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20-03-03 16:58: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修编目的: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眉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眉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 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 规划原则:

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眉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眉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眉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发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发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 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年——2020年。

第六条 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 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 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 范围

1、风景区范围:东至黄湾乡唐河坝,地理座标东经103°27′35″,北纬29°33′4″;西至峨眉与洪雅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03°15′22″,北纬29°30′53″;北至黄湾乡尖峰顶,地理坐标东经103°18′29″,北纬29°36′59″;南至万公山,地理坐标东经103°19′12″,北纬29°28′43″。风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金顶、洗象池、万年寺、清音阁、神水阁、报国寺和四季坪七个景区)面积93平方公里。

2、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东至成昆铁路峨眉河桥,地理坐标东经103°31′14″,北纬29°36′45″;西至棉石岗,地理坐标东经103°15′00″,北纬29°28′10″;北至峨眉河朱坎桥,地理坐标东经103°29′51″,北纬29°38′04″;南至龙池镇三峰山,地理坐标东经103°18′45″,北纬29°24′39″。外围保护地带为风景区外侧1~8公里范围,总面积262平方公里。 第九条 性质:峨眉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它是以“雄、秀、神、奇”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动植物王国和佛教圣地而闻名,具有优化川西生态环境,以及观光、朝圣、科考、科研、健身等功能的天下名山和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第三章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第十条 景观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峨眉山历经多次地质巨变,形成至今崔嵬雄峙、逶迤如黛的“蜀中仙山”。全山高差巨大,对比强烈,给人予气势雄伟的美学感受;山形走向富于变化,峡谷溪泉交汇其中,给人以变幻莫测的心理体验;全山植被密布,动物繁多,给人以涤荡心灵的人性回归。古今名人对此均有赞誉:“峨眉天下秀”,故今人多以“雄秀”二字概括峨眉山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是峨眉山景观的主体。

2、人文景观特色:峨眉山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道、佛、儒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佛教圣地”。其佛教文化景观是峨眉山景观的精华。

第十一条 景观空间序列

1、轴线景观空间序列:天下名山至报国寺(起景)——伏虎寺至中峰寺(过渡)——清音阁至仙峰寺(次高潮)——洗象池至接引殿(续景)——金顶(高潮)——千佛顶至万佛顶(尾声)。

2、竖向景观空间序列:平原区(起景)——低山区(过渡)——中山区(次高潮)——高山区(高潮)。

第十二条 景点评价

峨眉山有景点139个,其中特级 43个,占31%;一级 48个,占34.5%;二级 48个,占34.5%。 第十三条 景观特性

1、峨眉山景观具有多样性:峨眉山景观类型丰富,景观构成多样,全山拥有二大类六中类二十九小类景观,其景观的多样性世所罕见。

2、峨眉山景观具有统一性:峨眉山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全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人文景观为自然景观增色,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添彩,其景观体现的人和自然和谐统一,极具现代意义。

3、峨眉山景观具有唯一性:峨眉山山峰突兀,雄峙于峨眉平原西部,山体雄伟、高差巨大,形成强烈对比;全山植被和气候带谱分布明显,地势变化差异极大,从而形成多种独有自然景观。佛教文化历史跨度长、内涵丰富、分布广泛、保存完善,形成的长60公里佛教文化轴也全国少见。

4、峨眉山景观具有代表性:峨眉山的许多景观,如四大奇观、佛教文化景观、生物景观等在全国开发最早,知名度最高,已成为该类景观的样本,如佛光、圣灯、一线天、珙桐、杜鹃花等,在国内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峨眉山景观具有遗产性:峨眉山历经几亿年的地质沧桑和2000余年的人类开发,历史上所形成地质、植被、文化等景观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世界遗产价值景源占全山景源的30%以上,在全国名山中少有。

第十四条 景观评价结论

峨眉山具有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和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两类景观具有多样性、统一性、唯一性、代表性和遗产性五大特性,突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景观具有“雄、秀、神、奇、幻、绝、古”等多种特征,可概括为“雄、秀、神、奇”四个字。是世界少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中国山岳地质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第十五条 规划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依法管理,保护和利用协调,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国际知名风景胜地。

2、近期发展目标:加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景区脏乱现象,恢复和增强景区秀色,加强文物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发掘,培育风景旅游业作为风景区支柱产业。

3、远期发展目标:以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为核心制定风景区管理办法,作为协调风景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发展的依据。依法建立完善的风景保护体系;形成生态、观光、宗教、文化、探险和度假多类型深层次的风景展示体系;建立满足现代游人需求的服务体系;建立景区社会经济、人口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

第十六条 环境容量

1、风景区日环境容量:近期:1.8万人次年;远期:2.3万人次年。

2、风景区年环境容量:近期:650万人次年;远期:800万人次年。

第十七条 发展规模

1、年游人规模:近期:120万人次年;远期:160万人次年。

2、常住人口规模:现状人口:16300人;近期:17316人;远期:16297人。

3、旅游床位规模:现状11000床;近期控制为10000床,山上游览区内床位下迁至山下服务区;远期控制为15000床。

4、建设用地规模:近期:51.95万平方米;远期:48.89万平方米。

第五章 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第十八条 功能分区

1、风景游览区:风景区核心区,该区以景观保存、生态观光、佛教文化等风景保护和展示为主要利用方式,允许游人进入游赏,应严格控制与风景区无关设施建设,对现存的此类设施逐步拆迁。该区面积包括金顶、洗象池、万年寺、清音阁、四季坪、神水阁、报国寺七个景区。面积9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

2、生态保护区:风景区围护区,以植被保存、动物保护等生态环境的保存为主要目的,该区应保持自然状况,不允许游人进入游赏,控制人为设施建设,区内农村居民应控制规模。面积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1%。

3、服务接待区:风景区开发建设区,以提供接待、服务、度假、商业、市政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该区各处均以生态或温泉资源为依托,要求在充分利用该种资源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开发强度和居住规模,但应避免城市化。该区包括龙洞、黄湾、报国小区三个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

4、特殊功能区:西南交通大学校园等两处不允许游人进入,面积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3%。

第十九条 规划结构:采用“轴线环状圈层式”结构模式,形成“一轴二环四区”结构。以天下名山——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万佛顶传统佛教文化游线为轴;结合杨岗——雷洞坪游线形成北游环线,结合天下名山——四季坪——万佛顶游线形成南游环线;以风景游览区为核心区,生态保护区为围护区,服务接待区为开发建设区,外围保护地带为风景环境过渡区,构成风景区同心圆圈层结构。

第二十条 规划布局

1、出入口:规划天下名山牌坊为主入口,张沟桥和龙洞为次入口。

2、接待服务设施:布置于接待服务区、站、点。其中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不宜布置在接待站、点级。

3、度假设施:集中布置于报国小区、龙洞、黄湾三个接待服务区。

4、娱乐设施:集中布置于接待服务区,接待站、服务点级不宜设置。

5、管理设施:规划设置具备政府职能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景区内分设金顶、九老洞、万年寺、神水阁、零公里、报国寺、四季坪七个管理处。

6、导游设施:规划设置游人中心——导游点二级,形成一中心五点结构。

7、交通设施:

(1)对外交通:规划报国小区设对外交通客运中心。

(2)对内交通:规划采用公路、索道、单轨观光车道、步道、栈道等五种方式联合组织交通。形成双环式交通网络。

8、职工生活设施:规划设置职工生活基地、职工生活区、职工临时宿舍三级,依托旅游镇、接待区、接待站布置。

9、居民生活设施:规划按居民乡(黄湾乡)、居民村(行政村)、居民点(居民组或职工生活区)三级设置,形成一乡十三村布局。

10、基础工程设施

(1)电力工程:景区内以35kV高压供电,设双水井、万年场二座35kV变电站。电源来自峨眉城西和洪雅高庙。

(2)给水工程:布置城市管网、景区水厂、供水站和独立供水点四级,实行分片分区供水。

(3)排水工程:布置城市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成套污水处理设备(或沼气净化池)三级,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 (4)邮电、电信工程:邮政设邮电分局、邮电支局、邮电代办点三级;电信设交换中心、端局、内部交换机三级有线网,结合无线通讯和移动基站,依托接待区、站布置。

(5)环卫设施:依具体情况设置水质监测点、垃圾收集点和公厕等设施。

第二十一条 景区规划

1、金顶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900~3099米;以高山自然奇观和佛教文化景观为主景,以“雄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万佛顶、金顶祥光、金刚嘴、摄身岩等;规划突出佛教文化和高山景观特点,深化和加强高山观光、佛教文化和冬季赏雪等特色景观展示。通过拆迁金顶703电视差转台和气象站等碍景建筑物,对金顶寺庙的整修和恢复,新增金顶普贤佛像,使金顶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高潮展示点,同时完善万佛阁,恢复千佛寺。

2、洗象池景区:面积18.5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400—2600米;以中、高山过渡植被景观和佛教文化景观为主景,以“险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洗象池、雷洞坪、仙峰寺、九老洞、高山冰雪娱乐场、杜鹃花廊、珙桐绿廊等。

3、万年寺景区:面积11.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830~1900米;以佛教文化和中低山植被景观为主景,以“隐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万年寺、息心所、白水秋风、仙姬弹琴、初殿等;规划突出佛教文化和珍奇动物特点,提供万年寺至生态猴区的索道快速机动交通,并整治万年场入口至万年寺一线周边环境。

4、清音阁景区:面积11.1平方公里,海拔高程750—1740米;以中山峡谷水景和峨眉灵猴动物景观为主景,以“幽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双桥清音、大坪霁雪、洪椿晓雨、象鼻猴山、一线天、千佛庵、清音阁等;规划突出峨眉灵猴动物和黑、白二水景观。

5、报国寺景区:面积3.7平方公里,海拔高程500~970米,以低山沟谷植被景观和佛教文化为主景,以“雅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游人中心、峨眉山博物馆、震旦第

一、报国寺、圣积晚钟、伏虎寺、罗峰庵等,规划突出雅致的低山植被景观和入口特点,形成全山交通、导游、服务、接待中心,规划建设二坪景点、罗峰庵景点和虎溪风光带。

6、神水阁景区:面积9.1平方公里,海拔高程600—1598米;以佛教文化和低山植被地质景观为主景,以“朴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中峰寺、玉液泉、神水阁、纯阳殿、雷音寺等;规划突出玉液泉地质景观和佛教寺庙景观,全面整治环境,加强绿化和停耕还林,建设大峨寺和中药草园,搬迁中药材学校。

7、四季坪景区:面积20.8平方公里,海拔800—2600米;以中山草甸和峡谷森林景观为主景,以“野秀”为特色;主要景点有鸡公啄、四季坪草甸、马四坡民居等;规划突出原始森林探险和仰观金顶主峰的观景点,形成张沟——万佛顶登山探险游线。

第六章 保护培育规划

第二十二条 保护模式:风景区内划分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与外围保护地带形成同心圈层式结构。

第二十三条 保护分级

1、特级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内五个珍稀植被群落分布区为核心保护区,保护级别为特级,面积17平方公里,占面积的11%。

2、一级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内所有人文和自然景点以及除特级保护区外的剩余地带为一级保护区,面积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9%。

3、二级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为二级保护区,面积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

4、三级保护区:服务接待区(旅游村、旅游点)和特殊功能区为三级保护区,面积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

第二十四条 核心区及外围保护地带设定

1、核心区设定:确定风景区内冷杉、独叶草、延龄草、高山杜鹃、珙桐、水青树、桫椤、桢楠、连香树等珍稀植物分布区域作为核心区,主要包括风景游览区内游线两侧和大坪、洗象池、仙峰寺和金顶以西地段,面积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 %。

2、核心区保护措施:全区保护级别为特级,不得建设任何人工设施,禁止游人进入,停耕、禁伐、禁猎,保持原生植物群落不受人为影响。

3、外围保护地带设定:风景区北侧、东侧和南侧1—8公里范围为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不包括西侧的洪雅七里坪林场)面积262平方公里。全区基本保留现有各类设施的用地性质,避免新增污染环境和有碍景观的项目,加强绿化。

第二十五条 保护措施

1、特级保护区:不得建设任何人工设施,全区禁止游人进入,停耕、禁伐、禁猎,保持原生植物群落不受人为影响。

2、一级保护区:除规划确定的必要景观游览和防护设施外,可按规划床位规模定点安排少量的接待设施,安排必须的机动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应控制游人规模,尽量保持自然环境状况,全区停耕、禁猎、禁伐。

3、二级保护区:区内除机动交通通过外,游人不进入该区游览,保持该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区内居民和生产活动应严格控制。不得进行开山采石、挖矿采煤及毁林垦荒等生产活动,全区禁伐、禁猎。

4、三级保护区:允许适当强度的资源开发利用,安排一定数量的接待床位和各类服务、文化、娱乐、市政等设施;安排一定数量的居民居住和社会服务设施,但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规模,全区应加强绿化。

第二十六条 文物古迹保护

1、文物保护:峨眉山文物由出土文物、地面文物和传世文物三部分组成,峨眉山博物馆是风景区专门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

(1)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依据《文物保护法》,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不同保护级别的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

(2)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也应依据国家有关法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2、遗址保护:风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不得任意占做它用,其中对保存较完整的寺庙要求严格按照原貌进行修缮和维护,整旧如旧;对现存遗迹不多的寺庙遗址,要求按恢复、维护和保存三种方式进行保护和改造。要尊重历史,塑造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氛围。

第二十七条 植被保护:划定五处珍稀植物保护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

1、冷杉、延龄草、独叶草保护区:雷洞坪——万佛顶。

2、杜鹃花保护区:洗象池——雷洞坪。

3、珙桐、水青树、莲香树保护区:仙峰寺——九岗岭。

4、桢楠保护区:伏虎寺——万年寺。

5、桫椤保护区:伏虎寺——雷音寺。

第二十八条 游人规模控制:采用预约旅游方式控制高峰日游人规模不超过日环境游人容量。

第二十九条 生产建设控制

1、特级、一级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农、林及工矿生产;

2、二级保护区可保留适当的农业生产,不得进行工、矿业生产;

3、三级保护区可进行适当的农、副和旅游品加工业生产,但应以不破坏环境和景观为宜;

4、外围保护地带保留现有各类生产形式,但应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十条 建筑风貌控制:保持现有建筑典型的川西南地方特色,新建设施的建筑风格应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与原有建筑保持风格上的一致。

第三十一条 保护管理机构:采用保护中心、保护站、保护点三级,形成一中心三站六点结构模式,配置先进的环境保护和监测设备。

第三十二条 天然植被恢复培育:应对风景区五个天然植被带受损部分进行补植、更新和恢复,树种选用同海拔、本地适生树种,逐步更换已植柳杉、法国梧桐等外来树种,逐步恢复原生植被状态。

第三十三条 重要景点植被美化培育:各主要景点应根据所属植被带、自身位置和历史传统等具体情况绿化培植,突出各自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背景。

第七章 风景游赏规划

第三十四条 游赏结构:形成“一区四分区十一组团”结构。

1、一区:风景游览区。

2、四分区:即风景游览区内的高山云海天景、中山山水植被、中山草甸密林和低山文化山水四个游览区。

3、十一组团:即金顶——万佛顶、白云亭——接引殿、洗象池——雷洞坪、初殿——华严顶、仙峰寺——遇仙寺、洪椿坪——大坪、清音阁——万年寺、四季坪、鸡公啄、纯阳殿——中峰寺、报国寺——伏虎寺十一个游赏组团。 第三十五条 游赏内容

1、高山云海天景游览区:面积16平方公里,包括二个游赏组团,规划以观光揽胜、佛教朝圣为主要内容。

2、中山山水植被游览区:面积41平方公里,包括五个游赏组团,规划以生态观光、佛教朝圣为主要内容。

3、中山草甸密林游览区:面积21平方公里,包括二个游赏组团,规划以登山探险、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

4、低山文化温泉游览区:面积13平方公里,包括二个游赏组团,规划以佛教朝圣、文化科考为主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 游览主题

1、确定生态观光游和佛教朝圣游为游览主题。

2、确定报国寺——神水阁——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游线为主游览线。

3、确定万年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为次游览线。

第三十七条 游览专题:地质科考专题、度假休闲专题、登山探险专题、观花玩雪专题、商务会议专题和体育健身专题六条专题游览线。

第三十八条 游程:规划四种,建议采用三日游。

1、一日游:分别游览五个组团,规划游线四条。

(1)报国寺→万年寺→接引殿→金顶→万佛顶。

(2)报国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 (3)报国寺→五显岗→清音阁→洪椿坪→大坪→清音阁→万年寺。

(4)报国寺→伏虎寺→纯阳殿→神水阁→清音阁→万年寺。

2、二日游:分别游览十个组团,规划游线三条。

(1)万年寺一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雷洞坪→报国寺→伏虎寺。

(2)五显岗→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雷洞坪→报国寺→伏虎寺。

(3)张沟→四季坪→万佛顶→金顶→雷洞坪→报国寺→伏虎寺。

3、三日游:分别游览十一个组团,规划游线三条。

(1)报国寺→伏虎寺→神水阁→清音阁→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万佛顶→雷洞坪→洗象池→华严顶→万年寺。

(2)张沟→四季坪→万佛顶→金顶→雷洞坪→洗象池→仙峰寺→清音阁→五显岗。

(3)万年寺→清音阁→大坪→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金顶一→万佛顶→雷洞坪→报国寺→伏虎寺。

4、三日以上游:游览十一个组团,游线可自主安排。

第三十九条 导游设施:设游人中心、导游点和标志牌三类。

1、游人中心(含峨眉山博物馆)设于报国小区。

2、导游点设于峨秀桥、万年场、五显岗、雷洞坪和张沟。

3、标志牌设于各主要景点和其他必须之处。

第八章 旅游设施规划

第四十条 结构布局

分旅游村、旅游点、服务部三级旅游设施,形成“三村十一点二十一部”布局结构。

第四十一条 旅游村

1、报国小区:位于报国寺东北,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安排大规模、高档次接待、度假和服务设施,配套交通、银行、商业、医疗、文化、娱乐和市政等设施。将现状5500床接待床位压缩至5150床。

2、黄湾:位于黄湾乡,面积3.5平方公里,规划接纳核心景区搬迁床位后,安排高档次接待、度假和服务设施,配套医疗、文化、娱乐市政设施。远期床位规模3000床。

3、龙洞:位于龙洞,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接纳核心景区搬迁床位后,安排中、高档次的郊野度假、接待和服务设施,配套休闲、医疗、文化、娱乐、市政设施,远期床位规模3000床。

第四十二条 旅游点:应布置相应规模的接待设施和基本服务设施,不宜布置娱乐设施。本级接待设施现有4800床,规划控制床位规模3850床。

1、金顶:现有1100床,规划拆迁部分设施,严控床位规模为450床。

2、万年场:现有1200床,规划拆迁部分设施,控制床位规模1000床。

3、雷洞坪:现有600床,规划拆迁部分设施,控制床位规模300床。

4、洗象池:现有200床,规划保留床位规模200床。

5、华严顶:现有100床,规划保留床位规模100床。

6、仙峰寺:现有500床,规划控制床位规模600床。

7、洪椿坪:现有100床,规划控制床位规模300床。

8、万年寺:现有600床,规划拆迁部分设施,控制床位规模300床。

9、张沟:远期建设接待服务设施,控制床位规模200床。

10、四季坪:利用民居改造建设,控制床位规模100床。

11、五显岗:现有400床,规划拆迁部分设施,控制床位规模300床。

第四十三条 服务部:应配备游览必须的简单服务项目。设峨秀桥、虎溪桥、纯阳殿、神水阁、杨岗、罗峰庵、大坪、白龙洞、息心所、长老坪、初殿、寿星桥、遇仙寺、九岗岭、白云亭、太子坪、接引殿、万佛顶、鸡公啄、鲤鱼背、马田坡二十一个服务部。

第九章 道路交通规划

第四十四条 对外交通

远期完成市区——峨秀湖——天下名山交通干线,作为峨眉山的辅助交通线,连接成乐高速公路和成昆铁路;报国寺设对外交通客运汽车站。

现有103省道、成乐高速公路、峨乐快速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使风景区对外交通与成昆铁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相衔接。

第四十五条 道路结构以现有道路为基础,形成双环状路网形式,局部片区形成小环线相联系。

第四十六条 道路规划

1、公路:保持现状总长62.5公里。

2、步道:保持现状步道基础上,新建清音阁至大坪2.1公里、张沟至万佛顶10公里,伏虎寺至罗峰庵1.5公里三条步道,以及万佛顶下山栈道400米。步道总长83.4公里,宽度不应大于2.0米。

3、索道:上轮规划确定了六条索道,现已建成二条:万年场——万年寺索道和接引殿——金顶索道,已批准待建一条:万年寺——二道桥索道。本轮规划保留以上三条索道,并将原规划的弓背山——洗象池索道减少长度,调整为洗象池——白云亭,建设前必须先行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环境评价。其余索道一律取消。

4、观光车道:保留金顶至万佛顶观光车道。

第四十七条 公共停车场

改造雷洞坪(1万平方米)、零公里(0.5万平方米)、万年场(1万平方米)、五显岗(0.5万平方米)、峨秀桥(0.7万平方米)五处停车场;新建龙洞(0.7万平方米)、黄湾(1万平方米)、张沟(0.2万平方米)五处停车场。规划停车场总面积5.6万平方米,新增1.9万平方米。

第十章 基础工程规划

第四十八条 电力工程

1、景区内供电系统的供电负荷:远期为21240千瓦。

2、电源:采用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联网调电方式,以城西变电站和高庙小楔头电站为主要电源,规划保留改造双水井35kV变电站,新建万年场35kV变电站。

3、景区内35kV输电线在不影响景观的前提下可采用架空敷设。否则应埋地敷设,景区内10kV配电线路一律埋地敷设。

第四十九条 能源供应 逐步改变燃煤、燃柴方式,黄湾、报国寺应纳入城市燃气管网,其余地带为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电能。

第五十条 给水工程

1、水源及水厂:

(1)报国——黄湾水厂:已有水厂供水规模3000立方米日,规划以报国水厂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给水,水厂规模5000立方米/日;黄湾水厂以地下水作供水水源,水厂规模为5000立方米/日。两水厂联网供水,供应黄湾、报国小区旅游村生活用水。

(2)龙洞水厂:以龙洞电厂尾水为水源供应龙洞旅游村用水,规模1900立方米/日。

(3)金顶供水站:现有500立方米蓄水池,供水未经消毒处理,需增加一处200立方米消毒处理池,供应金顶用水,供水规模200立方米/日。

(4)仙峰寺供水站:现状无集中供水设施,规划从龙桥沟取水,供应仙峰寺旅游点用水,规模200立方米/日。

(5)洪椿坪供水站:现状无集中供水设施,规划从从黑龙江取水,供应洪椿坪旅游点用水,规模160立方米/日。

(6)万年场供水站:现状无集中供水设施,规划从从石笋沟取水,供应万年场旅游点用水,规模500立方米日。

(7)五显岗供水站:现状无集中供水设施,规划从从白龙江取水,供应五显岗旅游点用水,规模120立方米/日。

(8)张沟、四季坪、万年寺、清音阁、华严顶等旅游点、服务部现状均无集中供水设施,规划从建供水点,水源就近取自山泉或溪流。

3、风景区消防给水:黄湾、龙洞、报国小区旅游村除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外,室外应设消防栓系统;其余各接待站和寺庙高位水池应储备足够的消防用水,建筑物宜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第五十一条 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的90%计,风景区污水总量近期2115吨日,远期6890吨日(其中纳人城市污水管网4005吨日)。

3、风景区内现状均无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污水处理站九座

(1)金顶: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110吨日。

(2)雷洞坪: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63吨日。

(3)仙峰寺: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167吨日。

(4)洪椿坪: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140吨日。

(5)万年场: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439吨日。

(6)洗象池: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40吨日。

(7)万年寺: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63吨日。

(8)五显岗:深度处理,污水处理站远期规模93吨日。

(9)龙洞:深度处理,远期规模1641吨日。

第五十二条 邮政规划 报国小区、龙洞旅游村设邮电支局;金顶、仙峰寺、洪椿坪、万年场、五显岗、张沟设邮电代办点。

第五十三条 电信规划

1、风景区总装机容量近期3500门,远期7000门。

2、报国小区旅游村设全区电信交换中心,黄湾、龙洞旅游村设电信端局,万年场、五显岗、张沟设内部交换机。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光缆。

3、金顶、雷洞坪、洗象池、仙峰寺、洪椿坪、大坪、华严顶、四季坪等地采用无线通讯。

第五十四条 广播电视系统

报国寺、黄湾旅游村纳入城市光纤电视网;龙洞旅游村和各旅游点均应设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

第十一章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五十五条 居民调控布局

按无居民区、居民控制区和居民聚居区三类调控居民居住强度。

1、无居民区:万年寺、清音阁以上的中、高山风景区中心区,基本上不安排居民居住。

2、居民控制区:风景游览区内中峰寺、神水阁、雷音寺、虎溪上游、万年寺、万年场、清音阁、五显岗、报国寺、四季坪、张沟等地带,以及生态保护区内的脚盆坝、蜞蚂沟等地区及周边地带,应控制居住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居民控制规模近期为8787人,远期为6875人;居民搬迁规模近期为616人,远期为2831人。

3、居民聚居区:黄湾和龙洞应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小区居民控制规模近期为8529人,远期为9422人。

第五十六条 居民点调整

设居民乡(黄湾乡)——居民村(行政村)——居民点(居民组或景区职工生活区)三级居民点。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调整分为三类,即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

1、控制型:大峨村、龙门村、茶场村、万年村、报国村、茶地村、桅杆村、新桥村、张沟村、黄茅村。

2、聚居型:龙洞村、黄湾村、张坝村。

第五十七条 职工生活设施

1、职工生活基地:峨眉山市区。

2、职工生活区:黄湾、龙洞两处旅游村内布置。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五十八条 经济发展思路

依托峨眉山风景资源优势,全力拓展生态观光和佛教朝圣为主的旅游业,带动风景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山为媒,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峨眉山气候、植被和温泉等旅游度假资源,以及药、茶等农副业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培育形成以旅游业为支柱,药材、水果等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矿泉水、民间工艺品等加工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

第五十九条 综合经济分区

1、中部风景游览区:在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以发展观光、朝圣、体验等旅游为主。

2、外部旅游服务区:包括龙洞、黄湾、报国三个旅游村,以发展接待、度假、文化、娱乐等服务业为主。兼有水果、药材、粮食、蔬菜等生态农业。

3、黄湾乡:以发展绿色食品、矿泉水加工业为主。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六十条 用地分类:风景区内土地依其使用性质划为六大类,即风景游览用地、生态保护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基础工程用地和特殊用地。

第六十一条 风景游览用地:风景区内供游客游赏,以景观保存、展示、开发为利用方式的土地,包括风景点用地、风景保护用地、风景恢复用地、野外游息用地四小类,总面积93平方公里。

第六十二条 生态保护用地:风景区内游人不进入,以风景环境的围护、天然植被保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利用方式的土地,总面积42平方公里。

第六十三条 旅游设施用地:风景区内供各级接待、服务、文化、娱乐、商业、金融、医疗等旅游设施建设的土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

第六十四条 居民社会用地:风景区内供居民居住、生产的土地,包括居民乡、居民村、居民点居住、服务用地和农副生产性用地。总面积6平方公里。

第六十五条 基础工程用地:风景区内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包括对外交通、道路、电力、给排水、邮电、电讯、广播、电视等市政设施用地,总面积3平方公里。

第六十六条 特殊用地:风景区内具有特殊使用性质的土地,包括教学科研用地和军事用地,总面积2平方公里。

第十四章 环境卫生与防灾规划 第六十七条 水质监测:风景区水体水质清洁度直接影响景观质量,规划重点对各接待站下游水域进行水质监测,接待站生活污水必须污、废分流,排水必须符合国家GB3838—88Ⅲ水域所执行的一级标准。

第六十八条 公厕设置:设置水冲式公厕、活动式公厕和生态环保公厕三种形式,公厕选址必须远离水体,并与游道有一定隔离带,粪便污水一律进行深度处理。

第六十九条 垃圾处理:游人集中处应设垃圾收集点,配专人收集清运出境。鼓励游客自带旅游垃圾出境。

第七十条 设置专业环卫机构,统一进行全区环境卫生的监测、清扫和处理工作。

第七十一条 消防规划

1、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增强全民消防意识,加快消防设施建设。必须执行国家防火规范,明确防火等级,健全消防体制,提高预防和补救火灾的综合能力。特别要加强森林、古建筑、文物古迹等重点消防建设。

2、规划黄湾、龙洞设三级消防站,配套消防训练、报警、通信、调度等设施。

3、规划万佛顶设消防了望台。

第七十二条 防洪规划

重点防洪地区为黄湾接待服务区和清音阁至洪椿坪游道。应完善排水、排涝设施,综合治理,提高流域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抗御山洪灾害能力和预警预报水平。

第七十三条 抗震防灾:建筑物按8度设防,选址应避开滑坡、崩岩区。

第七十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风景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

第十五章近期保护与发展建设 第七十五条近期目标

1、确定风景区范围,加强资源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整治环境,恢复和增强景区秀色。

2、开发新景点、旅游项目和度假资源,培育旅游业作为风景区支柱产业。

3、按规划控制、改造现有接待服务设施,提高档次,保持年游人规模120万人次。

第七十六条 景观展示

重点展示万佛顶气候景观、金顶佛教景观、雷洞坪冰雪景观、白云亭植被景观、二坪佛教景观、罗峰庵佛教景观、九老洞地质景观。

第七十七条 接待服务设施

1、将金顶现有的1100床接待床位拆迁650床,保留450床。

2、将万年寺现有的600床接待床位拆迁300床,保留300床。

第七十八条 游赏设施

完善形成风景区双环游览线,新建五处导游点,完善游览标志牌。

第七十九条 居民调控

部分搬迁大峨村、报国村、茶场村、龙门村等行政村居民,近期总搬迁规模616人。

第八十条 基础工程规划

1、交通设施:建设万年寺——二道桥索道;建设报国寺至二坪、伏虎寺至罗峰庵步道;建设黄湾、龙洞停车场。

2、给排水设施:新建龙洞水厂以及仙峰寺、洪椿坪、万年寺、清音阁供水站,改造金顶供水站;新建龙洞、金顶、雷洞坪、仙峰寺、洪椿坪、万年场、洗象池、万年寺、五显岗九处污水处理站。

3、电力设施:新建万年场35kV变电站。埋地敷设35kV输电电缆。

4、邮电、电信:新建龙洞邮电支局,金顶、万年场、五显岗、张沟邮电代办所。市话装机容量3500门。

5、环卫设施:改造全山公厕;增设垃圾收集点;建立水质监测系统;配备专人管理。

6、防火措施:建设森林防火了望台;配套消防设施。

第八十一条近期环境整治及建设投资

近期环境整治及建设投资估算为1.67亿元。

第八十二条 效益评估

1、风景区2003——2010年累计接待游人估算为842万人次,年均105万人次。

2、风景区2003——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累计估算为32.03亿元,利润为8.01亿元。年均收入40100万元,年均利润约为10013万元。

第十六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

第八十三条 制定风景区地方法规,全面、统一对风景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第八十四条 编制的风景区总体规划应向公众公布,由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并以此为依据,尽快编制景区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应加强重要景点的环境设计,用以指导风景区保护和建设。 第八十五条 风景区基础设施实行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建立基础设施与风景区同步协调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第八十六条 研究解决区内农民生活出路,使其致富奔小康,引导其自觉保护风景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十七条 加强对风景区与城市之间过渡带的环境风貌控制,特别保持旅游干道两侧的自然风貌。

第八十八条 加强招商引资,制定禁入项目名录,对严重破坏风景区景观、植被、环境等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建设项目必须先进行专项论证,按规定建设程序报批。

第十七章 附 则

第八十九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实施,原总体规划同时废止。

第九十条 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无权擅自改变本规划。确需调整必须严格按法定规划编制和修改的有关规定程序报批。

第九十一条 各级政府及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应监督本规划的实施。

第九十二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属规划审批机关。

中国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挂牌成立

建设部关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

风景名胜区总结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福建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复习题

浅析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工作总结

风景名胜区图标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doc》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