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教文言——《秋水》教学设计

2020-03-02 12:42: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电子邮箱地址:xjxpn@yaoo.cn

通讯地址:扬州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淮海路)225002 电话:15195567331

“望、闻、问、切”教文言

——《秋水(节选)》教学设计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徐静 22500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2、学会举一反三,能够在知识迁移、运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节选)》中的体现,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人这样形容:他是个藐视权贵的奇才,淡泊名利的隐士,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采斐然的散文家。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他就是庄子。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节选)》这篇文言文开一扇小小的窗口来试着走近庄子。

二、“望”——合作学习,疏通文言

1、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根据旁批上的18个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课文。 注意:①寻找“文言津梁”,即寻找规律、方法,并归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②疑难问题随时提出,共同讨论解决。

2、交流讨论,排疑解惑。 归类整理提示:

18个旁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A、泾流之大(“泾”通“径”,也有一说认为并非通假字);B、不辩牛马(“辩”通“辨”)。 ②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东面而视);B、形容词作动词(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③特殊句式:A、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B“之”字提宾(我之谓也)(说明:此处可对宾语前置用法稍事总结)

④两个成语:A、贻笑大方B、望洋兴叹 (说明:可以通过造句法让学生体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规律方法点拨:

①形训推断法: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如“洋”,词义为“水大的样子”。 ②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的含义。如“旋其面目”中“旋”为“掉转”的意思。

③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如“秋水时至”中“时”为状语,其词义为“按时”。 ④词性推断法:依据词的位置推知词性和词义,如“少仲居之间”中“少”为动词,从而推知其为“轻视”。

三、“闻”——多层诵读,体察学情

1、意读

①“白文”断句读

1 合上课本,诵读“白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叹曰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原句复位读

将下列语句还原,并说明原因: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情读

分角色读,一人读河伯“欣然自喜”部分,一人读河伯见北海的叙述部分,一人读河伯的话。要求读出感情,读出对文章的理解。

提示:两个“于是焉”的读法:第一个“于是焉”应该读出河伯的骄傲自满、沾沾自喜、飘飘然的心理;第二个“于是焉”应该读出河伯垂头丧气、茫然自省的情态。

四、“问”——引导诱思,探究意蕴

1、文本探究

问题一:河伯缘何喜,又因何叹? 问题二:《秋水(节选)》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一:河伯是因为看到“百川灌河”“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样开阔雄壮的景致后认为天下的美景全 都在自己这里了,正所谓“风景这边独好”,于是洋洋自得,欣然自喜;而当河伯看到大海“不见水端”,风景更加壮阔时,觉得自己先前真是太鄙陋了,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因此“望洋兴叹”。

提示二:本文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仅会决定他对事物的判断,而且能影响他的人生,要打破认识的局限,就必须跳出所处的“井底”;跳出“井底”,才会发现天地的广阔,自己的鄙陋,才会克服因自满自足而产生的错误认识。

2、拓展延伸

联系《秋水》全文,探寻《秋水》深刻意蕴,了解庄子哲学思想。

问题三:下面的文字是紧承《秋水(节选)》部分的,认真阅读后思考:对课文说明的道理有新的理解吗?

北海若曰:‚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译文)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存有自身渺小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 提示:

(1)北海若的话告诉我们:黄河相对于众河流可谓大矣,但相对于北海,它又是渺小的;而北海相对于黄河可谓大矣,但“ 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中原大地可谓大,可是相对于四海就像蚁穴在大泽之中,四海可谓大矣,可是相对于天地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到底什么是最大什么是最小?大小没有绝对界限,都是相对的。这就是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

(2)庄子及其思想简介: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不满于社会,揭露“无耻者富,多言者显”,“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他追求非现实生活,以离奇故事作虚妄说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所以要“绝圣去知”,“等是非”“齐物我”(“相对主义”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上便不必执着,主张“无为而治”,消极出世,逃避矛盾。 (3)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虽然显示出一种生命的荒诞感和虚空感,会使人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淖,但它是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也是有条件的“具体而微”的真理。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哲学思想成就了他伟大的哲思。这样的例子很多,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深感世界的荒诞虚无,但是却说“世界越是荒诞、无意义,就越是值得”;巴尔扎克的拐杖上刻着“我要击碎一切障碍”的文字,而卡夫卡却说“一切障碍击碎了我”,这些各不相同的思想却都成就了这些历史的巨人。我们应当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

2

五、“切”——当堂练习诊断效果 翻译《庄子》寓言一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并结合对庄子的了解谈谈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感悟。

【思路解说】

文言文教学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形容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在教“章句”和教“清议”间游走,存在低效现象:要么是花大力气逐字逐句的“串讲”教学,把文言文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处理;要么架空语言,侈谈文学文化,忽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在《秋水(节选)》教学设计中把中医中“望、闻、问、切”的方法形象地引入文言教学,旨在遵循文言文的学习规律,体现文言文的“文言并重”教学特点,提高文言教学的有效性。

1、“望”,即有目的地观察。一方面,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这就是自主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秋水(节选)》文教学伊始,对于文言词句知识的教习改变了以往文言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选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面对文本,联系旧知,观察积累,悟得有关文言规律性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教习文言,也需要一个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观察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疑难解惑和方法点拨。《秋水(节选)》语言浅近,没有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词语,值得系统归纳的有“两个四”,即四类文言现象和四种词义推断方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闻”,即听音嗅味。教师可以通过“听”诵读,“嗅”出学生对文言断句、文意理解、情感领悟等方面的问题。重视诵读,符合言语习得的规律,学生在诵读中求解、积累、感悟。在反复诵读、含英咀华中,有关掌握古文言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的问题会迎刃而解;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会了然于胸。教师通过“倾听”学生诵读,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音韵、文意和情感的把握程度。因此,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为两种形式的诵读——意读和情读。所谓意读,就是在诵读中推敲文言词汇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含义、剖析文本的结构层次。意读具体设计为“白文”断句读和原句复位读,前者是把文言文本变为“白文”,让学生加标点;后者是将文本中个别文句抽出,让学生还原复位。两种形式的诵读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理清文句间的关系,达到理解文意的效果,并通过诵读来巩固。情读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与作者、与文本、与自己对话,读出文本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愤处还它以悲愤,激昂处还它以激昂”,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问”,即询问。文言文绝非实虚词按照刻板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堆积物”,而是作者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集成者”。文言教学应当“言”“文”并重,应当行走于“文”“言”之中,既要重视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教学,也要重视对文言文所蕴涵文化的阐释理解。《秋水(节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设计思路,在第三个环节中设计了“河伯缘何喜,又因何叹?”“《秋水(节选)》说明了什么道理?”“联系《秋水》全文,对课文说明的道理有何新理解?”三个问题,由紧扣课文的文本探究递进至紧承课本的课外拓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对《秋水(节选)》的寓意、庄子哲学思想及其意义价值的探求思考。以“问”激疑诱思,不但了以促使学生开拓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作品的文化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问”中不断显现智慧的光芒,能培养学生质疑探索发现的思维品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切”,即“触按辨别”以诊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积淀,从而能够触类旁通、

3 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流程的最后设计了课外迁移阅读环节,链接至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庄子》外一则寓言,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理解。在本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诊断,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可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摸准学生学习的“脉搏”,找到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诊疗”;同时,还可以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摸准自己学习的“脉搏”,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材料]

秋水 教学设计 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2

《秋水》教学设计(推荐)

《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望闻问切”教文言——《秋水》教学设计.doc》
“望闻问切”教文言——《秋水》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