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论证报告

2020-03-02 14:37: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论证报告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始实施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质量工程。结合我院实际,学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工程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一、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通过网上调查、与兄弟院校交流、询问毕业生就业单位等方式,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贸易壁垒的打破,国际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竞争与摩擦越来越激烈,纺织品贸易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再有,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纺织工厂逐渐转移到郊区或其他地区,而大量的纺织品贸易公司主导着这些城市的市场,对纺织品贸易人才的需求每年也逐步上升,造成人才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纺织品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大量的家纺企业随之诞生,但是没有相关的技术力量支持,特别是山东沿海及江浙一带对家用纺织品设计人才需求量特别高。

2、学生贸易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德棉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家用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但是学习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夏津一乡镇企业急需原棉检验人员,山东大鲁阁急需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我系都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中国具有纺织工程本科的老牌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都有所侧重。如东华大学以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技术为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以浆料著名;青岛大学以针织服装为主;天津工业大学以复合材料为主;江南大学以CAD为主。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所以,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主,兼顾省内其它地区的需要。

二、构建纺织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不足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计划共修订了三次,主要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适应政治课程变化的需要,兼顾考研。整个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模块。由于我国纺织工程专业属于大纺织专业,对课程数量与课时数要求较多,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我系根据山东以及德州地区主要以棉纺织为主的特点,与现有师资力量结合,合理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选修课主要以新技术、实用技术为主,以此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工厂企业的需要;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结合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虽然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多次,从2006年我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以来,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基本达到了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但是我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办出自己的特色,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从考研情况看,我系纺织工程专业考研学生复试虽然有个别学生复试情况很好,取得个别学校复试第一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学生复试时,理论知识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我们实践教学有很大关系,学生的毕业论文,真正进行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是很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真正应用于实践中去;实验课中实验设备仪器少,学生耐心不够,怕脏、怕累等情况都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

(2)实践教学比例不高

我系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不少于总学分的25%的要求,这与实验设备数量与种类的多少有关,虽然每年根据实验设备的购置增加了一部分实验,但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同时在专业实习时,受工厂、企业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等需要提高。

(3)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经济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企业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较高。如学生贸易、管理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习家用纺织品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企业急需原棉检验、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

些我系现在所开课程方向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2、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进一步完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实验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5周专业实习、6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2周纱线试纺、2周织物设计、2周工艺设计,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基本能力的训练;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了应用协作,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增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学科,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专业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拟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生产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今年2004级纺织专科班部分同学进行了顶岗实习,为学生实习方式改革提供了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论证报告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8.10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提纲

9、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论证报告

申请设置纺织工程本科专业论证报告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意见

12年专业(含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报告专题

纺织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论证报告.doc》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论证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