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

2020-03-01 19:41: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近代史前期 第一阶段(1840-1894甲午战争前)

一、线索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鸦片贸易

① 原因:英国扭转贸易逆差。

② 危害: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人民身体健康,激化阶级矛盾 ③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 ⑵ 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 根本原因:英国需要市场原料 ②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⑶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

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建立租界, ⑷危害: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两半社会开始形成。 ㈡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时间:1856-1860 ⑵经过:北京被英法联军占领,火烧圆明园 ⑶目的:继续扩大侵略权利。 ⑷结果 《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

① 内容:十一口通商,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往来,外国

公使进北京

② 危害:两半社会程度加深。

二、线索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㈠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㈡经济结构的变化:

⑴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织与耕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加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3)列强利用低关税,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鸦片,掠夺原料,早期资本输出。

⑵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原因ⅰ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为民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劳动力。

ⅱ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和洋务企业技术的诱导。 ②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③地位:夹缝中生存,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始终不是主导地位。

④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没有资金,技术,设备简陋,分布不平衡,不得不依靠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但又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妥协性。

⑤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⑶社会结构的变化: ①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 产生于外国在中国开设的企业,19世纪的40、50年代。

③ 线索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 ㈠农民阶级的探索:

⑴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天灾人祸.②经过:ⅰ: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运动开始。

ⅱ:1853年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与清廷对峙

ⅲ: 1856年,太平军军事进入全盛时期。

ⅳ:1856年,天京变乱,天平天国由胜转衰

ⅴ:1864年,天京陷落,天平天国失败。 ③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ⅰ:原则;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ⅱ 目标: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暖的理想社会。 ⅲ: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反映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ⅳ:由于没有经济基础,所以不能实现。 ④ 资政新篇。洪仁轩

ⅰ中国人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ⅱ由于没有阶级基础,所以不能实行。

⑤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破坏了江南经济。 ⑥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㈡地主阶级的探索 ,

⑴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① 背景:1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 2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在严峻的社会面前,开始怀疑“尽善尽美的天朝上国思想”,思考怎样维护国家的独立。

ⅰ代表人物:⒈林则徐主要活动: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出版了《四洲志》

⒉魏源主要活动:在《四洲志》基础上。写出了,《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ⅲ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ⅳ影响及局限性:开启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没有付诸实践。 ⑵洋务运动:1861, ①背景;内忧外患 ②目的:维护统治

③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ⅳ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④代表人物:曾 李 张之洞 左宗堂

⑤前期:口号:自强,兴办军事工业,代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湖北枪炮厂,安庆内军械所

⑥后期:口号:求富。兴办民用工业,代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⑦其他内容:兴办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幼童留学。 ⑧评价:ⅰ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ⅱ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

ⅲ一定程度上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

ⅳ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ⅴ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ⅵ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分散,只在东南沿海

⑨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二阶段(1894-1900)

一 线索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㈠甲午中日战争 ⑴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提出了瓜分世界的要求。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定位侵略的主要目标

⑵经过:①陆战(平壤,辽东)

海战(丰岛,黄海,威海卫)

②第一阶段:ⅰ丰岛海战

ⅱ平壤战役:

③第二阶段 ⅰ黄海海战

ⅱ辽东战役; ⅲ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

①时间:1895年。

②内容:ⅰ割三岛(辽东,台湾,澎湖列)

ⅱ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ⅲ开放重庆和沙市为通商口岸。

ⅳ同意日本人到中国内地开工厂,免收内地税 ⑷危害:① 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掀起瓜分狂潮

③ 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张謇

④重庆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⑤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线索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为民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劳动力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民间掀起办厂的高潮。

③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 线索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

㈠维新变法运动: ⑴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①早期维新思想

ⅰ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ⅱ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ⅲ主张:

1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2文化方面,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3政治方面,主张君主立宪,批判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皮毛之举。遗其体,求其用

评价: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反应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就事论事,没有付诸实践,不敢与清政府直接交锋,

②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ⅰ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ⅱ代表作:《新学伪经考》(1891)、孔子改制考》(1892)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ⅰ代表作:《变法通议》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变法是“天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道理。

ⅱ主张:“伸民权”、“ 建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ⅲ提出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

④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ⅰ代表作:《仁学》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ⅰ代表作:《天演论》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自己的维新变法思想 ⑶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①“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保种,保国,保教(1895年4月)

ⅰ创办报刊、学堂、组织学会:北京《中外纪闻》、强学会,《强学报》、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

ⅱ《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变法运动的施政纲领。 ②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ⅰ 时间和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ⅱ 变法内容:

(1) 政治上:裁汰冗员,撤销闲散机构,允许旗人自谋生路,允许官

民上书言事,

(2) 经济上:编制预算,设立农工商总局,修筑铁路,鼓励兴办实业,

奖励发明

(3) 军事上:精炼陆军,改练洋操,使用洋枪。裁减绿营,节省军饷

等,

(4) 教育上: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考试,设立京师大学堂。

评价:⒈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等君主立宪的内容 ⒉ 变法内容操之过急,

⒊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失败

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中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ⅱ 失败的原因:

ⅲ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资发展不充分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ⅳ其他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势力的利益,操之过急。

④评价

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ⅱ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ⅲ 戊戌变法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ⅳ 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阶段(1900-1912)

一线索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⑴八国联军侵华: ①时间1900年

②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结果:

ⅰ1901年北京陷落, ⅱ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9.8亿两白银 2将东交民巷设为“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 3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事宜。

影响:◆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彻底沦为两半社会。

二、线索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 ⑴义和团运动

①原因:民族矛盾和的激化

②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口号:扶清灭洋

④结果: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是直接招来了帝国主义的报复,八国联军侵华。 ⑵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⑵清末新政:

①背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被迫改革。

②时间:1901年。

③内容:ⅰ设立商部,鼓励发展工商业。

ⅱ废除科举制。

④结果: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⑶预备立宪。

① 背景:

ⅰ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

ⅱ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人的胜利,认识到了立宪一定能战胜专制。

ⅲ五大臣出国考察:

⒈时间1905年,

⒉目的:考察欧美的政治制度。

ⅳ《钦定宪法大纲》

⒈ 时间:1908年

⒉依据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删除了其中有关限制君权的内容。 ⒊本质:以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心。 ⒋进步意义:中国第一部宪法。

⒌结果;使立宪派和清政府离心离德,加速了灭亡。

⑷皇族内阁:

①时间:1911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实行责任内阁。

②实质:内阁十三名成员中,皇族占了九人,汉人只占四人,

③结果:使满汉官员离心离德,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⑸辛亥革命:

①背景:ⅰ庚子之变后,特别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专制的阻碍。

ⅲ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②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② ⅰ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ⅱ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ⅲ机关刊物:《民报》

④三民主义:

ⅰ时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

ⅱ来源: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 ⅲ

1民族主义的含义: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要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国家

2民权主义的含义: 内容为“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绝不能让帝制复辟,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的含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1)产生的原因: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弊端,所以要让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起进行。 (2) 不现实性: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⒈ 评价:

△进步性:

●明确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局限性:

●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 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⑤同盟会的武装起义

ⅰ广州黄花岗起义, ⒈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 ⒉结果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ⅱ武昌起义:

⒈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⒉主力:湖北新军 ⒊在武昌爆发的原因:

(1) 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民资发展迅速,民资政治力量发展迅速,

(2) 清末新政后,该地区设立了新式学堂,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形成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团体。

(3) 武汉地区,革命力量迅速发展,湖北革命党人组织了大量革命团体,把湖北新军作为争取的对象,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 位于长江中游,水路交通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⒋结果:取得了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ⅰ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ⅱ地点:首都南京 ⅲ性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ⅳ国旗:五色旗 (满汉藏回蒙) ⑦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ⅰ时间: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ⅱ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继任。

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ⅰ颁布时间:1912年3月

ⅱ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 ⅲ内容:⒈主权在民

2.三权分立(司法,立法,行政) 3.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

4评价:●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实施中没有达到限制袁世凯的目的。

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ⅱ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ⅲ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ⅳ革除了旧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 ⅴ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制造了条件

第四阶段(1912-1919)

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1913年二次革命

②1915年护国运动

③1917年护法运动

⑵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春天)

①时间

ⅰ1912 -——1919 ②原因

ⅰ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ⅱ一战期间欧洲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ⅲ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抵制洋货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

ⅳ实业救国思想推动。

③概况

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④ 暂原因

ⅰ 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ⅱ一战过后列强卷土重来(帝国主义的侵略)

ⅲ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ⅳ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投资近代工业同时,仍然不放弃土地剥削。

⑵ 新文化运动

①时间 1915年

②背景

ⅰ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ⅲ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ⅳ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兴起与标志

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ⅱ1917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ⅲ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④内容

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民主与科学;口号——打倒孔家店 ⅱ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ⅲ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

⑥评价

ⅰ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纯粹的思想解放运动。 ⅱ主张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ⅳ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事件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近代史论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近代史论文——试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doc》
旧民主主义革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