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2020-03-02 16:51: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南美白对虾附肢的分离与结构研究

南美白对虾( Penaeus vannamei),学名凡纳滨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 Decapoda)、游泳亚目( Natantia)、对虾科( 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由于其生长快,抗病能力强,属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南美白对虾已成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虾种。

对虾的附肢共19 对,各部的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基本上为双肢型。了解对虾附肢的结构分化、机能分工与水生生活的适应性是甲壳动物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于市场选取个体较大、附肢完整的南美白对虾2只,使用手术剪及镊子对附肢进行分离,用相机拍摄完整分离的附肢,并使用软件处理拍摄的附肢图片。

2 结果与分析

2. 1 对虾附肢的分离。对虾的附肢较多,且壳薄。部分附肢如: 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相隔较近,又较为透明,难以发现并分离。在分离附肢时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在分离附肢时需要用眼科剪和镊子结合分离。如遇到较坚硬的附肢或附肢的鳃着生在体壁上时,可用眼科剪沿附肢基部边缘把附肢和身体分开,这样能保证附肢及鳃的完整性; 用镊子拔附肢时也需注意从附肢的基部拔,并视附肢具体情况选用粗头或尖头镊。在附肢分离的顺序上应由后向前,即从尾部的尾肢开始,逐一向腹部、胸部、头部分离。尾肢和腹部附肢相距较远,且附肢较大,易于分离。胸部附肢中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紧贴在一起,附肢中的一部分被包被在鳃盖中,所以把头部的游离鳃盖用眼科剪剪掉,这样能更容易观察到附肢,分离时需要先仔细辨别哪些结构是属于哪个附肢的,特别是附肢上的鳃。

2. 2 对虾附肢结构的分化

2. 2. 1 头部附肢。头部附肢包括小触角、大触角、大颚及2对小颚。小触角顶端有2 条触鞭。触角基部生出1 个片叶状的内侧附肢( 图1) 。大触角端部由较坚硬的叶片状外肢( 又称鳞片) 和1 条细长的内肢( 又称触鞭) 组成,基 1 部有原肢2 节。

大颚透明较薄,叶片状分2 节,特化为臼齿突,参与形成咀嚼器,具有磨碎食物作用( 图2) 。第一小颚较薄小、透明,形似“山”字,端部齿状。第二小颚,透明且薄,外肢宽大叶片状,内肢较小,端部齿状( 图3) 。

2. 2. 2 胸部附肢。胸部附肢包括3 对颚足和5 对步足。第一颚足较薄而透明,外肢较大片状,内肢细长,分5 节,端部齿状( 图4) 。第二颚足外肢羽毛状,内缘有毛; 内肢分5节,末端齿状,附肢着生有关节鳃和肢鳃( 图5) 。第三颚足外肢羽毛状,较内肢短,内肢细长分5 节( 图6) 。5 对步足结构相似,外肢退化消失,内肢分5 节,由端部到基部分别为指节、掌节、腕节、长节、坐座节,原肢两节。前3 对步足末端钳状,后2 对步足末端爪状( 图7) 。

2. 2. 3 腹部附肢。腹部附肢共5 对,又称为游泳足,形态基本相似。内外肢为较薄的浆状,适于游泳,外肢大于内肢,原肢较薄,内含大量肌肉以执行运动功能。其中,雌虾第一腹肢内肢退化细小,雄虾第一腹肢内肢特化为交接器( 图8) 。

2. 2. 4 尾肢。尾肢较坚硬,内外肢皆片状,外肢较内肢稍大( 图9) 。

3 讨论

对虾的附肢共19 对,各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基本上为双肢型。由于各对附肢在功能上的不同,其形状与构造也各不相同。如口器附肢包括大颚、小颚、第一颚足,主要在于抱持和咀嚼食物,其基肢发达; 胸部附肢为捕食及爬行器官,内肢发达; 腹部附肢功能在于游泳,其内、外肢均发达。

南美白对虾计划书

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生物学特性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资深技术员考核

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技术

南美白对虾 1000亩 养殖场 可行性报告

工厂化反季节养殖南美白对虾项目研究报告

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南美白对虾.doc》
南美白对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