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2020-03-03 03:08: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红楼梦》有感 -----薛宝钗的爱情观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一种,爱情观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注定了她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若有便是顺从与被逼顺从两类。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包括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普通人家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于封建时代后期,她自觉地按照封建礼教要求自己,她性格的形成与她的家庭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关系。她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从小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她相比较其他古代女子而言对于爱情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不是盲婚哑嫁,但是最终依旧顺从了长辈的安排嫁给了变得“痴傻”的贾宝玉。在曹雪芹的眼中薛宝钗是一个谨守封建礼教、恪守本分、颇有心计之人。但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并不是要摧毁抗争者,甚至要把信奉者一同埋葬,从薛宝钗最终的爱情悲剧就可以看出。

薛宝钗热衷于经济仕途,曾经多次劝谏贾宝玉读书科举,让他学会应酬世务,但是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读书这件事是深恶痛绝甚至是仇视的。在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曹雪芹有两首《西江月》对他的概括: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薛宝钗与贾宝玉在科举这个观念上是完全走不到一起的,他们人生观的不同,导致双方在思想境界上得不到统一,宝玉除了会向女孩身上做功夫外无一事可为,而宝钗的精神却贯注在如何为人处事上。他们两人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同一条路上。薛宝钗最终获得了宝玉夫人的名分,但宝玉依然无法帮其实现她“夫贵妻荣”的人生理想。

在书中第五回,贾宝玉在宁国府欲睡午觉,秦可卿把他带到一个房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其故事乃是《燃藜图》,就急忙换房间。《燃藜图》的故事就是劝诫人们刻苦读书的故事,宝玉见了这样故事背景的画极为反感。由此贾宝玉对薛宝钗劝谏的话反感也是正常的,斥她说的都是“混帐话”,说她“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话完全没有顾及到宝钗的感受,并且对宝钗的观念进行了全盘否定。封建礼教提倡读书就是为了仕途经济,薛宝钗对此是十分认同并且希望贾宝玉也能够光宗耀祖。这里就体现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太可能产生相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注定是悲剧的。

总而言之,薛宝钗是封建时代最完美的女性,她身上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最让人推崇的所有品格:美丽、大方、温柔、贤淑……这一切都足以对贾宝玉产生极大的诱惑,也曾使得他“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她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人物,寄托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深地感慨,赞叹她的美丽和才智,痛惜她不幸的悲剧命运,薛宝钗对于爱情不是盲目追求的,但也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禁锢,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危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已迎合这种爱情形式,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薛宝钗是封建道德礼教的忠实信奉者,同时也是封建思想道德的受害者,这就注定了她爱情的悲剧命运。《红楼梦》中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社会的极大碰撞,突显社会制度之不公正。这种不公正的长达千年的积累,以及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最终使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doc》
读《红楼梦》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