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处理技术

2020-03-02 05:58: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城市河道治理浅析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带来的其它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着重分析了城市河道现状及-影响因素。阐述了河道对城市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针对城市河道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将城市河道治理纳入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探索一条长期的运营体制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治理

前言

我国河道等级分5级,主要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就与河道紧密相连。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足迹对河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的城市。可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疏浚城市河道、整治城市环境就成了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既是城市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要素。但由于河道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和纳污的容器。要让城市居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河道综合整治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城市河道的现状

1.1河流不成系统,互不串通

一方面,由于城区河道多年没有疏浚,加之部分单位和居民向河内倾倒生产、生活、建筑垃圾,致使河道狭窄,河床普遍增高。另一方面,由于乱填、乱封城区水体,少数单位和居民在河道两侧违章乱搭,侵占蚕食,使许多河道不再畅通,甚至断流,难以成网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配套建筑物,城区河道与外河也无法连通。

1.2水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

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并且经常有严重超过现有河道的纳污能力的现象出现,造成河水浑浊、渠水乌黑、蚊蝇滋生,臭不可闻,使得原本体现城市“灵性”的水系,变成了城市肌体的“毒瘤”,这也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是对近郊河道生态演变过程的生动描述。进入21世纪,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也成为影响郊区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加之水源条件不足,来水季节性较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1.3资金问题突出,保障难度大

资金保障是保证河道管理成果的生命线,对于污水和淤泥的清除更是如此。虽然我国2002年起,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河道治污、清淤,为大江大河的清淤提供了相当大的资金保证。但是,面广量大的城市级河道,资金问题依然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

1.4防洪意识与综合规划不足

在城区段的很多河道都是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河堤残缺,导致在靠近城市的河道边缘不同程度出现涝灾,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河道的防洪问题就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城市河道是在农业灌溉供水系统上形成的河道,几乎都存在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现象。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治理,河道被随意覆盖、行洪断面萎缩,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给今后河道的整治增加了难度。

1.5破坏了河流形态的多样生态性

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生态河道问题备受关注。城市河道水系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优美的水体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可是,目前对于弯曲河道的整治习惯上实施裁弯取直,把其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或折线,改变了河流自然状态下的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而且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或矩形等规则断面,使得水流状态改变。这些均可能使栖息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丧失生存条件,改变了河体的

生物多样性,则净污和纳污能力将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水质污染。并且,这种状态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

2城市河道的主要治理方法

2.1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此类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2.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浊度、eoD、、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少。但该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

2.3生态一生物方法

生态一生物法主要包括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等。

2.3.1河道曝气法

人工曝气复氧是指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机动灵话、安争可靠、投资省、见效快、操作便利、适应性广、对水生生态不产生任何危害等优点,适合于城市景观河道和微污染源水的治理。

2.3.2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持水沟 (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用得比较多是接触氧化法。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现场降解为c02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用于污染水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试验证明cOD去除率口丁达9096以上。另~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投放药剂后.通过促生作用,促进污染物降解微生物的生长,河道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增加,使污染水体的BOD5,COD迅速下降,溶解氧明显上升,黑臭消除。这种方法对于消除水体黑臭、增加水体溶解氧作用明显。

2.3.4土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它是以土地为处理设施,利用七壤、植物系统的吸附、过滤及净化作用和自我调控功能,达到某种程度对水的净化的日的。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对于有机化合物尤其是有机氯和氨氮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2.3.5水生植物净化法

该方法是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机能的污水净化方法。例如采用浮萍、湿地中的芦苇等在一定的水域范围进行净化处理。但是生活污水的排入会产生臭气、害虫和景观影响等问题,因此选用时要综合考虑上述问题,如选择在春夏季下风口的位置种植芦苇等。

2.4城市河道处理的新工艺

随着人们的对河道处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国内外出现了不少新工艺,这些方法有个共同点就是朝者组合工艺的方向发展。组合工艺即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优点相结合,改良成的多功能工艺。

2.4.1悬浮填料移动床

悬浮填料移动床是以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气池中作为微生物的活动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它是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与附着生长的隹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水力停留时间较短,COD和BOD5去除率较高,且具有较好地氨氮去除效果。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佳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上景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浮床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它用于河湖水体修复,效果较好。

2.4.3曝气牛态净化系统

曝气生态净化系统是以水牛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的人工曝气,建立的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恢复水生态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是人工净化与天然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它是在曝气生物塘和人工湿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相结合的技术。

2.4.4组合生物修复技术

它是采用曝气复氧、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剂及生物促生液、放养水生植物等构建的组合生物修复技术。这种工艺对严重污染的水体治理效果比较好,黑臭消除.水体COD平均下降50%以上,DO平均升高2mg/L左右、透明度平均增加10cm以上;单一工程措施的修复效果不及组合技术。

2.4.5底泥生物氧化

底泥耗氧是河涌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投放微生物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由于外源微生物很难进入自然生态系中,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只有激活土著微生物.改善河涌微生物区系,提高其生物多样性,建立良性生态平衡,并在河涌养护过程中不断强化士著微生物活性,保持其生态平衡,提高自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涌黑臭的污染问题。

小结

城市河道整治是一项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美学等多学科为~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要结合国内外城市河道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型的城市河道,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把河道两岸建成为绿色生态长廊和市民的休闲地。

浅谈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技术

城市河道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技术

城市垃圾的生物处理技术

城市河道治理研究

淮安市城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

浙江沿海地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情况汇报

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分析

宁波市市区城市河道管理办法

《城市河道处理技术.doc》
城市河道处理技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