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2020-03-03 17:18: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对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的思考

关 爽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文化力”的较量。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是形,文化内涵是神,营造富有城市个性的“文化力”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这个城市的根本魅力之所在。随着铁岭市委市政府建设“和谐、生态、宜居、宜游、宜商、时尚、快乐”魅力铁岭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文化在铁岭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即铁岭这个农业大市要发展必须“经济、文化”两翼齐飞。因此,铁岭要立足文化资源,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以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为塑造魅力铁岭、实现铁岭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一、建设文化名城对塑造魅力铁岭的重要意义 建设文化名城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魅力铁岭的需要。区域发展的竞争,既体现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也体现为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制度环境等“软实力”的竞争。文化是资本、是资源,也是生产力、竞争力。哪里文化软环境好,哪里招商引资就有优势,聚集人才就有优势,发展经济就有优势。反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 1 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支撑,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就难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文化给经济以支撑和支持;明天,文化给经济以后劲和动力。铁岭要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必须大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以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来培育、形成铁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进而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建设文化名城是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打造魅力铁岭的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加快构建和谐、魅力铁岭,不仅要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强化社会管理来实现,还要靠建设和谐文化来推动,使和谐文化成为全市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以此来加快文化名城建设,进一步增强铁岭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全力打造和谐魅力铁岭。

二、建设文化名城 塑造魅力铁岭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再次把文化

2 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为我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名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也为建设魅力铁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优势分析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名城建设带来了新契机。历史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铁岭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以大文化滋养魅力铁岭建设。

二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近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38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万元和7570元。可以预测,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文化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将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

3 化名城的快速建设,为全力打造魅力铁岭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

三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市加快文化名城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市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艺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90个。村文化活动室749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省级文化中心13个,市、县级文化广场14个,乡镇级文化广场40个,村级文化广场172个;广播电视大楼一座,电视转播塔10座。国营电影院4个,民营3个,农村电影站90个。基本形成了市本级、县级市(区)、镇(街)三级社会文化广播电视设施网络,为我市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建设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加快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发展前提。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丰富。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铁岭野外调查工作统计,铁岭现有文物遗址、遗迹1958处,比二普时的916处多出1042处,建档1756本。其中,昌图古榆杨家窝棚、傅家镇朱家村和调兵山太平山三个地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兵山青铜时期小山城群、开原转山子青铜时代遗址、开原靠山镇龙湾村高句丽山城等,均属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添补了学术空白,还丰

4 富了铁岭历史文化内涵,标志着我市文化遗产品位的提升,确定了铁岭文化大市的地位。

五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宽了我市特色文化名城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市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建设凡河湿地新城,发挥沈阳旅游圈后花园的区域优势,以城市休闲度假、北方民俗文化旅游为核心,倾力打造铁岭旅游品牌,形成了“黑土地幽默文化、红楼文化、辽北战史文化和皇家鹿文化”四大旅游精品。全市现有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清河区省级旅游度假区),3A级景区9家,2A级景区3家(含龙山风景区和调兵山风景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游览的胜地。

六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加快我市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动力支持。铁岭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是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成员市之一,地处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之间,东北三纵五横的三纵中大纵轴上的中间点城市。铁岭交通便捷,是中国东北地区稠密的铁路、公路网的重要联结点,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通往关内和港口的重要通道。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快速铁路纵贯全境,铁路运输直达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铁岭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的车程,距大连和营口港也只有2—3个小时的车程。便利的区位优势不仅能带来物流和资金流,也能带来思想流和文化流。这种频繁的交

5 流带动了经济,也创造了文化,在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兼收并蓄的城市个性,必将为建设铁岭特色文化名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和不竭动力。

七是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我市建设文化名城提供了产业支撑。一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天光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体育彩票销售公司、开原大戏院和铁岭大戏院等一批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二是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引资建设东北物流城、铁岭枫树沟影视基地,还有象铁岭县红楼文化项目、城子山景区等整合清河、开原、昌图、西丰、调兵山多地文化旅游资源的餐饮娱乐度假村、旅游休闲风光带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这些文化产业项目从数量到规模上都有了明显的增多和扩大,标志着我市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市加快文化名城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市文化发展繁荣面临着重大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铁岭的文化建设仍显得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近年来,尽管铁岭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

6 投入,建成了铁岭图书馆等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但由于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设施的欠缺和落后,目前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彻底改变文化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产品档次不高,产业规模较小,新兴文化产业几乎是空白。与沈阳、上海、北京等一些发达的城市相比,铁岭的文化产业尚不够发达,远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三是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尚存在着认为应该首先集中精力抓经济,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让路;只要经济建设搞好了,文化也就随着经济发展了;经济有形、文化无形,经济建设是实的,文化建设是虚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工作思路、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我市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文化名城建设的指标体系,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深入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三、铁岭建设文化名城的指标体系

笔者觉得铁岭的特色“文化名城”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是指单纯的的历史文化名城,还应是具有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文化名城。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底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共存的文化,高度理性化和与自然一

7 体交融的和谐型文化,具有不竭活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创新型文化。

“文化名城”应具有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设施完备、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实力和辐射力很强这六个明显特征,更重要的是全体市民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自觉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以良好的心态、人文的精神对待城市环境和城市发展。

“文化名城”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市民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讲,“文化名城”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一是必须有几个代表铁岭区域特色、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和设施;二是必须有一批反映铁岭城市生产、生活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精品;三是必须有一支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铁岭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四是必须有一个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五是必须有一些定时、定点、定项目的国际性铁岭文化活动;六是必须有一些体现铁岭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旅游景点;七是必须有一批代表铁岭民俗风情的文化社区;八是必须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先进典型;九是铁岭文化古迹和历史得到保护开发。

“文化名城”的指标体系既包含着硬件,也包含着软件。而根据以上资料,现有的铁岭文化强市指标所涉及的领域不

8 够全面,其综合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为了准确把握文化强市的内涵,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具体指标,以加快我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1、公共文化服务指标

⑴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⑵完成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工程。

实现“县县有馆”、“乡乡有站”、“村村有室”、“社区有中心”,企业、校园、广场文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全市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80%;城乡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80%;基本实现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2、文化遗产保护指标

完成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构建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3、文化艺术生产指标

利用铁岭民间艺术团艺术学校、铁岭市群众艺术馆、少儿馆、图书馆等开展二人转、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培训活动,培养艺术人才。

以省艺术节为契机,力争每两年创作生产出1至2部在省内外乃至全国有影响,适应市场需求和群众需要的艺术精品,力争到“十二五”末,培养2—3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优秀艺术人才。

4、文化产业发展指标

9 ⑴ 培育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过五千万的省内知名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10-15家。

(2) 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年均增长20%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省内前列。

5、文化品牌集群指标

⑴建成1-2个融生产、信息、交易、展示、推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至少引进2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1个。

(2) 实施一(县)市一园区(基地)工程,且每个园区(基地)至少要引进1家国内乃至国际的行业龙头文化企业。打造省级品牌:铁煤蒸汽机车旅游基地、枫树沟农村题材影视基地。

6、文化综合实力指标

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排名全省前列,文化发展影响力位次大幅前移。

四、加快铁岭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赶超发展 “四个跨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铁岭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紧迫工作。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不仅是塑造魅力铁岭的关键,同时还

10 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不断提升铁岭的城市文化品位。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大力倡树新的文化发展观。特别要改变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商品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观念,改变文化建设投入大、产出小、见效慢的观念,改变单纯靠文化部门发展文化的观念,把发展繁荣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植,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意识、经营意识,讲投入,讲产出,讲成本,讲效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着力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二)开拓创新提供政策扶持。我市是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沈阳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市同沈阳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的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着力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聚集能力,

11 加快引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培育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单位的自身活力。要实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财政、税收、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产业、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作为城市新经济的重要领域的传媒影视、文化旅游、节赛会展、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和以文化创意、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和组建文化产业集团;发展文化信息业和中介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拓展产业规模。

(四)加强人才工作,提供人才支撑。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文化奖项的激励作用,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要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要加强基层文化人

12 才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专职文化人才队伍,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创作更多反映时代风貌和群众生动实践的优秀作品。要健全激励机制,积极为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流动机制,积极引进文化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为了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要引进较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广招天下英才,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真正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一流人才。

(五)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并重,进一步做好传承工作。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社会科学普及等活动,引导、培育市民具有保护文物的良好文化心态,提高其文化素质;多层次、广角度的研究、宣传我市在文化名城建设中涌现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扩大铁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对外文化形象;对在全国都能叫得响、排得上的的电视剧制作、小说创作、电影业发展的“铁岭现象”以及专业的节日文化等,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做成具有鲜明城市标志的品牌,以彰显我市文化生产力的张力和夯实城市文化底蕴;大力提倡和践行以市民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文化参与活动。

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版)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建设宜居城市 打造魅力资兴

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全力打造高效魅力课堂

继承文化遗产 打造人文舟山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系列述评三

全力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doc》
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全力打造魅力铁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