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优秀实践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2020-03-02 13:34: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畅谈改革开放30周年来家乡变化

论文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激荡时代风云,发展铸就历史丰碑,大家抚今追昔、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回顾十年光辉历程,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咸宁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在全省发展格局中有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特别是建市十年来的发展进步,展现了一曲咸宁人民奋斗创业的华彩乐章,展示了一幅咸宁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家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 家乡 变化

在这个寒假, 我对我的家乡——咸宁进行了社会调查,采取了网络查询加亲身深入社会实践的两强结合法,对三十年来启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究,深深地感受了咸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那茁壮、快速地成长的过程。那里人民朴素,笑容和蔼,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一、畅谈家乡变化

在这次社会调查中,有很多乡亲向我吐露了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有的乡亲说:“咱与改革开放同龄,现在刚刚三十岁!三十年前吃不饱,三十年后餐餐有肉!三十年前穿不暧,三十年后有羽绒服!”也有乡亲说:“我记得十多年前家乡中还是成片的砖瓦房,不过现在都变成舒适温馨的楼房了,日子越过越快活。”同时有的乡亲说:“农村的路越来越好了,对我而言,最大的感激是能够吃饱穿暖,并且父母能够送我上大学(90年代初)。三十年前我们愚昧无知,三十年后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更有乡亲吐露:“那时买一台12吋彩色电视机要两口子一年多的工资,现在一个人半个月的工资够了 那时买一辆自行车要一个人4个月的工资 一台海鸥相机3个月工资 一台两波段红灯收音机要2个半月的工资 一双皮鞋要半个月工资 那时一个月烟钱是9元现在一天是10元 一月工资可买60斤猪肉(42元) 一块手表3个月工资。而现在有的已经被淘汰了,剩下的家家都已经拥有了,你说这变化大不大!”还有乡亲说:“30年前买肉要排队,买香烟要开后门,苹果都不知为何物,冬天穿一条破裤子,80年代买一台电视机真是稀奇,几百人围着看,现在人生活好了!眼界也高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二、详谈家乡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与百姓生活关系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百姓生活质量,对于奸相畜牧业我做了详细调查。

在改革开放之初,咸宁地区畜牧业生产较为落后,养猪、喂鸡只是少数农户的一项副业,老百姓吃肉凭借肉票供应,1978年,咸宁地区生猪存栏70.2万头,出栏49.9万头,畜牧业产值0.7亿元,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养殖业不是一门主页,畜牧业也不算是一项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肉、蛋、奶等肉类食品逐渐丰富起来,逐渐充盈了市民、农民的菜篮子,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产业快速推进,畜牧业生产业呈现了几个显著变化,:一是畜牧业有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二是有普通型的肉蛋奶香优质、无公、害绿色的肉蛋奶转变;三是由千家万户散养型向规模化性转变’四是由以养猪为主的畜牧生产向猪、禽、牛并举转变;五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77.17万头,出栏11.3万头;家禽存笼761.712万只,出笼1562.3万只;肉类总产达到166953吨;亲蛋产量30979吨,牛奶产量771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8.3亿元,随着畜牧业逐渐走向现代化、产业化,畜牧业已俨然成为我市农村、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富裕财政、农业增效、弄明增收的靓丽风景线。咸宁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

三、详谈家乡农机化发展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最能反映生活状况,下面我对我的家乡的农业发展做了详细调查。

从1965年咸宁地区成立至1978年期间,辖区内农业机械化事业历经曲折,经历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国有国营农机发展期和以国家补贴、集体投入为主的国营、集体经营农机发展期,农机化从无到有,为以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咸宁市农机化事业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1978年前农机化基本情况

从1975年开始的“三机”(机耕(滚)船、插秧机、割晒机)作业大会战和农机制造大会战,在全区(市)内遍地开花,国家投资之巨,前所未有,带来了农机总动力、“三机”拥有量以及农田作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是大会战同时也出现了急于求成,片面追求机械增长数量,忽视产品性能、质量,带来了“三机”使用推广不开,造成资源性浪费等问题。

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1978年,全区(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21657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3.5千瓦;机耕(滚)船1875台(其中机耕船994台、机滚船881台),插秧机6003台(其中机动插秧机221台,手动插秧机5782台),割晒机178台。机耕面积94万亩,机插3.5万亩,机收2万亩。农业机械覆盖排灌、耕播、植保、农副产品加工、收获脱粒和运输等个方面。

2、主要农田作业机械量少效低。一是在耕作机械中,只有机耕船,没有耕整机。1983年,嘉鱼县从湖南购进全区第一台水田耕整机,开创全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先驱。二是机动插秧机和手动插秧机因机械性严重缺陷,1984年后全部弃用。三是在收获机械中,联合收割机8台、79.3千瓦,机动收割机178台、388千瓦,大多分布在国营农场,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四是在运输机械中,只有农用载重汽车240台,没有农用运输车。

3、拖拉机发展分布不均。1978年末,全区拖拉机8410台、91248千瓦,配套农机具(部)17475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28台、30282千瓦,配套农机具(部)3642件;小型拖拉机6982台、60966千瓦,配套农机具(部)13833件。大中型拖拉机主要分布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里,小型拖拉机则多为县级以下区、公社、生产大队集体所有。

(二)、改革开放以后,农机化发展情况

1、以农民自买自用小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农机热潮(1978~198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允许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经营农业机械。党和政府新的政策使农民由此获得了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的权力,突破了建国30多年来农业机械由国家经营的单一模式,辖区内农村掀起了一次千家万户搞农机的热潮。一是1979年10月,全区农机管理部门贯彻《湖北省农机管理工作三年调整意见》,确立本区优先发展耕整、排灌、脱粒、加工及农用运输机械;成立农机安全监理站;建立和加强农机油料分配制度;建设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将乡镇农机管理站变为农机管理服务站。二是农机主管部门利用政策,积极推动农民联户、独户购置经营农业机械。逐步形成以农民投资、经营为主体,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和联合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新局面。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34572千瓦,比1975年增长193%;其中全民、集体、个体分别拥有33634千瓦、92012千瓦、508926千瓦,分别比1975年增长193%、41.5%、-52.1%、100%。三是农机化快速发展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了劳动力自身进一步解放,农业机械替代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逐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以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农机热潮(1987~1996年)。一是1987年后,本区农机管理部门,加快实施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在政策与资金上向农机户倾斜。如办农机化试点,召开新式适用农机具推广现场会,组织成立农机协会,发放低息贷款和扶助款,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信息服务等。二是1994年国家取消了农用平价柴油,至此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优惠政策全部取消。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三是小田块与大机器的矛盾突出,加上机耕和运输作业先后被小型耕整机和农用车取代,拖拉机功能被弱化,数量趋减。机耕(滚)船因为难以综合利用,又不适宜山区、丘陵低泥脚水田作业,遂于1983年后数量开始下跌。四是1995年全区农机户32294户,占有农机总值份额的68%,占有农机服务总收入份额的83%,占有拖拉机、农用汽车总量的92.6%和82.3%。农机户成为这一时期全区农机化发展的主体。

3、农机装备总量突飞猛进,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1998年来,全市农业机械化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农机装备总量迅速增加。2007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108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5.2亿元,分别是1978年末的2.6倍和5.6倍。大中型机械快速增加,大中型拖拉机3071台,是1978年的2.2倍,配套机具增长了近1倍;联合收割机1230台,增长了150倍;耕整机16139台,改写了1978年无耕整机的历史。一是2005年国家对本区实行购机补贴政策,2005—2008年全市购机补贴金额累计达到2029万元,拉动农民购机投入4200万元。在购机补贴政策资金的拉动下,全市购买机具主要以插秧机、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农用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改善了传统的农机配置结构,农机装备进一步优化,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全市农机化作业领域不断拓宽,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林业、渔业到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各类机械都有了技术上的突破和数量上的发展。三是淘汰一批超期服役、性能差、效益低农机具,引进了一些性能好、适应性强的新式机具。1983年,耕整机械在各县市区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全市农机部门主导推广新一代插秧机,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漂秧、漏秧等问题,使用效果甚佳。目前全市拥有新型插秧机111台。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突破。2007年末,全市完成机耕机整面积153.97千公顷,是1978年的2.5倍;机播面积6.45千公顷,是1978年的2倍;机械收获面积78.26千公顷,是1978年的58倍;机械排灌面积129.92千公顷,机械加工农副产品85万吨,农机运输作业量24407万吨公里,各项作业水平和经营指标较1978年增长明显。特别是加强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促使水稻机插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机插秧面积达5.1万亩,粮食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致使1984年以来被淘汰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空白,重新被填补。

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服务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近年来,咸宁市把农机服务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来抓,通过对农机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培育和规范,使农机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农机化服务经营效益显著。2007年末,全市农机化服务经营效益总收入2.59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2.32亿元(含运输收入1.56亿元),农机修理收入1520万元,其它收入1230万元。农机服务经营总支出1.48亿元,利润总额1.11亿元,上缴国库税费896万元,上交提留81.7万元,服务单位或农机户所得10232万元。二是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大幅度地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亮点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在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的带动下,机耕、机播等其它生产环节的跨区作业也陆续展开。

结束语: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整体突破,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民生改善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全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作为祖国的骨干力量,应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的增加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通过多办实事惠及民生,努力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们生活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改革开放30年湖北省咸宁市农机化发展实现大飞跃

[2]杨志勇 湖北咸宁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畜牧业发展状况 养殖与饲料2008年第九期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征文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30年改革开放,家乡成都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寒假优秀实践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doc》
寒假优秀实践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