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2020-03-02 06:40: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odoc.com)

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

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

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附]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继续研习新课:

1.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odoc.com)

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 陈涉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秦始皇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

”,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

,也不是因为秦国的

不强大和

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

”和“

”,而是因为秦“

”。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

”之贤、“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 2第5自然段导读:

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练习: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

”及“

”;第2段的:“

”、“

”及“

”;第3段的:“

”及“

”;第4段的“

”。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

”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

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

”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

”的问话。 (3)如何评价作者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提示:①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②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③从作者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附]练习答案 1.(1)(板书)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daodoc.com)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余威震于殊俗;力量强大;力量;地理。(3)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长策而御宇内;隳名城,杀豪杰;执敲扑而鞭笞天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顿;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仁义不施。 2.(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要害之郡;争割地而路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吞二周„„而报怨;践华为城„„谁何;余威震于殊俗。 (2)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胜;同年而语;何也。 (3)(略)

布置作业(作业指导和补充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这是关于如何正确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思考。我们可从这几方面确定正确选项:(1)从选项的陈述主体和文章论述主体的一致性来判断,因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评述主体的看法或主张,二者应一致。(2)文章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中心论点必须统帅材料,所以应从中心论点与材料是否统一来判断。从本篇来说,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时是否施了“仁义”。据此,教参所供答案似欠妥。

2.补充作业:

(1)对练习第三题作如下补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3)以练习第三题加点字为重点,自制文言字词卡片,积累知识。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3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试讲教案

过秦论下教案

《过秦论教案.doc》
过秦论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