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卿教授(修订版)

2020-03-01 19:07: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访厦大“美丽妈妈”林宝卿教授

【人物名片】林宝卿,1939年6月出生,福建厦门人,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教授于1975年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闽南语研究,主要著作有《闽南话教程》、《闽南方言教程》、《魅力闽南话》、《闽南方言与古汉同源词典》等。1984至1996年间,先后荣获“厦门市合格家长”、“厦大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厦大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厦门市提名为“全球通2005年感动厦门年度人物”评选的候选人之一。虽已于1999年退休,目前林教授仍然在坚持讲授闽南话入门课程。

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十几岁的林宝卿开始参加福建方言的调查工作,时光荏苒,如今七十七岁的她依然站在厦大讲台上从事闽南话教学,依然在笔耕不辍地订正方言词典字书,依然坚持在各大学术杂志上每年发表两三篇论文。她说:“这就是我的生活,很平淡,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鹤发银丝映日月,热血不息育新材

一走进林老师的家里,我们就被客厅的大书橱吸引住了,那里面的书有历史悠久的古籍,也有林老师自己的著作。我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那么热爱方言,几乎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方言研究上,尤其是闽南话的研究工作。她笑了,笑得很开心很幸福。她说我热爱闽南话,是因为我是厦门人,所谓乡音乡情,这是人之常情。当然,除了闽南话以外,我还调查研究了福建其他地区的许多方言,比如永安方言,客家方言等,我虽然不是硕导博导,但有时还会带一些博士生一起出去调查方言。我在音韵,方言和文化上出了一些成果,无非是我比较勤奋,肯下功夫,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林老师一边说一边转身从书橱里拿出来好几本自己的著作,有《闽南话教程》、《魅力闽南话》、《汉语和中国文化》、《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普通话闽南方言常用词典》等。她一一给我们做了介绍,比如《闽南话教程》这本书,1987年海峡两岸的大门打开,彼此的交流增加,而且“学好闽南话,通行闽台东南亚”,当时为了满足大家学习闽南话的需要,我们学校就增设了闽南话这门课程,1989年我很乐意地担任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无论对教学还是学习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就根据上课时的讲义,精心编写了这本教材,这是大陆的第一本闽南话教材,没想到一直到今天连续再版了二十四年。前两年北大出版社找到我,我又编写了一本提高版教材,就是这本《闽南话方言教程》,而这两本闽南话词典则是学习和研究闽南话的工具书。

要知道,编写一本教程绝非轻易而举之事,编写一本词典花费的时间则更长。比如那两本词典,一本就要五六年的时间。因为考证一个方言本字不仅需要方言、音韵、训诂、文字等知识,还要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找到例证。她带领我们参观了她的书房,只见床上桌子上都摆满了书,书上还放着几只笔和一个很大的放大镜。这是她正在做《渡江书十五音》和《增注雅俗书十五音》的校勘工作。我们内心不由深深地敬佩林老师的治学精神,那是专注,是热爱,更是奉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林老师的一生除了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也非常热心帮助学术界的晚辈。刘子立老师是2011年毕业于北师大的博士,厦门人,厦大中文系李晓红副院长从传承闽南方言和文化出发,叫他跟林老师学习。为了帮助刘子立老师教闽南话这门课,林老师每次都让他到家里来上课,从音韵、方言、文化一门一门地教。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虽然退休了,也不是博导,但是我仍然很乐意地帮助他。因为我年轻的时候,黄典诚博导和其他老师对我很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觉得我也很有必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前辈教会我的知识传下去。作为一名已经退休多年的厦大老教授,身兼数职,比如厦大闽南语学会顾问,闽南师大闽台文化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鹭江讲坛》报告人,思明区中小学德育宣讲员。在各种职位名誉光环下,她认为自己最重要、最根本、最热爱的职业就是教师,并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坚守着这一平凡而伟大的岗位。

“教师”这一职业,神圣而悲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凡步入教师行业,就意味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带领一代又一代人矢志求索,不断开辟新的求真之路。悠悠历史,灿灿星河,凡出类拔萃、功勋卓著者都有良师引导,而其老师,或许为此无怨无悔付出毕生之心血。林宝卿教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教师”的真正内涵。

在校期间,林宝卿教授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时局变化,始终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她登上三尺讲坛,激扬文字,让智慧洒满希望田野,让更多人领略闽南方言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闽南方言的知识,更加透彻地了解闽南文化,林宝卿教授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她编著的关于闽南方言文化方面的书《闽南话教程》、《闽南话口语》、《魅力闽南话》、《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等受到相关学者的大力认可,也成为很多高校相关专业的必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学习闽南方言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林宝卿教授在课堂上不仅仅重视自己的“输出”,更加注重学生的“输入”。老师把知识讲出来,只是做到了教学的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把老师的所讲最大程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几乎是所有老师历来的教学难点。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个难题呢?林宝卿教授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演讲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课技巧。在与林宝卿教授短暂的交谈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老师讲话的魅力。林教授首先就是寓教于乐,她把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对自己乡音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充分表达出来,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火热的激情感染学生;其次就是讲课声音抑扬顿挫,清晰响亮,即使现在已经快到八十高龄,林教授的声音还是那么富有活力,还是和从前一样铿锵有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普通话还是方言,她都力求标准。林教授能把枯燥的闽南方言知识讲解得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她常常旁征博引,穿插讲解许多有趣的闽南习俗,有时候她还用闽南话给学生朗诵诗歌、唱当地民歌。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林宝卿教授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退休以后,林宝卿教授仍然不忘自己的教师使命,继续走着自己的教学之路,不过教学地点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主要是在学校课堂,现在还要到社会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闽南方言和文化的传承工作。不少年轻学者对闽南方言文化非常感兴趣,常常去林教授家里拜访。只要想学,林教授就教;只要来问,林教授就答不求功名利禄,不怕麻烦琐碎,只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后辈。虽然这些求知者不是林老师那么“正规”的学生,但是她仍然像以前在校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尽心尽力。方言研究不仅靠理论知识,还要有田野调查。在一次田野调查中,由于年岁已高、长期的奔波,再加上调查工作的辛苦,林教授病倒了,最可怕的是突然失声了。当时林老师很害怕,担忧自己的教学就要因此而止步,不过最后经过诊断治疗,她恢复了健康。学生们常常开玩笑说,这是因为老天爷想暂时借一下林老师嗓子给他讲一下闽南语呢。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林老师做闽南语研究工作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在生活中的林老师又是怎么样呢。 初到老师家中,展现在眼前的是家中简单,舒适,温馨的布置,靠窗的小桌大约是老师时常思考眺望的地方吧。书柜里陈列着老师这么多年的成果,这或许是对一个学者最好的慰藉了。老师,或者我们可以用闽南话称呼老师为“先生”,仔细的向我们介绍着她的书籍以及当时出版的背景,我们感受的是老师对学术深深的热爱,对闽南话的热爱,对闽南文化的热爱。

问及老师的求学经历,老师说父亲早逝,母亲艰难地支撑整个家庭,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唯有好好珍惜。我一直在想,用心钻研学术,会不会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呢。老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两儿一女,大儿子郑海涛曾经是黄本立老师的博士生,也是厦大的运动之星,与我们的朱崇实校长和前任朱之文书记是要好的学兄。二儿子是西门子的首席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才子,1989年2月江泽民书记来厦视察时,受过江泽民主席的接见,与江书记合影的照片上充满着“两代校友喜相逢”的情景。在教授和母亲的角色之间自由的切换,她是称职的母亲,又是令人敬佩的学者。

在让老师分享自己难过的经历的时候,老师开心的笑了,她告诉我们不要不开心,难过的事情挺多的啊,但是呢我觉得人一定要乐观,心胸一定要宽广,对待事情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追求自己喜欢的就好。从老师朴实的言语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大家的修养,所谓的心如止水,是需要怎么样的内心磨砺才能修炼到这样的高度。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一切都遵从自己的本心,一心向学术,为子女,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从不曾忘了自己出发的理由。

一生忙碌却获得了别样的辉煌,从到三尺讲台,再回到了三尺讲台,林老师向我们诠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

李宝林

《宝芝林》药店版操作手册(推荐)

傅庆林教授

林庆宝自荐信

宝林博物馆管理制度

宝林镇运动会解说词

陈宝林同志先进事迹

宝林中学请假制度

金博宝芝林医疗器械版培训教程

听林闯教授讲座有感

《林宝卿教授(修订版).doc》
林宝卿教授(修订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