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谦虚

2020-03-03 22:14:5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会谦虚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却称自己是在海滨玩耍的孩童;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却认为自己越学越无知;莫言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学院致辞时却称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他们都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但都秉持着一种最高贵的品德——谦虚。他们一身荣耀却不自夸,更不会趾高气扬,反而以更加默默无闻的努力来追求更高的成就,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不断进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怎样才能学会谦虚?对于人而言,唯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成功。齐威王广开言路,察纳忠言,民与国爱之,更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秦孝公听从商鞅的谏言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称雄于六国;唐太宗李世民从善如流,听从魏征的劝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他们都是帝王,享有无上的权力和荣耀,但他们却都拥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察纳雅言的气度,以谦虚的心接纳如潮水般袭来的逆耳忠言,终成一代明君,名垂千古。他们被世人铭记,不只是因为强国富兵的丰功伟绩,更是因为他们虚心纳谏的胸怀。身为帝王,却能如此谦虚,怎能让人不赞叹!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内敛深沉,沉稳冷静,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成就自己的人生。而骄傲自满往往会使人刚愎自用,嚣张傲慢,慢慢蒙蔽自己的耳目,从此固步自封,被他人超越,成为失败者。

项羽,人称楚霸王,出身贵族,力能扛鼎。巨鹿之战他凭借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智谋大败秦军,登上了人生的顶点,自此他睥睨一切,以王者自居,沉沦于“君临天下”的虚荣中,鸿门宴上“有一范增而不用”,最终为自己的霸王基业画上了句号。项羽的傲慢源自对自我的满足,对权力、对富贵的欲望让他成为趾高气昂的愚者,如井底之蛙陶醉于自己创设的一方天地,看不到他人的威胁,听不进贤臣的谏言,最终自刎垓下。所以,学会谦虚,要常怀不满足的心态,不断向前奔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谦虚,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是一种不满足的心态,让我们学会谦虚。

谈谦虚

谦虚,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一种成功。

谦虚是一种处事淡然的态度,即使功成名就,依然能够正确定位自己。晏子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从没有显出一丝一毫的骄傲之气,他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所以他永远沉稳冷静。反观车夫,他也只是晏子的车夫而已却趾高气昂。无形间,他失了定位失了方向。这恐怕也是他不如晏子的原因吧。试想,一个谦虚的人,他从不因为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就欣喜若狂,那么再大的风雨也能淡然待之,若是这般,还有什么能够束缚他前进的脚步呢?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要想学会谦虚,必须要有不骄不躁、收放自如的心境。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毛笔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体现出的就是心静如水的洒脱心境。执笔之人心无杂念,即使胸中有万千笔墨,落笔后依然一撇一捺,该轻则轻该重则重,绝不会急于挥洒豪情就失了力道方位!反观骄躁之人,时机未到,却急于宣扬炫耀自己的富贵荣耀,唯恐“复归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放弃百二秦关,最终自刎垓下。倘若项羽能有不骄不躁的心境,学会谦虚,怎愁守不住江山美人呢?

学会谦虚的人,我不能以偏概全说他们全部都会青史留名,但在世人眼中他就是成功的。晏子是,莫言也是。

莫言热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而我最受震撼的是“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想,是什么让他在获得诺贝尔奖拥有如此殊荣后说出了这样一句简单至极的话语?莫言是谦虚的,这就是答案!在莫言的眼中,他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定位只此而已。所以他可以在此之上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再次创新发掘。撇开获奖不谈,我认为莫言就已经成功了,因为他有处事淡然的态度、不骄不躁的心境。他是谦虚的! 谦虚是一种处事淡然的人生态度,我们需要它来正确定位自己;谦虚是一种不骄不躁的心境,我们需要它来守住一方净土;谦虚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成功,我们需要它来创造新的奇迹!

收起我们装饰的棱角吧,学会谦虚,成就自我!

有感于季羡林三辞桂冠

年近百岁的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仙逝了。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学养深厚,精通12国语言,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东方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温家宝总理称其为“人中麟凤”,人民网、新华网发稿称其为“国学大师”。他的离去令国人深为叹惜。

季老之所以受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尤其他不图虚名,三辞桂冠,在社会各界已传为美谈。

一辞“国学大师”。他说,我从小就读经文、古文、诗词,对一些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被称为“国学大师”,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术泰斗”。他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现在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说起呢?请从我头顶上把“学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他说,一次会议上,北京市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自己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季老不要辉煌头衔,我想他一定深知,当国学大师,须知史地、解古物、通经学、晓诸子百家、懂诗赋词曲,还应熟知佛学与理学、文学与戏曲、科学与艺术等等。我国还有56个民族56种语言,还有回藏蒙维满等少数民族文字,都应有所了解。按这样的要求,哪个可以顶得起“国学大师”之头衔?正因为如此,他把自认为“当之有愧”的东西统统甩掉,只要“一个自由自在身”。先生的言行风范,不能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季老三辞桂冠的感人事迹,使我不由联想起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人们:他们有那么一点文字见诸于报端或发表于网络就自视为“作家、诗人”,在影视剧中跑过龙套即让人倾力吹捧为“影星”,在歌坛上混个脸熟便自诩为“大腕”,在电视台整过几年毫无名气的栏目即以“著名节目主持人”自居。还有,一些大款们为捞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头衔则不择手段,一些官场人物为青云直上,请人吹喇叭抬轿子制造政治光环,等等。这类人喜欢虚张声势沽名钓誉;喜欢打着“名家”招牌招摇过市;喜欢道貌岸然作一方神圣;喜欢小有成绩到处吹嘘显摆。他们自认为是个“人物”了,其实按老百姓最通俗的说法,他们也就是“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稍给点口水便如泥脚巨人轰然倒下。这些人的做派,归根结底还是精神严重缺钙,文化素养人格品行均在海平面之下。和季老的道德风范相比,实在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纵观季羡林先生一生,他不为世俗所媚,不为流行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浮华所惑,坚守自己的人格操守。先生犹如空中的白云,地上的清泉,天上的明月,山间的清风,表现出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成熟的人生理念。我们要做一个淡泊名利、祛除浮躁、品格高尚、追求卓越的人,季老先生可作永远的楷模。

大儒无声亦有声

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却表现的志虑深沉,令人仰慕,而身长八尺的车夫仅仅因为是名相的车夫而趾高气扬,喜形于色。可见,真正财富满车的人并不需要高调的表现,别人自会心生敬仰。

季羡林老先生曾三次被别人封上桂冠,而他却三次摘冠,他满腹才学少有人能及,可他却偏要低调行事,在学术研究上笔耕不辍,即使在最艰难的十年*中也毅然将蜚声世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翻译出来。

曾有人冠以他“学界泰斗”的头衔,他却说:“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东西,我只是在国外教书十年,在国内教书五十七年而已,哪里能要这称号!”季老身为一代大师,却如此谦恭,是有多少人所无法企及的。

季老不张扬,不矫作,他一生奉行着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不因外界极高的评价而喜形于色,也不因被尊为“国学大师”而趾高气扬。当他对西域的罕见文字研究到了无人能及的程度时,也从未满足过。

大唐名相魏征曾说过:“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老很少对某件事高谈论阔,但只要他所说的都是微言大义,他秉持着谦和低调的态度努力追寻着学术的制高点。

其实,喧嚣与傲慢是在制造小丑,而非大师。真正的大儒应做到桃李不言,拥有人淡如菊的态度,不喜形于色,也不轻易满足。

在当今的社会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一点小成就而到处宣扬,你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即使一身荣耀也仍在默默无闻的做事,他们永远不会觉得自已有多么的了不起,更不会因此而趾高气扬,往往这样的人会在自己的经历中学到更多。(反例)

梅,剪雪裁冰,不畏严寒;兰,孤芳自赏,怡然自得;竹,筛风弄月,挺立尘世;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这四者都是淡雅无所奇特的植物,但它们与招展满园中的牡丹相比,却更得人们的喜爱,因这四者都清华其外,不需招蜂引蝶,也可屹立于尘世之中。

真正有才学的人不须喜形于色,更无须趾高气扬。因为,大儒无声亦有声。

谦虚

新人面试时谈薪水千万不要谦虚

谦虚学习

谦虚——名人名言

演讲稿谦虚

美德谦虚

学会谦虚

谦虚礼貌

谦虚过度

谦虚的演讲稿

《谈谦虚.doc》
谈谦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