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2020-03-03 01:35: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论语》所感

二溪小学 何荣

自学习国学经典以来,我有了许多收获。正所谓“读书可以怡情”,作为一名教师,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但是闲暇之余捧着这些令人耐人寻味的文字,总是感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对《论语》体会较深,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立志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回想自己从教九年的经历,我也曾经浮躁过,看着和我一样的同龄人他们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而我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心理难免不平衡。但是想着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有时候觉得这种牺牲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且是最大的幸福,我便心潮澎湃。作为教师,我们的第一志向便是教书育人,我们得把自己的有限的时间安排好,多学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九年来,我通过自考让自己完成了由中师生向本科生的蜕变。自考是自己考自己。我的语言匮乏,这让我下定决心学习好语言。我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外国文学尤其喜欢。虽然有了决心和兴趣,但是自考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时常感到学习的孤独,每次学习时我觉得自己如同一位盲人在黑暗中穿梭。然而,我始终没有放弃,自考逐渐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年的4月、10月我会很自然的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考试已经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我体会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仅是我获得文凭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参加这样的考试,从而培养我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

以及让我实实在在做事、做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自学考试的文凭不应该是我追求的终点,而是我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新的起点.

2.自省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督的作用。他的学生曾参从老师的教育中悟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生活中,我们每天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与同事团结协作,是否热爱学生,是否平心静气地去工作,是否和颜悦色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从教到现在,我坚持写日记,记录下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那些美好的青春。做教师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我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遇到了一个糟糕的班级。学生普遍对课堂感到索然无趣,当你一再暗示他们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他们却一再开小差,还洋洋得意。外表沉静的我常常会像一头猛狮一样疯狂,我的暴躁的情绪像一场场瘟疫一样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我以为用我的真诚地付出就能让他们回心转意,然而当学生的厌恶已经成为某种习惯,教师再多的努力也只是枉然。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已经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没有放弃,我深深地知道,越是难教的班级对我来说就越是很好的锻炼。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大搞 “地震”,我大声批评他之后,他竟然又“海啸”起来,那一刻我甚至想到了体罚。虽然我最终没有下手,但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结果适得其反。他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他不喜欢上语文课”。我一开始很生气,后来镇定下来问他为什么,才知道他觉得我太啰嗦,他觉得一篇文章没有必要解剖得那样细致。后来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吃透教材,精讲多练。渐渐地那个连及格都困难的孩子竟然考了八十几分,那个班的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反省的力量。

3.博爱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

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不溺爱、不袒护,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否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意思是: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我们常常说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比起孔子我当然自愧不如,但是我总是尽量去爱每一个学生。这学期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虽然爱捣蛋,但是他声音洪亮,爱接嘴。我经常找他谈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他其实特别孤独,特别需要爱。一次,我封了他一个“超级男声”的称号。以后我常常抽他朗读课文,并适时适度表扬他,一次又一次地锻炼让他比原来读得连贯了许多。后来,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然能答对90%。通过这件事情我有了两点收获:一是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就能“重心做人”;二是教师一定要多一点耐心,才能够让顽石点头。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也就是不管美与丑,不管贫与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不管对于哪一个学生都要把他们当做我们自己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弟弟妹妹,教师只有具有这种真诚,才能换取学生的真诚,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搭建师生沟通的

桥梁。

4.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等待,不能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立即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大脑皮层还没有处于兴奋状态。如果超之过急,学生必然会哑火,教师如果抽另外的学生回答或是自己回答,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穿针引线,就像打篮球一样,不能只是教师单干,要尽可能地“助攻”学生。

《论语》教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对我的教育教学也有巨大帮助,它和其他国学经典一样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我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国学试题二

小学国学心得体会

易溪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方案

二溪小学拥军活动实施方案

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心得体会

二小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doc》
二溪小学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