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0-03-02 15:12: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进行朗读训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了解杜诗基本风格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3、深刻理解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杜甫的志气、情怀及其精神境界。

教学拓展:

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了解杜甫及其他诗人的关于忧国忧民思想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拿风来说,一般都认为:春天的风是和煦的、温暖的,夏天的风是轻柔的,时而凉爽,时而却温热;秋天的风是清冽的、带着些许凉意;冬天的风则是冷酷、无情的。那你们各自对四季的风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要知道唐代的诗人杜甫可是对秋风颇有微词呢,这是为什么呢?经历了夏的炎热,凉爽的秋风往往是可以勾起人的好感的,但是杜甫却对此事深恶痛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他产生了这样强烈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因,进入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介绍:

虽然知道大家之前学过杜甫的诗,也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诗圣”他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诗人,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对他的基本情况再次做以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至今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而他的爱国精神更是为后人所称道。后世诗人阵志岁还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公元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更是被称为“诗史”。他与“诗仙”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区别开来,他们被尊称为“大李杜”。

三、作品创作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全民族大灾难。杜甫和民众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也因此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人们称之为 “诗史”——即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至此总算是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他屋顶上的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篇目,接下来我们开始正式的进入本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课文解读: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 为 秋风 所破 歌

杜甫草堂(家) 为„所„:被„„(表被动) 古诗体裁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指他的家被秋风破坏了

PS: “歌”,即是歌行体,它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七言体为主。“歌”的特点: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就是说要尽情地抒发感情,篇幅很长,不太受格律诗的约束,是自由活泼的。歌行名篇:《燕歌行》《琵琶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恨歌》。 接下来老师把文章通读一遍,大家注意听节奏,以及陌生词的字音,并把它们标注在课本上。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依次看到文中出现的用词: 第一节:

三重茅:几层茅。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 长:高高的。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我们读到这里,就基本能了解杜甫为什么会这么厌恶秋风呢?对了,因为怒号的秋风破坏了他的房子。大家觉得这样的秋风应该怎么形容呢?它是猛烈的,无情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纵观这所有的词,恰恰只有杜甫本人所说的“怒号”最能够传情达意,这就告诉我们了,诗中的用词一般来说都是经过了作者的详细推敲的,及“炼字”。同样的,第二句中的“卷”,也是相当的有含义,它比“吹”,“刮” 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与后面出现的一系列动词:“飞”、“渡”“洒”、“挂罥”、“飘转”相呼应,一同风渲染了风的威力。而这节主要表达的是是诗人的什么情感呢?对了,是“痛惜”! 第二节: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 竹: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设计问题:

①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愤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他的心情变化是:愤怒——无奈 第三节: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垂下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此处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第四节:

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设计问题转入第四段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诗歌中最后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高尚品质。他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那我们这首诗每一节的内容是什么?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了解完全文,我们能知道全诗可以做此分析: 第一节(至沉塘坳):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第二节(南村至叹息):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第三节(俄顷至由彻):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第四节(安得至末尾):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由此可见杜服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

对了,这些呢,都说明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关心民生疾苦、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却希望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当然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首诗上,《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杜甫表现爱国热情的另一力作,其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句子,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揭示了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与本文一样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表现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当然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爱国诗人比比皆是,如屈原,他写在《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都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勇敢的,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而爱国情怀也是我们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而爱国也应是永存于我们的血液之中的。

课后作业:收集整理爱国的名篇佳句,不少于十个篇目,同时写出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不少于二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