物200余种,各种鸟兽百余种,常年平均气温14.6度,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青龙山原名霍山、天陵山,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是大宋皇帝御封的“天下之第一风水宝地”,五代末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定都开封,定都后派出司天监于方圆数百里内仔细勘察,为其选择修建皇陵的最佳之处,行至青龙山,观其山势,赞叹不已,遂依此山建造了北宋皇陵,为取“头枕青龙山、脚踏黄河水”之意,便将位居皇陵之东的天陵山改名为青龙山,又因为青龙山是两脉并腾、异山合体,所以又称为东青龙和西青龙。青龙山的地质构造属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嵩山大斜背北翼,山中岩石层有页岩、千层岩和石灰岩,其中以石灰岩居多。石灰岩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易溶蚀,易形成石林和溶洞,而青龙山正是因为大范围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而有山体石崖间的奇峰、奇洞和奇石,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空谷回音)前方一处景观“回音壁”,右边崖体上横刻着四个大字“空谷回音”,故名思议,在山谷之间形成了一个“应声窖”,相传慈云寺的僧人经常在此处念六字大明咒,以山谷对面返回的声音来判断自己发声是否准确,六字大明咒蕴含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僧人选择在这里练声,无不表现出佛法与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果客人在此处下车逗留,可再讲“鬼学话”的故事。)

(被开采的山体)左手边被开采的山体部分就属于石灰石,又叫青石,可大量用作建筑材料,从这里开采出的石料完全用于景区所筹建项目之一的祖林,祖林的主体建筑在2012年之前已全部完工,共用石材3200立方,约9600吨。等下到了祖林,会为大家作祥细介绍。

(三星亭)右前方出现了三个不同颜色并在一起的亭子叫三星亭,是根据位于它右侧的福禄寿三星山而命名的,三星山古时称凛冽峰,它纵横于寺河中间,南对青龙沟,北挡黑峪沟,乃四面迎风,当大雪纷飞时,它屹立在风雪中崖高万丈,气度非凡,故称之为凛冽峰。凛冽峰上有一种石头,叫音乐石,敲击可发出金石之声,据地质人员堪察,主要是其内部含有大量的铁、锰等金属元素

(天然大佛)前方即将到达自然景观“天然大佛”,位于大天门沟和小天沟之间有一尊天然弥勒大佛,本为一座山峰,但外观酷似一尊端坐的佛像,佛头高28米,宽14.5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地的大小,整体佛身高198米。山体上的杂草和丛树是佛的眉毛,两边石岩的阴影是佛的眼睛,一块断裂岩石,勾勒出大佛的嘴巴,整个面孔比例协调,轮廓清晰,目视人寰,惟妙惟肖。下部山岩,构成了大佛合掌胸前的双手和端坐的下身,连腿和脚都清晰可辨,请各位来宾把目光投向右上方,打开您的慧根,您找到这尊天然大佛了吗?

(妙德峰)巍然屹立于我们左侧的这座山峰是青龙山五十三峰的其中一峰,叫“妙德峰”,妙德指的是文殊师利菩萨,她慈眉善目站在这里挡住吹来的北风,使慈云寺成了真正的风水宝地。青龙山的五十三峰象征着“善财童子五十三诣参”的成佛之路,相传善财出生时,冒出满屋的金银财宝,但善财不爱财,他看破红尘,把财宝分给穷人,认定万物皆空,发誓要修行成佛。他首先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让他到南方可胜国去找功德云和尚,功德云让他去找海云比丘,善财跋山涉水找到海云比丘,海云比丘却让他找善住比丘,如此这般,善财一共参拜了五十三位名师。他每参拜一位老师,都遇到了艰难险阻,但善财丝毫不惧,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了五十三位老师的百般考验,终于完成了五十三诣参,获得了各种解脱法,实现了他的成佛之路,作了观音的胁侍。

(捧月湖)青龙山不仅山峻,而且水奇,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形成了较为奇特的四十五里倒流河。眼前这片水域叫捧月湖,人工筑坝蓄水成湖,蓄水量可达28万立方,既有灵山捧月之意,又有水捧满月之形,它也是慈云寺的放生湖,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居士带着一些水生动物到这里来放生。居士放生不求多少,尽心尽力便是圆满功德,放生仪式不求复杂,诵经、念佛、祈祷,“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念三遍,然后念阿弥陀佛,最后讲开示,告诉它们,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使其堕畜生道,被人捕捉,被人杀食,和放生之人有缘相遇,与放生之人一起念佛,求西方极乐世界,同成佛道。这样就可回向圆满。

(接引桥)行至这座桥叫“接引桥”,当年摩腾竺法兰建寺选址经大佛指点走到这里,有狮、象、白龙在此迎接,并引导二位高僧进入寺圈,景区开发后仍用“接引”之名,意为迎接八方来客。

过了“接引桥”就即将到达千年古刹慈云寺了,慈云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辩,然而知名度却远不及少林寺和白马寺,少林习武且救过唐王,白马寺近帝都,便于众生拈香拜佛,而慈云寺却深隐山林,唯以传承佛理为宗旨,故位高而名不彰,因此也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我们离它越来越近,马上就要拂开它的面纱。

(祖林)左前方看到一片灰色的建筑,是慈云寺祖林,是把佛教传入东土的摩腾竺法兰两位祖师圆寂的地方。祖林采用一大两小塔式建筑,主塔高28.6米,占地720平方米,内供释迦牟尼佛涅磐像,佛像重28吨。主塔两侧是摩腾竺法兰二祖师塔,塔高17米,各占地126平方米,内供两位祖师坐像,像高2.8米,重5吨。

尊敬的各位来宾:

(山门)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了中华第一寺,素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释源祖庭”之称的慈云寺山门前了,悬挂于山门之上的“慈云寺”三个大字为传印法师所题写,传印法师是沩仰宗法系第九代传人,1954年出家,在2010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中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2011年4月为慈云寺题字,肯定了慈云寺为“华夏作寺之始”。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迦摄摩腾、竺法兰首建,几经兴废,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极盛时期的慈云寺和少林寺、白马寺齐名,为河南三大寺,1999年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河南省巩义青龙山慈云寺景区,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三A级风景区,(小字部分与前面意思相同,可变换不同讲法那么,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距今已经有了近2000年的历史,由天竺高僧摩腾和竺法兰初创,唐朝时又有从西天取经归来的唐玄藏奉旨重新,并在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宋元明清以来各朝各代都有皇帝敇修的记载,景区从1998年修复至今一直坚持修旧如旧不随意扩建的原则,得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慈云寺依然是一座完全维持了原风原貌的佛教寺院。)我身后的山门殿

2000年6月份破土动工,历时5个月,同年年底恢复完成。山门又叫三解脱门,即无相解脱门、空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此山门殿高8.67米,长13.37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内部空间宛如一座小型书店的大小,自古说小佛殿里大乾坤,那么接下来就请各位来宾走进山门,来了解一下慈云寺的大乾坤。

(大肚弥勒佛)眼前皆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间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此偈一语道破了大肚弥勒佛既被佛教信徒供奉又被凡俗大众所广泛喜爱的原因,它笑眯眯的坐在山门内这么的消遥自在、令人开怀,同时似乎也在提醒着游客朋友:进入佛门净地一不打狂语,佛祖教导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要出言谨慎才好。二忌踩踏门槛,寺院门槛有佛祖双肩之喻。参观佛寺重在内心,不在拍照本身,拍照只看物像美观心无恭敬,随便放置有损福德,故不宜拍照。

(八相成道)2500年前,佛教由古印度智者释迦牟尼创立,之后渐次向世界各地传播,其中弘传最广、演驿最深当属中国,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甚为深远。山门内的壁画完整的展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阶段,即八相成道。

首先来看降兜率天:释迦牟尼生前住在兜率天内院,原为护明菩萨,因观五种因缘(即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以摩耶夫人为母,度化众生。

托胎: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诃摩耶的左肋入胎,此即“住胎”之象。

出生:四月初八日这天,释迦从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据佛经记载:太子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举目四顾,自谓:天上人间,唯我独尊。时有诸天为太子沐浴,此即“佛诞日”或“浴佛日”。

出道:太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他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妻子,悄悄离开王宫,决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找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低达罗摩村自剃须发,誓愿出家,并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太子时年二十九岁。

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苦行六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于是决定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牧糜之供,恢复健康。太子来到附近的一棵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正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不起此坐。他在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克服了内外种种魔障。此为八相成道的第五个阶道降魔。

成道:经过四十九天静坐,太子于腊月初八日凌晨,睹明星而悟道,彻了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时年35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转法轮:佛陀成道后,先于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之后陆续又度化1250人,佛陀便率领1250人的僧团,周游各地,弘扬佛法。推动正法之轮,辗转破除异端邪说,被称为“转法轮”,在成道后的45年中,世尊于印度恒河两岸,深入民间,普度众生。

涅槃:当世尊八十岁时,自知世缘已尽,便来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间,进入大涅槃之境,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

此巨幅壁画是当代画师仿照唐时风格所绘,色彩绚丽,虚实相融的介绍了释迦牟尼伟大的一生。

(韦陀)这位金盔金甲的菩萨是韦陀,高1.97米,重4吨,又名韦昆,他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他手握金钢宝杵以守护伽蓝为己任,担负着整个寺院的安保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句。

(二老谈经峰)请各位来宾把目光投向寺院的正后方,并立于寺院正后方的这座山峰叫二老谈经峰,它是慈云寺创始人摩腾竺法兰两位祖师的化身,远远望去,依然能够显示出两高僧谈经论道的身影,两位祖师屹立在群山之中,千年如一日守护着慈云古刹,启示后人、功德无量。慈云寺的整体建筑就是以二老谈经峰为中轴线。

站在这个位置,请各位来宾环视四周,感受一下慈云寺‘天圆地方’的建寺理念,慈云寺周围环护着五十三峰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空间的谷地上就座落着这座占地60余亩的慈云寺,慈云寺占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格局严谨,包罗万象。

(白果树)这个玻璃罩下方的白色树根,是慈云寺原来的一棵有两千年树龄的巨形白果树的树根,几乎蜿蜒了整个寺院的地下,现在挖掘出来一部分向游人做为展示,其余部分还深埋于地下保护起来,白果树又叫银杏树、公孙树,落叶乔木,生长缓慢,雌雄异株,4月开花、10月结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号称活化石。现存活于世的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古树更是难得一见,而慈云寺的这棵千年神树也是在民国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中没有能够幸免于难,于1936年被伐掉,伐掉之后用于创建当时巩县的一所鑫鑫中学,据《巩县志》记载仅这一棵树的本料就建造了这所中学一座完全木质结构的大楼,这座大楼有三层高第一层有八间教室,可以想象这棵当时被誉为华北之最的白棵树到底有多大呢?民间对它有一个描述叫“九楼十八匝”,以现在成人身高换算统计,直径可达6米,遮阴数十亩。

《重修慈云禅寺》慈云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始传圣地,两千年间积累了丰厚的佛教文化沉淀,寺院当中留有大量的碑刻资料,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通《重修慈云禅寺》大字碑是一通纪念碑,大明正统九年,有一位从北京来的高僧南宗顺,他担任慈云寺住持期间,使寺院僧众发展到500余人,成为巩南圣境,丛林第一。到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代主持永法等人为了纪念南宗顺为慈云寺做出的贡献,就为他立下了这块纪念碑。这通碑刻是目前慈云寺出土碑刻中最高的一通碑刻,有2.65米高,同时也比较特殊,只有前面的碑阳部分,碑阴部却是一片空白的。各位来宾可以近距离的观摩一下。

唐朝诗人李咸用有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常挂情。佛寺里的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建,常以报时和佛事之用,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18下,如此循环108下。寓意有二:一说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二说世间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尽除世间之烦恼。 (钟鼓楼)佛寺里的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建,常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早上先敲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敲钟,所以称“晨钟暮鼓”,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脱离百八烦恼,叩钟时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大众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轻、智慧长、菩提生。鼓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法可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慈云寺的钟鼓楼各高13米,明显高于其附近的建筑,最大用心是希望钟鼓之音能广播四面八方,让迷途中不知所从的众生闻音而知归处。

《重修慈云寺碑记》刚才在寺院门口向各位来宾提到了慈云寺的建寺时间是东汉明帝永平七年,那么在寺院当中能不能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呢?在接下来的这通《重修慈云寺碑记》中我们即将找到答案,该碑高2.4米,碑文楷书颜体,书法艺术精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举人张拱己撰书,巩县知县纪文纬立碑。来看碑文,“慈云禅寺距县治东南青龙山中,位坎向离,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摩腾竺法兰自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简单明了道出了慈云寺的方位在巩县东南部的青龙山中,位坎向离即今天所说坐北朝南,建寺时间自汉明帝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创始人摩腾竺法兰。这通碑刻出土之后,在佛教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争议在于此碑刻中这句“与 辱白马寺相继而建”,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50年前,摩腾竺法兰两位使者东进中原弘传佛法受到汉明帝刘庄的礼遇,曾被安排住在白马寺的前身鸿鸬寺里翻译经卷,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佛寺,寺指的是官方接待站的名字,相当于今天的钓鱼台国宾馆,是专门接待外国宾客的场所,两位高僧住在鸿鸬寺里一边翻译经卷,一边寻找适合修建佛寺的地方,二人遵循古印度选择寺址顺河而上的原则从巩县的南山口沿后寺河而上来到青龙山时,看到这里尘嚣迥隔,非常适合僧人静修,于是披荆斩棘在这里首开慈云道场。到了永平11年也就是公元68年,鸿鸬寺为了纪念两位高僧曾在那里翻译过经卷遂改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位于当时汉王朝的帝都洛阳城,处于文化交流中心,很快就名扬天下,而慈云寺却深隐山林,唯以传承佛理为宗旨,故位高而名不彰。直到这通碑刻的出土,使佛教专家不得不对两座寺院的建寺先后重新作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慈云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僧人创建的民间第一寺,而白马寺是由皇家创建的官方第一寺。

(天王殿)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修建寺院所用的建材与寺院的外观设计也各有千秋,外观虽然迥异,但佛门中主要殿堂的布置却大体相近。通过三门殿,寺院第二进院的主体建筑往往是天王殿,座落在我们眼前的天王殿高9米,长11.5米,里面供奉的四大天王高2.65米,重9吨,分别是职风的南方增长天王,职调的东方持国天王,职雨的北方多闻天王和职顺的西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娑婆世界中“欲界”的第一重天。佛家把世界分成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皆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只有达到涅槃之境成佛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受轮回之苦。欲界有六重天,称“六欲天”,为天神所居,六欲天的第一重天为四天王及其随从之住所,故此天又称四天王天。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的四座山峰,四天王各居一峰,护一方天下,故又称“护国四天王”。佛教经典记述,供养佛教护法天王,可得世间与出世间之福德,可以振兴事业,获得财运及官运,增益一切善法功德。

这位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生于陕西铜川,自幼体弱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但他聪明过人,日诵千言,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医德高尚,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 勤于著书,晚年隐居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曾释卷,亨年101岁。被后人誉为“药王”。

在您的右上方有一幅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诣参》之图,此幅绘画源自《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传说。。。。。。

(汉砖)刚才在介绍第二通碑刻的时候我们已经找到了与慈云寺建寺时间相关的文字记载,接下来我们能否再找到一些与建寺时间相吻合的实物资料呢?近20年前,慈云寺周围的一些信士偶然发现了慈云遗址,上报文物部门,文物部门与1997年正式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当中,发现山门以内第一重殿的地面以下有三层,而最下一层完全由玻璃罩下方保护起来的这些灰色砖块铺砌而成,经文物专家反复考证,这些砖为汉式檐大板瓦,这些汉式檐大板瓦经过近2000年的风剥雨蚀,时至今日依然完好。当这些散落的碑刻、塔铭以及这些檐大板瓦被陆续整理出来之后,慈云寺的历史逐渐清晰可寻。嵩阳法王寺的古碑也有记载“嵩阴之慈云为汉时建,为佛教入中国作寺之始。” 《五十三峰圣境之图》一直说慈云寺的建寺理念是“天圆地方”,此话有何出处呢?请各位来宾欣赏完了接下来的镇寺之宝《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之后,便会一目了然。这通碑刻高1.8米、宽0.78米,其中底座高0.35米,青石圭形首碑,是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重刻的副本,原碑刻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

碑体上部,由一条阴线画出一个大圆圈,中间是方形慈云寺的立体示意图,我们来看寺院周围共有五十三座山峰环护着的天空是不是一个圆形的呢?圆形空间内形成一个满月形台地,台地之上座落着方形寺院,这就暗喻了慈云寺是按照“天圆地方”理念来选址修建的,而这周围的五十三峰是“峰峰有名”,碑体下部有一首卧云禅师赞慈云圣境的古偈“钵盂峰转觑峨眉,两岭峰回三岛凄。锦秀卧龙峰返照,朝阳景翠碧云西。照帘风雪长孤峻,玄鸟苍龙灌虎溪。高耸接云峰凛烈,柱天峰下觑天梯”,这首偈把五十三峰的名字全部含盖在内,我们在讲解过程当中经常会提到位于寺院门口西南的臣宰峰、小天门峰、二祖降魔峰,以及位于寺院正后方的二老谈经峰,这些山峰的名字的确不是我们信口说来,而是古碑当中都有记载。明朝时慈云寺僧人曾一度达到五六百人,那我们看到慈云寺的占地面积并不大,何以容下这五六百僧人呢?请看这五十三峰每一座山峰的下面都有人物刻像,据碑文记载这

五、六百僧人就分布于五十三峰中,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继承着佛陀在世苦修时的头陀行,如遇重大佛事,寺中会敲响云板,散布于五十三峰上的僧人便闻声而至,云集寺中,一同祝愿皇图永固、法轮常转。 这通碑刻的出土不仅体现了慈云寺的建寺理念,同时还为中国佛教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众多佛教专家都知道是摩腾竺法兰把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否真有其人一直无从考证,在这通碑刻上,不仅发现了摩腾竺法兰的名字和他们在慈云寺周围活动的信息,而且还发现了两位高僧圆寂后埋葬的地方,就在位于慈云寺山门南200米处的七级宝塔内,可惜这座七级宝塔不知毁于何时。在中国祖指的是事业的首创者,林指的是安葬圣人的墓地,那么这里就是安葬开创中国佛教之先河的摩腾竺法兰二祖师的祖林,目前祖林正在修复当中,2012年之前主体建筑已经全部完工,后续工程正在建设当中。祖林的发现和恢复可以为整个东南亚地区佛教信徒寻根拜祖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和场所。

《行状铭碑》慈云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东汉、唐、宋、明,东汉时摩腾、竺法兰草修慈云道场创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唐朝时玄奘法师自印度取经归来把中国佛教推向高潮,并亲自到此讲经说法;宋太祖赵匡胤因青龙山是其陵墓的重要龙脉,因而慈云寺成为皇家祈福寺院;那么明朝时慈云寺又是因谁而盛呢?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有一位南宗和尚从北京来到巩县慈云寺,正是他使慈云寺兴旺发达起来。那么这位南宗和尚是何许人?他为什么要从大明朝的繁华首都北京不远千里来到人烟稀少的慈云寺呢?这通高2.5米、宽1米的《行状铭碑》帮助我们揭开了谜底。来看碑文“夫南宗顺禅师者、祖贯乃成都人也,尊父乃长沙府太守之职。先师乃曹洞第六代信公无疑大和尚。宣德初年不期乃先师迁化,宣德三年与父同赴京都,奋志大能仁寺,投礼弘善妙智国师,以为授业之师。宣德四年,得遇皇恩,钦蒙大赏,请给西天之度。”碑文中这样说到,南宗顺俗籍四川成都,其父曾任长沙府太守,他少年聪慧,性格好善,幼年从师曹洞宗第六代信公无疑大师,宣德三年与父同赴北京,在大能仁寺任职工作,拜国家最高佛院北京大能仁寺国师弘善妙智为授业之师。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皇帝朱瞻基赐于西天之度牒,同年秋天,南宗和尚行至北京的翠微山前,偶遇太虚大和尚,太虚告诉他“尔往南行,自有正果之处。”于是南宗顺于正统九年甲子(1444年)二月上旬,游历至东周郡青龙山中,当地众施主共邀其来到慈云寺境,他看到昔日祖庭已风雨颓圮,垣墙坍踏,佛无安栖之域,他决心留下,立志光复慈云祖庭,使之重放光彩。南宗和尚经过多方筹措,在朝廷和河南府的支持下,毕十年之功使慈云寺重现辉煌。

天顺二年(1458年)清明节,赵州柏林天竺大和尚行至本寺与南宗顺相处间,见其聪敏悟彻,甚是欢喜,决定传临济宗二十五世衣钵于他,法号卧云禅师。南宗顺和尚广开佛门,收了很多弟子,登坛讲经,经他剃度者达五百余人,他精于书法,善作文章,寺院内的碑文很多出自他的手迹。南宗顺于成化五年(公元1469)圆寂于慈云寺,弟子尊法号为顺南宗大禅师。

《绍继慧命碑》在佛教界,传灯接法,可谓一曰神圣,二曰神秘,红尘之辈,向来所知寥寥,关于传灯接法的“信物”,我们能够想到的无非一袭袈裟、一只佛钵,出乎大家之想象,慈云寺居然留下了一个古代中国佛教传灯接法的罕见文本――这通《绍继慧命碑》,该碑高1.9米,宽0.92米,楷书。碑文中记载着:天顺二年清明节,临济宗二十四世嗣祖赵州柏林天竺大和尚传佛心印于南宗顺二十五世嗣祖的全过程,不仅有“手轴袈裟以为凭据”而且在这里盖有三方篆刻(传佛心印、临济正宗),碑文结尾是南宗顺写的一首慈云八景偈“前山叠叠彩云冲,后岭重重起秀峰,绿水湾湾旋绕境,来龙步步入蟾宫”高度概括了青龙山慈云寺的美丽景色。南宗是禅宗六祖慧能所创,曹洞宗与临济宗是南宗“五家七派”两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南宗顺先师曹洞,后又得法临济,此事不仅填补了中国佛教临济宗传承方面的空白,同时确立了慈云寺所属教派在佛教界的独特地位,他主持慈云寺期间,使临济宗获得很大发展,并漂洋过海东传日本,又通过日本传到我国宝岛台湾和东南亚诸地。直至今日,日本仍有大慈云寺,法脉传承已得到确认,是从巩义慈云寺传播过去。

《双迹灵相图》相信很多人在平时的遣词造句当中都曾经用到过“顶礼膜拜”这个词,孰不知古代中国没有“顶礼”,只有“膜拜”,“顶礼膜拜”是中印文化碰撞后才“合成”的词。“伽蓝精舍,绕足顶礼。百神警卫,万福具臻。”——这是南北朝时代史学家沈约(441年~513年)《为文惠太子解讲疏》中的文字,绕足顶礼,就是把自己的头颅承顶在佛陀的足下。那么接下来,我们即将欣赏到的就是两千多年来被世人顶礼膜拜的佛陀寂灭前留下的双足印,这副双足印是如何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的呢?《西域记》记载,唐贞观元年(公元627)玄奘法师赴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就在那烂陀寺所在地摩揭陀国见到了佛陀寂灭前留下的双脚印,佛陀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摩揭陀国度过,佛教历史上的四次佛典结集,有两次都在摩揭陀国境内,所以有关佛陀的圣迹绝大部分都在摩揭陀国。当玄奘法师亲礼圣迹时,完全跪在地上,用肘和膝走过去,亲吻着佛陀留下的脚印。这双脚印,与其说是佛陀的肉脚,不如说是他的遗迹;与其说是他的遗迹,不如说是佛教早期的信仰物!佛教美术的发展有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崇拜拜阶段和偶相崇拜阶段。在原始阶段,人们认为佛陀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他的形象不可以随意在人间出现,人们对于他的崇拜之情是通过对其生前使用过的遗物,如袈裟、佛钵以及佛陀的遗迹,如牙齿、指骨、舍利等来进行的,通过对这些物体的供养来满足对释迦牟尼的崇拜之情。到了偶像崇拜阶段,受到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影响,才逐渐有了如壁画、塑像等这种崇拜形式。玄奘法师既见到了这么重要的佛教信仰物,便历尽艰难自印度带回大唐进呈给太宗皇帝,奉敕在长安卧龙禅寺刻石供养,以广传焉。明洪武丁卯岁(1387年)云水僧德明自长安卧龙寺拓镌于慈云寺,天顺四年(1460年)慈云寺主持南宗顺重刻此石。《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作为最早的佛教艺术雕刻作品,如今在世界上近乎销声匿迹,在我们中国仅保留下来三块,著名佛学专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修身先生在《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中这样写道:慈云寺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比少林寺双迹灵相图碑出土时间早106年,比五台山的双足图保存完整,是当前发现的双迹灵相图中具有明确年代记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通碑铭,具有特别珍贵的史学、考古研究价值。沧海桑田,佛陀这双长1尺5寸、宽6寸的大脚印已在慈云寺供奉了近六百年,它包含着人们对如来放弃豪华王室生活,致力于众生平等、寻求解脱人类痛苦、普渡众生的高尚品德的崇拜与感激。脚掌部的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慈视众生;宝瓶代表佛陀的头颈,佛法皆由佛陀口中而出,宝瓶又为教法、教理;莲花代表佛陀的舌头,象征佛说法时口吐莲花,使众生都能悟到佛开示真知灼见。指掌部的“山形图案”代表佛陀踏遍千山万水,寻找真理;“万字符”表示佛法回环贯彻,共有8幅,也代表着佛的一生,即“八相成道”。

这通高1.2米、宽0.6米的《双迹灵相图》之所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它的研究价值除了其碑阳部分,碑阴部分的《方爷明文》也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档案活化石,这篇官府告示反映了佛寺与地方的矛盾,明朝末年,慈云寺所辖范围已达到近百平方公里,大量出产椒桃,寺院僧人采来出售,县城有恶棍到寺院连连敲诈,主持僧永法告称官府,于是官府下了一个告示:本县查得慈云寺非集市处所,纵有椒桃交易,听其各主自买自卖,免其纳谷,晓谕慈云寺僧人,若无赖棍徒再行敲诈勒索,不需告官,直接捉拿送官就是,官府将重究不恕。这篇告示就写在这通碑刻的碑阴部分,没有“官署”名称,没有纪岁,只落了通知日期“万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一通古碑,碑阳极圣,是神圣而肃穆的佛祖脚印,碑阴极俗,是浅显而市井的官府通知,圣俗一碑,手心手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绍继慧命碑》碑阴行至此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南宗顺大和尚,无论是把慈云寺发展到500僧人还是作为临济宗二十五世传人,那么当时的他对于寺院是如何实施管理的呢?这通《绍继慧命碑》的碑阴部分似乎可以带着我们透过时空穿越到五百年前的慈云盛世:“山门前后殿堂圣像常住,一应什物家活等件具列于后,佛殿三间,正尊释迦文佛,左右二十四位护法诸天,香案七个,大琉璃香炉一个,铁香亭一个,钟鼓俱全”首先向我们展示了寺院佛像和香器的分布情况;继续往后看,“厨房三间,大锅二口重三百五十斤,大小碗二千三百个,大小盘子五百个,细磁茶钟三十个。”非常明细的记录了当时寺院里的餐具数量。以上寺产的罗列,显示出了当时慈云寺的繁荣景象。在碑文最后还有一组相当重要的信息,僧众列名及道号班次序――“院门都提点”这个职务是负责寺院整体戒威仪;“庵主”负责丛林女众一应事务;“书记”负责禅林书写工作;“钱帛”即财务;“知浴”掌管寺院沐浴诸事;“典座”负责僧众饮食,等等。明朝时,一般的寺院设立机构和职务不过几种,而当时慈云寺在南宗顺的主持下设立的机构和职务居然有29个之多,人人各司其职,有文有武,共同维护着僧团的有序发展。

(大雄宝殿)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匆匆擦肩。各位来宾,今天您远道而来便是有缘众生,佛渡有缘人,释迦牟尼佛祖全趺而坐于大雄宝殿当中度化着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慈云寺的大雄宝殿高19.2米、宽12.5米,慈云寺僧人每天早晨4时左右闻板而起,集体上殿做早课,下午5时上晚课,就是在这座大殿里。大雄宝殿也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建筑,正脊之上是背上驮着佛塔的麒麟,殿脊两端是螭吻,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螭吻是龙的第二个孩子,它就像是剪了尾巴的蜥蜴,喜欢四处眺望,故把它安置在屋脊两端,同时螭吻也是雨神座宠,有消灾灭火的能力。门口台阶共七级,两侧的楹联写道“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常转普利人天”便是称颂佛陀的功德。然而,慈云寺作为中国佛教界的“释源祖庭”,它的大雄宝殿与其它佛寺里大雄宝殿的布局有何不同呢?请各位来宾走进参观。

一般佛寺里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本尊和他的两位弟子,年长的“迦叶尊者”和中年的“阿难尊者”,即一佛两弟子的供奉方式。佛陀在拘尸那拉涅槃时,大弟子摩诃迦叶正率领五百比丘在铎叉耆国教化,得知佛入灭的消息,星夜带领弟子赶往拘尸那城,他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把佛生前通过声教所传播的佛法整理出来形成文字,使僧团能有遵循的准则,于是他主持三藏经典的结集,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任,避免了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历史上有重大贡献。中年的“阿难尊者”,原是佛陀的堂弟,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他不离佛陀左右长达二十五年,谨记佛陀的一言一语,佛陀入灭后的第一次大结集,阿难在狮子座上将大法完整背诵出来,被称为“多闻第一”。然而在慈云寺的大雄宝殿,除了供奉一佛两弟子外,还供奉了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使者,摩腾意译为大象,擅长礼仪、解大小乘经典,常以游化为己任;竺法兰意译为法宝,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汉明帝永平年间,二人自天竺来,把佛教传入中国并创建了慈云寺,所以慈云寺把两位开山鼻祖也塑在大雄宝殿内,日夜供奉。

据佛经记载,佛陀有十六位弟子受到了他的嘱咐不入涅槃,这十六位弟子就是早期的十六罗汉,十六罗汉的名字在公元2世纪时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著的《法住记》中均有记载,这部书在唐朝时有我国佛教专家玄奘法师翻译,到了五代时期,罗汉画逐渐由十六罗汉演变成十八罗汉,其中新增的两位应是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大雄宝殿内左右两侧的壁画描绘的就是始于五代盛于宋代的十八罗汉图。

位于佛陀身后的壁画则是中国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因为有四大菩萨的应化,故而传承大乘佛教,这四位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所在的五台山,普贤菩萨所在的峨眉山,观音菩萨所在的普陀山,地藏菩萨所在的九华山。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人格,即“悲、智、行、愿”,这也是佛法修行的四大纲领,不管佛教有多少宗派,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悬挂于殿堂之上的黄色经幡印满了佛教咒语和经文,其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部经典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的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总述了诸法皆空之理。《心经》的译本一共有七种,然而最盛行、最流通的译本是由我国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玄奘法师于晚年全力译出并广为流传,全文通过260个字告诉了世间一切众生,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超脱世俗困苦去到达智慧彼岸的根本途径。玄奘法师自西天取经一共带回梵文经典520夹、657部,同时还有佛肉舍利150粒,各种佛像七尊。他用19年的时间呕心沥血高质量的翻译出这些佛家经典,受到了后人的推崇,成为佛教史上的一代大师。这样一位大师与佛至中国第一寺慈云寺又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让我们轻轻的走出大雄宝殿,去探寻一代高僧唐玄奘在慈云寺留下的足迹。

2013年慈云寺碑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一共出土有52通碑刻,其中出自于明代的有22通,出自于清代的有30通。

《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铭》当我们迎面看到这通高1.3米的《重修慈云寺碑铭》时,就已经找到了玄奘法师在慈云寺所留下的足迹。碑文当中这样记述“前代碑额常赞慈云和尚开此道场,大黑龙王时时护法,后三藏法师于此开演大法,广渡群迷。”其中三藏法师指的就是唐代著名佛学家唐玄奘,三藏法师俗名陈名祎,是偃师缑氏陈河村人,13岁跟随他的二兄长出家巩县东北部的净土寺,净土寺离慈云寺只有三十里之遥,那时的唐玄奘对慈云寺就已经非常了解,他28岁只身一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远赴印度求法,途经130多个国家,跋涉近十万里,九死一生,47岁求得真经返回祖国,他回国后19年的译经弘法生涯大部分都在长安渡过,但他的内心眷恋着阔别多年的家乡和年少时就十分敬慕的慈云寺,其间曾几次回到洛阳,亲自来到慈云寺登坛讲经,使慈云寺名声大振,而且他在讲经之余也把去天竺求经的奇遇讲给众僧们听,众僧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正是这些口口相传的内容,为明朝历史上出现的一位杰出小说家吴承恩成就《西游记》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吴承恩出生于江苏淮安,在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长大,科考不利,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希望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不顾千难万险、舍身求法的唐玄奘。为了成就这部巨作,他从江苏来到唐玄奘的家乡追根求源,在慈云寺周围找到了写作的大量素材,《西游记》当中很多地名和青龙山五十三峰的名字都非常吻合,故事情节与僧人们代代相传的内容也几乎完全一致,吴承恩当年写《西游记》曾经居住过的“吴窖”也至今犹存。2001年《西游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和慈云寺召开,国内外专家论证指出“青龙山是《西游记》的载体,慈云寺是《西游记》的灵魂。”

然而玄奘法师在慈云寺的“开演大法、广渡群迷”使慈云寺兴盛到公元845年,中国佛教史上发生了最大的一场法难----会昌法难,由统治者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摧毁一切寺庙并淘汰僧尼,就在这场大规模的法难中,慈云寺也遭遇不幸,香火渐渐冷落下来。宋代和元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直至明朝开国,慈云寺又一次迎来了它的鼎盛,大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幼时贫穷,17岁出家安徽凤阳皇觉寺,25岁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40岁称帝,他对佛教不仅崇信,而且有着特殊的感情,建国伊始就对佛教采取扶持的态度。我们来看碑文的开头部分“慈云寺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多年倒蹋,一向荒竦,今遇大明正统九年二月内,蒙皇上洪恩,天下重修梵刹。”慈云寺的这次重修在英宗朱祈钰号令天下的大环境当中得到了政府的很大支持,为其之后的数次重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崇祯十年在这192年当中,经过创建、增建之后的慈云寺已达到“远公之庐山,达摩之少林,未逾此也”的盛况。

在这通碑刻的最后,讲述了佛教史上著名的“汉明求法,白马西来”的故事:古刹慈云号释源,汉明梦感至西天,金人丈六毫光现。说的是“ 汉明帝刘庄在一个春天的夜里梦见一位金人,头上有道白光,在朝廷大殿里来回穿行,明帝起坐正要询问他,那金人头也不回地飞升空中,径直向西去了。明帝惊醒后第二天上朝,向群臣讲了梦中之事,群臣都不敢盲目解梦,唯有博士傅毅挺身奏答“臣听说西方有神,相传叫佛,今皇上所梦金人肯定是西方天竺国的佛。”这番奇谈引起明帝极大兴趣,于是派遣郎中蔡愔等18人组成使团,往天竺求取佛法,在大月氏国遇到了摩腾、竺法兰,便同二位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梵文经卷回到洛阳。两位使者到了洛阳住进鸿胪寺一边翻译经卷一边发心创建了佛入中国最早的道场----慈云寺。

《四至碑》 按原来的讲。

《匾额》慈云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在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保留至今的文物除了大家欣赏过的碑刻之外,还发现了唐代古塔和摩崖等文物,正是这些文字的记载和文物的出土使慈云寺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肯定。2007年8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长老为慈云寺题写“释源祖庭”四个大字,就悬挂在华严阁之上,这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中国佛教之领袖肯定了慈云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位于这四个大字两边的“少林共祖、白马同乡”是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慈云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题写的,青龙山和嵩山一脉相承,早在明初河南知府虞廷玺游至青龙山时,为慈云寺的撰文当中就这样写道“祖风是务,佛日增光。少林共祖,白马同乡。”禅述了慈云寺与少林寺同修禅宗,与白马寺始建于同一个历史时期。

《放生池》华严阁的修复于1998年4月动工,2001年3月落成,历时3年,高27.9米,长21.05米,建筑面积353平方米,里面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当人们要去朝拜三圣时首先要经过的是眼前的这座放生池。佛经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在古代放生是一种激发众生慈悲心的手段,而在当今社会中,很多时候人们可能会被城市的喧嚣所困扰,然而当他们来到寺院放生后,往往能够放下烦恼,心情愉悦,正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华严阁》华严三圣是《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端坐正中的毗卢遮那佛和他身后的文殊、普贤菩萨。大佛高6米,“毗卢遮那”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坐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象征佛陀智慧,被称为“大智”。坐骑白象的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着大乘佛教的精神。两位菩萨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与释迦佛一起被称为“华严三圣。” 请大家抬头往上看,大佛上方有三尊非常相似的小佛像,是“竖三世佛”,从左往右依次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相传释迦牟尼还是孩童的时候,有一次天下大雨,地上泥泞不堪,释迦牟尼就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请燃灯佛踩着衣服走,燃灯佛看到释迦的善举,预言:“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燃灯佛是释迦如来的启蒙老师,被称为过去佛。右边的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他住在兜率天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绍继释迦佛,被称为未来佛。

左右是24诸天,这个“天”在佛教中是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果报,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而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才能投生天部。而这24位具有非凡本领的天人队伍里,容纳了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将他们吸纳进来,都被视为佛教的护法神。

如果有朋友上香,请以三支为宜,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而且文明的烧香供养方式,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白衣阁》寺院第五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白衣阁,是慈云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明末崇祯初年,据碑文记载,是慈云寺现存最为古老和完整的建筑,原名药师白衣阁,分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为古建筑遗址,修旧如旧,二层在古建筑遗址的基础上建成,阁上供养一尊倒坐观音,阁下供养观音大士。

(观音大士)观音大世又叫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同称为“西方三圣”。观音菩萨于魏晋时期传入中国,随着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在那个时候观音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当中,观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唐宋以后,观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就像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尊白衣观音雍容大方。她高2.6米,汉白玉材质,身着白衣,象征着白净菩提心,保护人们平安幸福,人丁兴旺。

(倒坐观音)这尊观音高2.2米,大家先观察他与别的观音有什么不同之处?他是倒着坐的,倒坐观音又称海岛观音,为了便于接引迷失中回头的众生,她采用坐南朝北的方位倒着坐。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家的包容心永远是广施法雨,普度众生。

青龙山导游词

游青龙山

青龙山教学工作总结

讲解词

讲解词

讲解词

青龙山的民间传说故事

青龙山山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青龙山社区社会调查报告(青龙山4路)

青龙山山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青龙山慈云寺讲解词.doc》
青龙山慈云寺讲解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