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诗意:课外阅读的原点追寻

2020-03-03 10:33: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回归诗意:课外阅读的原点追寻

黄栋英

2013-2-27 17:03:21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武汉)2010年3期第37~38页

【作者简介】黄栋英,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编 者 按】在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传递的今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层级,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的教与学而言,广泛的课外阅读必然成为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种数据显示,国民素质的高低与阅读习惯的好坏成正相关关系,而新课标也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方面进行了“量”的规定,这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是,“量”的积累肯定不能决定“质”的高低,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的今天,单纯地追求“量”的积累是弊大于利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策略上帮助学生不仅“习”还要“得”,从“量”上有所积累,从“质”上有所突破。

让孩子诗意地栖居在阅读世界里,是阅读最本真、最天然的原点。然而,理念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受到了更多学校及老师的重视。“你读、我读、大家读”的口号铺天盖地,摘录本、手抄报、读后感、阅读竞赛等阅读呈献精彩纷呈,而诗意的阅读之旅却渐渐成了雾中花、水中月。于是,我们迫切需要智慧的双眼和冷静的头脑,能透过繁华的表象去发现、追寻阅读的本真。

案例描述

1忙完手头的工作,才发觉时针已指向夜晚十点。明亮的台灯下,手捧书本的女儿一脸愁容。“怎么还没睡?”“妈妈,老师让我们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我已经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还是找不到,真烦!”女儿略带委屈的话音显得格外无助。在我的帮助下,女儿终于完成了这份令她头疼的作业。看着她长舒一口气,疲惫地睡下,我的心却无法轻松起来,不知道这一夜会有多少孩子会像我女儿一样因为阅读而平添这么大的烦恼。

案例描述2

学完课文《海伦·凯勒》,按照惯例,我要给孩子们布置一项长线作业:“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心品味她的文字„„”话音还未落,角落里就传来一声“唉——”的叹气声。寻声望去,我分明看到那几个孩子的脸上写满了不悦。难道这样课内外结合的大阅读不好吗?我不由一愣。课后,在我的追问下,一个孩子道出了实情:“读、读、读,老师就知道布置让我们回去读,也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读。学了《三顾茅庐》,就要读《三国演义》;学了《生命的壮歌》,就要读《西顿野生动物集》„„每每预习新课,不是要我们读这个资料就是看那个资料,就连主题活动、综合活动也要我们去阅读,这么多的阅读,我们读得完吗?我们还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吗?”孩子轻轻的话语像沉沉的巨石,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轻松地呼吸。

案例描述

3一次和同事在校园里散步,迎面走来一个高年级男孩子,腋下夹着一本厚厚的书。呵,还挺爱看书的嘛,我笑着从孩子臂下抽出书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讲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故事书。“好看吗?”“好看得很!”孩子拉长了声音边答边蹦跳着跑远了。“唉,这孩子,书倒看了不少,就是看不到心里去,都六年级了,写起作文来还是干巴巴的。”望着孩子的背影,同事恨铁不成钢地感慨着。边上的我,笑容一下子僵在了脸上。

上述案例中,课外阅读的诗情都已不同程度地游离。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诗情游离?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让诗情黯然离去。课外阅读的本义在于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潜移默化、愉悦心灵。正如尼采所说,读书,是在别人的知识与心灵中散步。然而,有几个孩子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散步?又有几个孩子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诗意的享受呢?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或家长在让孩子们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时候,总是附带着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要求,以为这样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殊不知有些时候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案例1中,教师让学生做摘录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古往今来,名人读书坚持做笔记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是摘录仅仅是动笔墨的一种方法而已,不能替代其他各种如画线、圈点、批注等“动笔”方法。同时,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因书而异,中低年

级的孩子对于好词好句的赏析能力尚未形成,倘若让他们过多关注琐碎的细节,只会让阅读变成漫长而迷茫的苦旅。

一厢情愿的安排让诗意背道而驰。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扩展与延伸,但又不能仅仅只简单停留在这一层面。因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心灵成长史。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教师个人的意愿和喜好将灵动自由的课外阅读以程式化的任务要求于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负担与痛苦。上述案例2其实并不只是个案,长期以来,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是教师津津乐道的“法宝”,特别是那些从名著中节选而来或由名著改编成的文章,教师讲课时往往都会针对原著内容给学生做一些简要介绍,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进而使学生配合课堂教学读完这些书。可是,孩子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去读吗?纵观目前小学生的课程,要学的课程越来越多,还有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社团活动,而每一项活动的开展可能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不同要求的阅读,再加上作业的负担以及应试的影响,有多少孩子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呢!特别是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可能最终对课外阅读倒了胃口。

“有为而读”的追求让诗情渐行渐远。阅读的本质是读文本,与“文”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于读中获取信息,丰富智慧,充盈情怀,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从阅读中抽取知识、内容和表达技巧。然而,在现实中,课外阅读如果不戴上“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光环,就很难冠冕堂皇地被家长和教师接受。即使有些老师大力提倡课外阅读,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案例3中教师的感慨道出了很多家长及教师对于孩子课外阅读价值的殷殷期盼。但问题是,以这样功利的目的引领课外阅读,又怎能真正适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诗情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那么,诗意的课外阅读路径在哪儿?

诗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有过大量阅读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人,只有在较为闲适的情境里,才能潇洒自在地走进书的世界,才能饶有兴味地与文字交好结缘,也才会与故事情节一起沉浮,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所

以在学生还没有阅读的兴趣、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教师不应提出过多的要求,或者干脆不作要求。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启动思维,激发情感,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逐渐提高,有了较为丰富的积淀、深厚的底蕴,我们的教学目标便自然完成了。当然,在这里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如果孩子愿意,有这样的冲动或兴趣,让孩子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或者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都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诗意是“万紫千红都是舂”的自由。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就成年人而言,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骁勇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怪诞奇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唯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人身心;唯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才可以获得诗意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很多时候,男同学愿读的,女同学未必愿读;性格外向的同学愿读的,性格内向的同学未必愿读。作为老师和家长,没有必要强制性地规定读什么、读多少,应该真正把读书的行为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

诗意是“何需彩凤双飞翼”的单纯。儿童阅读新观念所提倡的阅读引导方法,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为什么要把阅读弄得那么功利,那么严肃呢?把孩子引进阅读之门,让其“好之”,再让其“乐之”,以至“知之”,不是很好吗?不必每次阅读都要有阅读任务,都要进行所谓的指导,都要立竿见影,都要读出成人所谓的意义来。掀开一些名人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阅读,吸引他们的,是阅读本身,是心灵的需要。这种需要固然也包含着求知的欲望,但即使这种求知欲望本身,多半也与成绩、就业、前途无关。正如著名学者、作家张中行先生在介绍他的阅读习惯时所说:我看任何书都不是正襟危坐,企图有所发现,而全都是躺在床上翻阅,无论是消遣娱乐的杂志,还是专业的论文著作。有了身心的彻底放松,无拘无束,对所读之物也就可以取舍有度,细加品味,反复咀嚼了。所以,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与其总是对学生大谈阅读的好处,还不如给他们一本好书,让他们自己去领略阅读的乐趣,让书籍带领他们走进知识的天地,进而在阅读中产生阅读兴趣。

写到这儿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在云彩之上,我们不是天使,

但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的确,课外阅读最质朴、最本真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相信只要固守课外阅读的本质,那么让诗意回归,就不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

回归原点

回归原点

正本清源,回归原点

回归生命的原点

追寻诗意的语文

回归教育原点的思考

德育工作述职:回归原点 展望未来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诗意的追寻优美散文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回归诗意:课外阅读的原点追寻.doc》
回归诗意:课外阅读的原点追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