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体会

2020-03-03 04:35: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的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1日至13日,我和袁老师有幸到成都参加“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成都之行令人难忘。

此次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由《小学数学教师》副主编陈洪杰为我们进行全程学术主持,还邀请了8位名师为我们展示10节观摩课。应邀主讲者乃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四川等地小学数学8位特级教师、名师,他们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名师对课堂教学的卓越追求。

第一节由成都高新区泡桐树小学的游琼英师执教的《速度 时间与速度》。整堂课40分钟里,老师大胆地将课堂“放”给孩子们,小组讨论用了十几分钟,分享交流用了20多分钟,老师只是在开场时简洁地提出了要求,中间适时有一些追问和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让人惊叹,不仅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表达得头头是道,相互间不仅有表达交流和补充深化,还有质疑和答疑。学生真正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游老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地运用“CEO”模式进行课堂组织教学的“分享式教学模式”。“CEO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人员搭配,每个小组有学习层次不同的4位同学,这一节课,带给听课老师很多的思考和启迪。 我最难忘的是由全国优秀青年名师,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方程》。张齐华老师问学生:知道自己几岁吗?学生回答:知道!张齐华老师说:知道自己年纪不奇怪,知道爸爸几岁吗?学生回答:

36、

38、

35、„„。张齐华老师及时抛出:像这样,知道的数是——“已知数”。张齐华老师又问:你知道爸爸36岁,可知道爸爸存折里有多少钱吗?(学生摇头)。张齐华老师调侃:这个真的要知道!学生开心的笑。这时张齐华老师抛出:像这样,要知道的(却不知道的)数是——“未知数”。张齐华老师适时小结,但凡人类有一个共同点, “未知数”总是想方设法变为“已知数”。看似平常聊侃,从中渗透了“已知数”和“未知数”的联系,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张齐华老师充满幽默、激情、机智的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齐华老师不愧为小学数学界的“数学王子”,他集配音演员的音色、相声演员的幽默、演员的表演天份、数学家的睿智„„于一身。正如一位名师评价张齐华老师所用的三个词:“高”,“富”,“帅”,正是恰如其分。“高”:张老师的IQ高,EQ更高!他每一堂课都令人深深陶醉,每一堂课都给大家带来意外的惊喜,每一堂课都能吸引住学生,“吸”住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富”:张老师学富五车。他的知识丰富,具备的深厚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才能将看似干巴巴的方程,讲得如此生动,解释的如此清晰明了,令学生、老师豁然开朗! “帅”就不用解释了。张老师的2堂课都如此引人入胜,轻而易举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原本沉闷课堂不再沉闷,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成为每个学生探索的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并且迫切的发表想法! 进入张齐华老师的课堂,真是一种享受 ,张老师的课堂,是与众不同的课堂,笑声与掌声不断的课堂,独具数学魅力的课堂!

最让我佩服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吴老师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在教育和学术界受人敬仰。在这节课中,她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 这也是她认为数学课课堂改革的核心:数学建模的过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共分为六个层次:

一、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

二、利用具体问题列出一组算式并解答。

三、根据算式推出两边相等并说明理由。

四、把自己的感觉用数学式子表达出来。

吴老师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等式的特点,问:“你能写出这样的一组算式吗?有感觉的请举手。”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这两组算式,自己寻找出12×7+8×7 =(12+8)×7这样的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一些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感知,并没有直接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知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自己寻找规律,建立联系。

五、运用乘法的意义,从几个几的角度来分析验证算式。

六、发现规律,总结自己的发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归纳。 四五十分钟的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让我惊奇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都不愿意下课,有的问老师问题,有的要吴老师的电话,久久不肯离去。

课后吴正宪老师和老师们做了交流,吴老师指出自己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并指出学习指导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与引导。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但却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受益匪浅。

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我觉得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有一下几点是我值得反思与改正的:

1、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建构,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梯次推进,朝着教学目标一步步跟进。同伴的质疑、小组的讨论、错误问题的改正、自己猜想的验证等等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生交流”,而不只是“师生交流”。

2、关注细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拖长音。 这其实是让学生真正忠实于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干净利落的表达出来,重视自己的数学感觉,即使感觉出现错误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断地进行验证与研讨。同时,这样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信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等待的艺术: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当然建模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停驻脚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把问题不断地验证、深刻的剖析,直至推出结论。学习指导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训练与引导。

4、驾驭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实时进行调整。

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对课程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把需要数学建模的课程讲细、讲透,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自己的数学感觉,训练学生多用数学的眼睛,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发现和解决问题。

5、说数学: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整体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想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课堂,是不是只停留在简单的、没有条理的、零碎的思考中,而没有系统的规划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是“停驻”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而一味追求自己的教学进度。我想如果能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好引导,让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相互探究、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

《听课体会.doc》
听课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