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0-03-02 00:02: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唐庄初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关键在德育,而德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纲要》)。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点工作。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差,德育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入到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东、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然而,学校教育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大行其道。加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学校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即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

二、现行的德育教育与转型期学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各方面变化巨大。而传统的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现代中学生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思想前卫的学生提问,大多敷衍塞责,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

三、说起来“德育首位”,实际操作是“德育无位”

追其根源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和升学率,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只要成绩好,一好顶三好”还将继续存在,学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

四、纯粹的德育政治化倾向严重。

我国“*”时期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德育之所以重要,只是因为它的政治价值,即担负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承担德育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于是乎,学校德育轰轰烈烈,实际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越来越形式化,成为一种对上交差而对下不负责的“应景之作”。

五、学校的德育手段、方式方法偏重“说教”、“灌输”,与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

空洞的“说教”、“灌输”是教育教学方式上最简便易行的,于是,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便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现象,这种客观现象与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便无法产生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条目(如《守则》)、《常规》、《公约》等)当作对象性知识来传授、灌输,借助背诵过关和考试等其他方法进行强制学习,这实际上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

六、德育万能,忽视德育的本质功能。

全社会对学校“寄予厚望”,从社会评价来看,学生奇装异服时,有人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风气不正,出现了“道德滑坡时”,有人指责“学校德育没有抓好”,这是普通的社会心理,即期望学校德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到学校去调查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的实效性偏低(五加二等于零),一言以蔽之“德育无能”。

七、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是成为教育者(现身说法),这就是道德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现在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者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德育主体——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禁止、训斥、批评、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演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 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

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赖于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社会,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私活)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的爱,把孩子逼上“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学优品劣”的学生,家长无计可施反倒说“现在孩子到底还缺什么?”缺什么?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缺少”。

九、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定上,存在着理想化倾向,这就是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现实的德育活动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董存瑞、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而这些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特色,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学生的年龄、觉悟程度、认知水平、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多年的德育实践,我们认为中学生有如下特点:

1、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接受训导式的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研究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2、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与丑。

3、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成长,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4、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的德育功能。

如何走出德育困境,有如下九条建议:

一、在德育目标上,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崭新事业,作为这宏伟壮丽事业的继承者和参与者、建设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地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教师动辄以“古人云”、名人和英雄豪言壮语对付学生,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也不愿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久而久之,思维受到束缚,思想变得苍白,创造精神被压抑以至泯灭。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应该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二、在德育内容上,要切合实际。

不唯上唯书,不迷信古人,“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是没有人讲的”要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切合学生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上,学校德育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体要求是: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

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三、德育教师应是塑造人的灵魂工程师。

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一些德育失误,追根求源无不与教育者本身的弱点相联系:学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这往往是教师(家长)“慈母般无微不至关怀”的结果;学生不张扬个性,习惯封闭自己的心灵,言谈举止总是被动服从,这是教育者(家长)“严加管教”的结果。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保姆型”、“警察型”的教育工作者,至今还被一些人所推崇,这样的德育工作者难于培养出人格健全的现代化新人。德育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灵魂”,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现代教育的实质是提高学生的“四大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有四大支柱:即学会 认知(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为社会、个人创造价值);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交往、合作共事);学会生存。

四、正确处理和把握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这里所提到 的教育情感是指师生关系。本来,师生之间是一处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唯一的关系。“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传统的观念应有所改变或赋予新的含义。“我说你服”、“我打你通”、“我管你从”等旧德育观念一代传一代,就使得学生对师长敬而远之,畏而远之,学生创新思维难于撞出火花,连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缺乏。我们应当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等至理名言体现在德育之中,使师生建立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朋友关系、同志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的平等意识。

五、在德育方法上,变堵为疏,变教为导。

在德育中,灌输和引导都是需要的,但要注意主次,注意适时适度。我们的这种教育符合德育中因势利导的原则,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回想我们的德育常规工作,最常用的词是“不许„”我们何不俯下身子,了解学生的内需,而后提出“允许„”呢?“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不高明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学生去自己发现真理”——(第斯多惠语)。我们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明确,但我们的教育痕迹最好淡化,师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共同探讨真理、辨别正误,春雨润物的德育感染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六、德育过程要用真诚来充实。

以往德育客观存在种种虚假作法,让我们不自觉的培养了这样一种人: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不一样。言不由衷的作文、口是心非的演讲、为迎接检查而搞一次大扫除,如此等等,教育者也许是习以为常,而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教育者应该明白:德育的力量在于诚实。教育工作者的真诚才能使德育过程真诚。只有真诚唤起真诚,信念只有靠信念来铸造!

七、德育环境要大胆开放。

“五加二等于零”这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言。细回想近十几年来的学校德育教育,什么“封闭式”管理,就是教育者的无能,不得不采取如此下策,尽量减少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少与外界联系,甚至连野炊、春游也取消,一来出于安全考虑,二来是要把学生封闭在校园的净土中,这种做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清朝中期的“闭关”政策,结果是中国看不到世界各国的发展变化而逐步落伍。真正的德育教育应是开放型,向家庭开放、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经受社会风浪,才能立足于社会。

八、德育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对管理者而言,习惯于“人”治。教师的口头禅是:“跟我把作业交来,跟我„„”、三尺讲台“一言堂”、“严父慈母”其实质是“家长式”作风,与其说管理,不如说是管制。教师希望通过管制,从表象上看学生规矩,对于各项禁令不越雷池半步,但潜在的德育负效应是令人担忧的:我们提倡“法治”,就是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九、德育评价工作要规范化、科学化。

德育工作来不得急燥冒进,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就是说,德育效果有隐性和显性的,有行为的也有观念上的,有短时的也有长远的。因此对德育评价不能片面化:一是以智论德,成绩前列的班级就是优秀班级;二是庸俗化,用数字量化德育绩效,班主任有填不完的表格,学生有写不完的分数。如此这般,往往诱导德育就是搞形式,助长师生弄虚作假,但科学的量化也是必要的。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既要看学生的一时一事,也要看对学生将来发展的作用。改革德育评价,也是德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各位德育工作者: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德育工作者用“爱心”、‘细心\'、“责任心”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我们从事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尚艺术工作,虽苦犹荣,钻研其中,其乐无穷。我愿和大家一道在德育艺苑这片沃土中,精耕细作,培育出更多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农村土地复垦现状分析与建议

德育工作建议

西部内河航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衡水中学现状分析

农民收入现状与建议

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建议

当前高中生现状与德育工作对策

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材料)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doc》
中学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与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