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二简答与计算题

2020-03-02 11:5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简答题目录

1.1.简述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作用。 1.2.简述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内容。 1.3.简述财务会计各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 1.4.简述财务会计规范化的原因。

2.1.简述依规定企业允许使用现金的范围。 2.2.简述应收商业汇票到期的核算。

2.3.比较销售收入按总价法和净价法入账的优缺点。 2.4.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具体内容。

2.5.简述企业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3.1.简述实地盘存制的特点。

3.2.在什么情形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3.3.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存货类别或合并基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4.什么是永续盘存制?其优点是什么? 4.1.简述投资的特点。 4.2.简述金融资产的概念。 4.3.简述金融资产的分类。 4.4.简述活跃市场的概念

4.5.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什么特点? 5.1.简述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5.2.简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 5.3.简述工作量法的优缺点。

5.4.简述折耗和折旧的本质区别。 5.5.简述固定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5.6.简述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 5.7.简述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 5.8.简述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 6.1.简述无形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

6.2.简述企业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考虑的因素。 6.3.简述商誉的特点及其确认条件。

6.4.简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处理规定。 6.5.简述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

6.6.简述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

7.1.简述金融负债的定义及其分类。 7.2.简述交易性金融负债的确定条件。

7.3.简述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确定条件。

7.4.简述企业购人物资等已验收人库,但发票账单未到时的核算方法。

7.5.简述辞退福利的确认条件及账务处理。 7.6.简述应付职工薪酬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7.7.简述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规定。 8.1.简述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判定。 8.2.公司债券应如何分类? 8.3.债券发行价格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计算? 8.4.简述预计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 8.5.简述或有负债披露的内容。 8.6.简述债务重组的方式。

8.7.债务重组涉及或有支出时,债务人、债权人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8.8.简述债务人有关债务重组信息的披露内容。 8.9.简述债权人有关债务重组信息的披露内容。 9.1.简述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9.2.简述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核算的特点。 9.3.简述普通股的特征。 9.4.简述优先股的特征。

9.5.简述实收资本的增加途径。 10.1.简述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

10.2.简述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条件。 10.3.简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产生差异的原因。 10.4.简述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主要内容。

10.5.简述在资产负债表观点下的债务法,企业期末进行的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程序。

10.6.简述商品销售收人的确认原则。 11.1.简述财务报告的作用。 11.2.简述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 11.3.简述利润表的作用。 12.1.现金流量表有什么作用?

12.2.现金流量表所指的“现金”都包括哪些内容? 12.3.简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作用。

12.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哪些信息的项目? 12.5.简述附注的作用。

12.6.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12.7.对于会计差错更正,应如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2.8.简述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

1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与非调整事项的区别有哪些?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作用。答:(1)为了解释现存的财务会计实务,如选择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理论指导,对现行惯例进行论证和批判,判断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等;(2)为了指导财务会计实务并预测其发展,如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正确认识财务会计理论,以财务会计理论作为制定财务会计准则的依据,并以财务会计基本理论评估及修订现有的会计准则,解决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会计问题。总之,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是人们站在理性的高度对财务会计实务的规律性认识;而财务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必然反过来指导和影响财务会计实务。

1.2.简述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内容。答:(1)财务会计的目标或目的;(2)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3)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4)财务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5)财务会计报表基本要素确认和计量。

1.3.简述财务会计各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答:(1)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2)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5)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4.简述财务会计规范化的原因。答: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处于分离或相对分离状态,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分离,即财务会计系统是企业经营者所控制的企业内部的一个人造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信息必然要受企业经营者的左右,而诸如企业所有者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不能直接控制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 2.1.简述依规定企业允许使用现金的范围。答: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允许企业使用现金结算的范围是:(1)职工工资、津贴;(2)个人劳务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7)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2.2.简述应收商业汇票到期的核算。答:应收商业汇票到期,应分以下情况处理:(1)商业汇票到期,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商业汇票的票面金额,贷记“应收票据”科目。(2)因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收到银行退回的商业承兑汇票、委托收款凭证、未付票款通知书或拒绝付款证明等,按应收票据的票面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 2.3.比较销售收入按总价法和净价法入账的优缺点。答:总价法,是在销售业务发生时,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以未扣减现金折扣前的实际售价作为入账价值。总价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反映销售的全过程,但在客户可能享受现金折扣的情况下,会高估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虚增应收账款余额。净价法,是将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的入账价值。净价法弥补了总价法的不足,但期末结账时,对已经超过期限而尚未付款的应收账款,调整起来比较麻烦。

2.4.简述其他应收款的具体内容。答:(1)应收的各种赔款、罚款;(2)应收出租包装物的租金;(3)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4)备用金(向企业各职能科室、车间等拨付的备用金);(5)存出的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6)其他各种的应收、暂付款项。不包括企业拨出用于投资、购买物资的各种款项。

2.5.简述企业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答:(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7)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3.1.简述实地盘存制的特点。答:使用实地盘存制这种方法平时的核算工作比较简便,但不能随时反映各种物资的收发结存情况,不能随时结转成本,并把物资的自然和人为短缺数隐含在发出数量之内;同时,由于缺乏经常性资料,不便于对存货进行计划和控制,所以实地盘存制的实用性较差。通常仅适用于一些单位价值较低、自然损耗大、数量不稳定、进出频繁的特定货物。 3.2.在什么情形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答:(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3.3.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按存货类别或合并基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答:(1)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分类比较法。(2)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总额比较法。 3.4.什么是永续盘存制?其优点是什么?答:“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企业设置各种数量金额的存货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材料、产品、商品等的收发领退数量和金额,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量和金额。其优点是:采用永续盘存制,可随时掌握各种存货的收、发、结存情况,有利于存货管理。 4.1.简述投资的特点。答:(1)投资是通过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投资是企业将所拥有的现金、固定资产等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以换取债权投资或股权投资等。投资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2)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其他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除投资以外的其他资产,通常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投资通常是将企业的一部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使用,通过其他单位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产所创造的效益后分配取得的,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手段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4.2.简述金融资产的概念。答: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

4.3.简述金融资产的分类。答: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4.简述活跃市场的概念答:活跃市场,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市场:(1)市场内交易的对象具有同质性;(2)可随时找到自愿交易的买方和卖方;(3)市场价格信息是公开的。

4.5.持有至到期投资具有什么特点?答:(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2)持有至到期投资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3)企业有明确意图将该投资持有至到期。(4)企业有能力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5.1.简述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答: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1)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5.2.简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原因。答:固定资产之所以要在每个会计期间计提折旧,其原因主要归纳为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个方面。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自然气候条件的侵蚀及意外毁损事故引起的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的损失。无形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它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改变而引起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综合考虑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两个因素,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及时更新换代。

5.3.简述工作量法的优缺点。答: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其优点是易于计算,简单明了,并使折旧的计提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结合起来。其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只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而未考虑无形损耗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问题。

5.4.简述折耗和折旧的本质区别。答:折耗实际上是一种油气资产成本的分摊。但折耗和折旧有本质的区别:(1)折耗用于实体上不断受到直接消耗的油气资产,如煤矿、油田,其折耗量直接与所消耗的实物量有关;折旧则用于始终保持实物形态(在耐用年限内)的固定资产,它们在使用期间内实物形态几乎完好如初,但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逐年下降。(2)折耗主要与油气资产的被使用有关,而与时间的关系不大;折旧则不限于固定资产的被使用,而与时间的长短有关更密切的关系。(3)油气资产由于开采等而生产出的生产物,直接是企业可供销售或使用的存货,因此折耗费成为存货成本的直接组成部分;而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属于生产手段,只是有助于企业产品的生产,并不直接构成产品的一部分,因而折旧费一般也只是产品成本的间接费用。(4)油气资产一般不能重置(多属不可再生资源);而应计折旧的固定资产大多可以重置。

5.5.简述固定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答: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5.6.简述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答: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还会发生各种支出。这些支出有的是为了扩建、更新改造,有的是为了维护、改进固定资产的功能等。一般来说,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修理、保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因与当期的收入相关,应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性能、质量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5.7.简述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答: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固定资产等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应当考虑重要性原则。

5.8.简述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账务处理。答: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需要摊销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摊销额。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6.1.简述无形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答:无形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确认:(1)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6.2.简述企业确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考虑的因素。答:(1)该资.产通常的产品寿命周期、可获得的类似资产使用寿命的信息;(2)技术、工艺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估计;(3)以该资产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情况;(4)现在或潜在的竞争者预期采取的行动;(5)为维持该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预期的维护支出以及企业预计支付有关支出的能力;(6)对该资产的控制期限,使用的法律或类似限制,如特许使用期间、租赁期间等;(7)与企业持有的其他资产使用寿命的关联性等。

6.3.简述商誉的特点及其确认条件。答:商誉的特点:(1)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关,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的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2)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用任何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3)在企业收购时可以确认的商誉的未来经济效益,可能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关系。商誉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外购的。但按照各国公认的一般会计原则,只有当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时,所支付的价款超过取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才能作为商誉入账。企业自行培养的商誉不得入账。

6.4.简述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处理规定。答: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商誉减值不得转回。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母公司在购买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对于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合并中确定的公允价值列示。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6.5.简述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条件。答:投资性房地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是成为企业资产具备的基本特征。只有既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又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6.6.简述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理。答:将自用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该项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7.1.简述金融负债的定义及其分类。答:金融负债是指企业的下列负债:(1)向其他单位支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2)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3)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4)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义务,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义务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金融负债应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

7.2.简述交易性金融负债的确定条件。答: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1)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7.3.简述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确定条件。答:(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7.4.简述企业购人物资等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未到时的核算方法。答:若企业购入物资等已验收入库,但发票账单未到时,为简化核算,平时可不进行账务处理,待收到发票账单时再进行账务处理,登记应付账款。但如果月末仍有未收到发票账单的物资,则需根据收料凭证,按暂估价入账,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待以后收到发票账单时,再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7.5.简述辞退福利的确认条件及账务处理。答: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产生的预计负债,并确认为当期费用:(1)企业已制定出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2)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正式的辞退计划或建议应当由企业与职工代表大会或大会组织达成一致意见后,经过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辞退工作一般应当在1年内实施完毕,但因付款程序等原因使部分付款推迟至1年后支付的,视为符合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的确认条件。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支付款项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等科目。

7.6.简述应付职工薪酬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答: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职工薪酬有关的下列信息:(1)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2)应当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3)应当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4)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及其计算依据。(5)应当支付的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6)其他职工薪酬。

7.7.简述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规定。答:(1)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货物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支付的增值税额均不计入进项税额,不得由销项税额抵扣,而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相应地,其他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货物支付的增值税,如果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而应计入购入货物的成本。(2)小规模纳税企业的销售收入按不合税价格计算。(3)小规模纳税企业仍然使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但不需要在“应交增值税”科目中设置专栏。

8.1.简述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判定。答: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才能开始资本化:(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资本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已经发生了因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款项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或汇兑差额。(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主要是指资产的实体建造生产工作,例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建造等。

8.2.公司债券应如何分类?答:债券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担保分类,可分为有担保债券和无担保债券。(2)按付息方式分类,可分为普通债券和收益债券。(3)按发行方式分类,可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4)按还本的方式分类,分为定期还本公司债券和分期还本公司债券。(5)按特殊偿还方式,可分为可赎回债券和可转换债券。

8.3。债券发行价格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计算?答:债券的发行价格由两个部分组成:债券面值(到期值)按市场利率(实际利率)折算的现值和按债券票面利率计算的各期利息(年金)以市场利率折算的现值总和。其公式表示为:债券发行价格一到期偿还本金按市场利率计算的现值+各期票面利息按市场利率计算的现值

8.4.简述预计负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答:(1)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2)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3)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

8.5.简述或有负债披露的内容。答:(1)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债务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2)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3)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8.6.简述债务重组的方式。答:(1)以资产清偿债务。(2)债务转为资本。(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4)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 8.7.债务重组涉及或有支出时,债务人、债权人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答:在修改后的债务条款中涉及或有支出的情况下,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或有支出若在将来“很可能”发生,应确认或有支出。在债务重组日,债务人应把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并以此来计算债务重组收益。实际发生的或有支出,应冲减重组后债务的账面价值。若在结清债务时,或有支出未发生,应将该或有支出的原估计金额作为结清债务当期的债务重组收益。若按债务重组协议,或有支出的金额按期(按年、按季等)结算,则应在结算期满时,按未发生的或有支出金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债务重组利得一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一将来应付金额(包含或有支出) 8.8.简述债务人有关债务重组信息的披露内容。答:债务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下列信息:(1)债务重组方式。(2)确认的债务重组利得总额。(3)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导致的股本(或者实收资本)增加额。(4)或有应付金额。(5)债务重组中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务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8.9.简述债权人有关债务重组信息的披露内容。答:债权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下列信息:(1)债务重组方式。(2)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总额。(3)债权转为股份所导致的投资增加额及该投资占债务人股份总额的比例。(4)或有应收金额。(5)债务重组中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 9.1.简述所有者权益的特征。答:(1)所有者权益既是一种财产权利,又是一种剩余权益。(2)所有者权益是一种来自于投资行为的权利。(3)所有者权益具有长期性。(4)所有者权益计量的间接性。(5)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包括所有者的投入资本、企业的资产增值以及经营利润。

9.2.简述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核算的特点。答:独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核算的特点在于,独资公司在组建时,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全部作为“业主资本”入账。这类公司由于不发行股票,因而不会产生股票溢价发行收入;同时,由于投资者为单一所有者,因而也不会在追加投资时,为维持一定的投资比例而产生资本公积。独资企业通常没有法人资格,但从会计上讲,仍然把独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对其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单独处理。 9.3.简述普通股的特征。答:普通股具有股息不固定、后于公司债权人和优先股参加公司清算分配、承担风险大等不利之点,但普通股股东却享有较大的股东权利。

9.4.简述优先股的特征。答:(1)优先分得股利权;(2)优先分得剩余财产权;(3)优先股不享有公积权益;(4)通常没有表决权;(5)具有双重性质;(6)优先股股票通常设有面值。

9.5.简述实收资本的增加途径。答:实收资本的增加有如下途径:投资者投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债务重组中债务转为股权、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本等。

10.1.简述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答:企业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包括两种情况: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和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2)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不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10.2.简述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条件。答: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费用。(1)固定造价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合同总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②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③在资产负债表日合同完成进度和为完成合同尚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确定;④为完成合同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和可靠计量,以便实际合同成本能够与以前的预计成本相比较。(2)成本加成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地区分并且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区别情况处理:①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②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

10.3.简述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产生差异的原因。答:(1)收入、费用确认时间上的差异。有些收入、费用按会计准则应该确认归入当期,而依税法则应予确认归于前期或者后期。这种差异完全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在计算口径上并没有不同,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的持续进行,这种差异将会逆转和消失。(2)收入、费用计算口径上的差异。有些收入在会计上按照会计准则确认为收入,而依据税法却不能确认为收入;有些支出在会计上按照会计准则确认为费用,而依据税法却不能作为费用予以扣减。

10.4.简述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主要内容。答:应付税款法是以应税所得乘以企业适用的税率,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款,同时将应纳所得税款作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应付税款法实际上是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的体现,是企业为了避免复杂的纳税调整,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所得税费用的方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将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解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并将“永久性差异”在当期的纳税申报单中通过直接加减会计利润的方法调整成为应税基础,将“时间性差异”导致的所得税费用影响额延迟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企业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与应缴纳的所得税款项不相一致,两者间的差额作为“递延税款”待转。

10.5.简述资产负债表观点下的债务法,在企业期末进行的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程序。答:(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2)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和负债各项目的计税基础。(3)比较资产和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两类,根据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确定本期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余额。(4)确定所得税费用。

10.6.简述商品销售收人的确认原则。答:(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1.1.简述财务报告的作用。答:(1)有助于所有者和债权人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2)反映企业管理者的受托经营管理责任。(3)有助于评价和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4)有助于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11.2.简述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答:企业在编射财务报表时,除应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等基础工作要求外,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以持续经营为编制基础。(2)以重要性原则选择报表项目。(3)财务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消,但满足抵消条件的除外。(4)财务报表项目具有可比性。(5)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披露的信息。(6)企业至少应当按年编制财务报表。 11.3.简述利润表的作用。答:(1)有助于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2)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3)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利润和现金流量。(4)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未来决策。

12.1.现金流量表有什么作用?答:(1)1现金流量表可以提供企业现金流量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能力。(2)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质量。(3)现金流量表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12.2.现金流量表所指的“现金”都包括哪些内容?答: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账户核算的库存现金,还包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核算的存入金融企业、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存款,也包括“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其他货币资金。

12.3.简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作用。答:(1)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性信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详细地揭示了所有者权益从期初到期末的所有变化,即有净利润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化,也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化。尤其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还反映了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之间的变化,如提取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等。(2)反映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体现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与非正常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作为直接计入权益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所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综合收益的报表,可以更全面地展示整体获利能力。

12.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哪些信息的项目?答:(1)净利润;(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3)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4)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5)按照规定提取的盈余公积;(6)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

12.5.简述附注的作用。答:(1)提高表内信息的可理解性。借助会计报表附注,对表中数据进行解释,将一个高度概括的数据分解成若干具体项目,并说明产生各项目的会计方法,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中的信息。(2)增进表内信息的可比性。在财务报告中,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用适当的方式来说明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有助于提高会计报表的可比性。

12.6.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答:(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

12.7.对于会计差错更正,应如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答: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1)前期差错的性质。(2)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

金额。(3)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12.8.简述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答:(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2)涉及利润分配项目的调整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3)不涉及损益及利润分配的项目,调整相关科目。(4)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后,还应当同时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主要包括:①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②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③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12.9.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与非调整事项的区别有哪些?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所谓调整事项,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所谓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的事项。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不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财务报表。

1.债务重组的概念及其意义

(1)债务重组指指债权人按照与其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2)企业到期债务不能按时偿还时,有两种方法解决债务纠纷:一是债权人采用法律手段申请债务人破产,强制债务人将资产变现还债;二是修改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采用第一种方法,债务企业的主管部门可能申请整顿并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此时破产程序终止。即使进入破产程序,也可能因相关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费时费力,最后也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如数收回。结果是“鱼死网破”。采用第二种方法,既可避免债务人破产清算,给其重整旗鼓的机会;又可使债权人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款额,减少损失。可谓“两全其美”。

2.预计负债与或有负债的主要异同,如何披露或有负债信息 答:①预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或有负债是企业承担的潜在义务或不符合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

②预计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是“很可能”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或有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是“可能”、“极小可能”,或者金额不可靠计量的;

③预计负债是确认了的负债,或有负债是不能加以确认的或有事项;

④预计负债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的披露,或有负债根据情况(可能性大小等)来决定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按规定披露的或有负债主要包括:

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所形成的或有负债;

2、未决诉讼、仲裁所形成的或有负债;

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

4、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披露的内容包括: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说明理由),获得补偿的可能性。 3.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

答:企业销售商品时,能否确认收入,关键要看该销售是否能同时符合或满足以下五个条件,对于能同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的商品销售,应按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确认销售收入,反之则不能予以确认。

确认条件有: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4.举例说明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资产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核算的结果,也即资产负债表上的期末金额;计税基础则是指资产按照税法规定核算的结果,即从税法的角度来看,企业持有的有关资产、负债的应有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也即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在税前扣除的金额。2007年11月我国发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可见,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大量差异。例如,年初购进一批存货,成本10万元,年末计提跌价准备2万元,年末该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万元。然而按税法规定,存货的计税基础是其历史成本,计提的跌价损失是预计的、非实际损失金额,不能在税前扣除,该项存货在未来销售时可在税前扣除的金额仍为10万元,即计税基础为10万元;本期该项存货产生暂时性差异2万元。 5.企业净利润的分配

1、将“本年利润”科目余额结转至“利润分配”科目。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若亏损,则做相反的分录,同时不必再进行以下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本年利润

6.举例说明会计估计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可靠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企业为了定期、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营业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计量过程中,当记录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未来不确定性时,必须予以估计入账。常见的会计估计包括: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应计折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担保债务、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 7.举例说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等价物

现金等价物具有随时可转换为定额现金、即将到期、利息变动对其价值影响少等特性。通常投资日起三个月到期或清偿之国库券、商业本票、货币市场基金、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本票及银行承兑汇票等

8.辞退福利的含义及其与职工退休养老金的区别

辞退福利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无论职工本人是否愿意,企业决定解除与其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二是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给予的补偿,此时职工有权利选择在职或接受补偿离职。可见,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尚未到期,是辞退补偿的前提,从而与职工正常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相区别。职工正常退休是其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或职工达到了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企业所支付的养老金是对职工在职时提供的服务而非退休本身的补偿,故养老金应按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辞退福利则在企业辞退职工时进行确认,通常采用一次性支付补偿的方式。 9.举例说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某项固定资产期末账面价值50万元,计税基础是60万元,则该项固定资产在未来使用期间可获得税前扣除的金额为60万元,也即不仅未来产生的经济利益50万元可全部免交所得税,而且现在使用该项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中还有10万元可转至以后期间获得税前扣除,从而减少以后期间的纳税所得额与应交所得税,故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

10.借款费用的内容及其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处理

企业发生的、与借入资金相关的利息和其他费用,会计上称为借款费用,主要内容包括利息、应付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与举借债务相关的辅助费用、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等。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称为“费用化”;二是予以“资本化”,即将与购置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作为资产取得成本的一部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含1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仅指房地产企业开发的用于对外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企业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机器设备等)、建造合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无形资产等。 11.财务报表附注的含义及其作用

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而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它是对财务报表的补充说明,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表附注有以下两个基本作用:

(1)解释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 (2) 对表内的有关项目做细致的解释。

12.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企业变更会计政策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 (2)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有两种: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投资性房地产练习题:甲企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企业,2009年3月10日,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了租赁协议,将其开发的一栋写字楼出租给乙企业使用,租赁期开始日为2009年4月15日。2009年4月15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余额为450 000 000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2009年4月15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470 000 000元。2009年12月31日,该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480 000 000元。2010年4月租赁期届满,甲企业收回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并于2010年6月以550 000 000元出售,出售款项已存入银行。 要求:作出甲企业的会计处理。 2.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9年4月15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成本

470 000 000

贷:开发产品(属于房地产公司的商品)

450 00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 000 000

(2)2009年12月31日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公允价值变动 10 0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 000 000

(3)2010年6月,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

550 000 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550 000 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480 000 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成本

470 000 000

——××写字楼——公允价值变动 10 000 000

将资产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其他业务成本: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 000 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10 000 000

将转换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其他业务成本: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 000 尚需发生加工费用64 000元。估计发生销售费用和税金为4 000000 元。

贷:其他业务成本

20 要求: 000 000 (1)计算2009年12月31日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2)计算2009年12月31日A材料应计提的跌价准备并计算题:

1、(折旧练习)某质检设备一台,原值60 000元,编制计提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估计净残值为600元,预计使用3年。要求:分别用平均年限法和答案:(1)A材料可变现净值=1800×80-64000-4000=76000(元) 年数总和法计算各年折旧额。(6分)

(2) 2009年12月31日A材料应计提的跌价准备答案:

1、平均年限法下,每年计提折旧=(60000-600)/3=19800=88000-76000=12000(元) (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2 000 年数总和法下,第一年计提折旧=(60000-600)×3/6=29700贷:存货跌价准备 12 000 (元)

第二年计提折旧=(60000-600)× 2/6=19800(元)

第三年计提折旧=(60000-600)×1/6=9900 (元)

2、(成本练习)某企业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原材料”账户与“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初余额分别为1 000 000元和2 000(借)元,本月发生材料收发业务如下:

(1)购入原材料,计划成本4 000 000元,实际成本3 948 000元,

(2)本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3 000 000元,其中生产车间用料2 800 000元,管理部门用料200 000元。 要求:计算本月各部门领用材料的实际成本。(6分)

答案:材料成本差异率=(2 000―52 000)÷(1 000 000 + 4 000 000)= - 1% 生产车间用料的实际成本=2 800 000×(1-1%)=2772000 管理部门用料的实际成本=200 000×(1-1%)=198000 坏账练习题:某公司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核算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1%,该公司从2005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当年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为1 000 000元;06年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 500 000元,06年未发生坏账损失;07年1月,经董事会批准核销一笔坏账损失,金额为18 000; 07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000 000元。根据上述资料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05年提取坏账准备10 000元(1 000 000×1%)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0 000 贷:坏账准备

10 000 06年年末按应收账款的余额计算提取坏账准备金额为:2 500 000×1%=25 000元

坏账准备余额为10 000元

应补提的坏账准备为 15 000元 (25 000-10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5 000 贷:坏账准备

15 000 07年1月发生坏账损失,冲销已提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18 000 贷:应收账款 18 000 07年年末按应收账款的余额计算提取坏账准备金额为:2 000 000×1%=20 000元

坏账准备余额为25000-18000=7000元 应补提的坏账准备为 13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3 000 贷:坏账准备 13 000

材料练习题: 2009年12月31日甲公司库存的原材料--A材料账面余额为88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A的账面余额为0。12月31日,A材料市价为75 000元,其全部用于生产某种仪表,预计生产80台。由于A材料市场价格下降,用该材料生产的仪表的每台市价由2 600元降至1 800元,但是,将A材料加工成仪表,

中级财务会计计算题与简答题

中级财务会计二

《中级财务会计二》

中级财务会计二

中级财务会计二

2608中级财务会计二

中级财务会计二简答题

中级财务会计(二)复习题

中级财务会计模拟题(二)

中级财务会计二简答题

《中级财务会计二简答与计算题.doc》
中级财务会计二简答与计算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