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在中国

2020-03-02 14:07: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感恩在中国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中最光辉、最善良的一面。感恩文化在中国,不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强劲的力量源泉。我们今天倡导和推崇感恩文化,就是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延续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行动。

古有二十四孝,为报父母恩。“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弃官寻母”,这都是对父母的感恩。百善孝为先,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你洗脸、教你做人的道理……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蒙学初开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时刻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那样:社会的发展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教师的默默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对于老师我们需要感恩。

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会和我一起渡过难关;在我伤心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在我身边逗我开心;在我沮丧的时候,他安慰我,让我重拾信心;在我快要哭的时候,他总是帮我接住眼泪,还安慰我;在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他会给我像父母亲一样关心我;我考试的成绩好,他会为我喝彩;我考试成绩差,他会说些鼓励我话……这就是朋友,我们要感谢朋友,感谢在我们生命中同步的关怀。对于朋友,我们需要满怀感恩之心。

感恩社会,社会是大家庭,汶川地震,是中国13亿共同用双手托起了汶川人民依旧晃动的心;2008年中国南方发生大雪灾,是中国13亿人民用心去温暖了每一个受灾的人;2008年6月,广西遭遇强降雨,920万人受灾,又是全国人民共同抵御灾难。国家是大家,群众是小家,当小家受到伤害的时候,是国家是社会给予了最及时的援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我们要感恩社会,感恩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社会,我们需要感恩。

是的,中国的人的骨子里就种着感恩的种子。从古到今,逐渐的成长,从未枯萎。古有《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说。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的连接不过就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于她而言已经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也许就是一句由衷“谢谢”。现有雷锋精神世代传,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感恩文化是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在我国古代,感恩文化主要包括忠、孝、节、义等内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祭祀,而祭祀的心理动力不外乎感恩。在今天,感恩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是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对社会和人民的包容与奉献;是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和尽责;是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和眷念;是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和呵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体系。而感恩文化,既可以消弭隔阂、催生诚信、增进共识,又可以激发潜能、营造和谐、维护稳定。因此,感恩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倡导和推崇感恩文化,搭建社会管理的平台,疏导沟通理解的渠道,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于国家,感恩文化可以全面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良好形象,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了解中国、关心中国、关注中国,也能使全体人民更加热爱祖国;对于社会,感恩文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让躁动盲目、不切实际的心态得到理性的回归;对于家庭,感恩文化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维系的纽带,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和睦;对于个人,感恩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人生品味、增强自身价值。

感恩是精神高尚的标志。应该把感恩文化根植于心、形成于思、见诸于行、收获于果。感恩文化、感恩之心,是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和情感反应,它既无国籍国界、宗教信仰之分,又无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别,更无年龄性别、城乡阶层之异。对于今日之中国、对于社会之和谐,感恩文化,大有可为。

倡导和推崇感恩文化,必须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怀有感谢和敬意,这是发自内心的纯真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宗教伦理的价值核心。随着时代的变迁,感恩文化的内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新的思想正在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文化体系。和谐社会的实质就是要构建现代中华文明体系,这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还要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优化融合”,从而保证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传承和持续更新。

在中国,每一代的感恩教育都从小学开始做起,我们要教育下一代学会感恩,这也是感恩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

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中华民族更具有传统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胸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掘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他人关心和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感恩在中国,我们要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感恩中国

励志中国梦,感恩在我心

感恩中国人才库

幸福中国 感恩中国

感恩中国演讲稿

励志中国梦,感恩在行动演讲活动

感恩在冬季

感恩在行动

感恩在行动

感恩在延安

《感恩在中国.doc》
感恩在中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