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2020-03-01 16:07: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科学《以学定教》主题研讨

内容提要: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补习课。要学生喜欢科学,不仅需要直接学习兴趣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成功体验。精心预设,把握生成,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 成功 体验 预设 生成

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仍处于次要课程的地位。科学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领导言中的主科,是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补习课。

我曾对执教的六年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32%,不喜欢的14%,介于二者之间的54%。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课。但不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人数偏多,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其中不乏语文、数学、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

看一看我们的科学课堂,认真听讲,勤于动脑的学生,有;安安静静,若有所思的学生,有;事不关己,处身事外,看课外书、做其他作业的学生,有;借题发挥,有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也有。分组教学,热热闹闹、乱乱轰轰,更是科学课的专利。

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的钥匙,但对那些对科学课持有偏见的学生,首要的是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需要,引领他们在科学课堂上体验成功。

最近上了一节公开课《凸透镜》,似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

一、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学习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时,学生们手持两个放大镜,一会儿看书中的文字(显微镜),一会儿望远处的景物(望远镜),提出了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改变教学计划,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是立足学生需要,着眼学生发展的明智之举。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由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虽不是教科书的内容,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拉上教室窗帘,请学生拿着一张4开纸做纸屏,老师通过凸透镜使蜡烛火焰成倒立的放大的像。跳动的蜡烛倒像,连最后一排的学生都看得清清楚楚。 “想不想自己动手,在纸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呢?” “想!”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适时强调实验时蜡烛、凸透镜、纸屏的位置,指导学生分析凸透镜位于蜡烛火焰与纸屏之间,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小组内四个同学一人拿凸透镜(放大倍数较大),一人拿纸屏(A4纸),一人负责蜡烛(固定在桌面上),一人负责记录。因为实验空间的加大,实验环境贴近生活,学生较容易得到放大的倒像,又因为所选凸透镜焦距较短,缩小的倒像也容易获得。

“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 大家兴致盎然,探究的兴趣被充分点燃。

三、生成的教学内容。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一小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假设。验证假设,进一步探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符合预设。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新的假设在意料之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角度有关系。”我不由为学生们精彩的回答喝彩。

四、深层次的碰撞、交流。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的有五个小组(称为A小组),他们的实验计划是:1.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2.调整凸透镜、蜡烛、纸屏之间的距离,在纸屏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通过制定计划、实验验证,A小组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凸透镜成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有两个小组(分别称为B、C小组)。实验计划是这样的:1.利用放大倍数大(小)的放大镜,使蜡烛火焰在纸屏上成像。2.蜡烛、纸屏位置不动,用放大倍数小(大)的放大镜在相同位置替换原来的放大镜。

B小组按计划进行实验,因受周围小组影响,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得出了与A小组相同的结论。

C小组按计划完成了实验,肯定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假设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小组(D小组)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得出了“凸

用心

爱心

专心

2 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的结论。

在实验汇报阶段,八个小组各持己见,据理力争。特别是B、C小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时间留给他们争论,肯定会影响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但生成的教学内容无疑对学生做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C小组向全班同学演示了他们的实验,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A、B、D同意C的观点,十分钦佩他们的勇气。B小组同学经历较复杂,与成功擦肩而过,却历尽坎坷,殊途同归。但他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方法,更收获了精神。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小组的想法、思路被明显化、外显化。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不足,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了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产生新的猜想或更深层次的理解。

“凸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角度,和凸透镜与蜡烛、纸屏的距离都有关系。”“为什么有的像是放大的,有的像是缩小的呢?”绕了一个大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大家回顾自己的实验,很快统一了思想。将假设修改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将“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样一个是非性问题整理成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并总结出: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

学生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大家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经调查,不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态度有了明显变化。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一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我们的科学课堂。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案设计(材料)

放大镜教学反思

《放大镜》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二)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四)教案_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三)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2练习题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反思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一)教学反思.doc》
六年级科学下册_放大镜(一)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