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精读指导

2020-03-03 09:08: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谈“精读”的指导策略

丁维升

宋人朱熹在《情理精义》中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

精读,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

一、范读引路,学会方法

《训蒙诀歌》要求教师范读须做到“声声字眼念清真,不论遍数教会住”,只有教会学生正确朗读后,方能作罢。面对一篇篇优美诗文,老师若能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定会如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语),这样才算把方法教到了位。

范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读出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喜怒哀乐等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章中,用朗朗的读书声表达出对人物的理解,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五个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的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还有五位壮士跳崖时呼喊发出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当教师用激昂的语气范读完,学生早已被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深深感染了,自己完全变成了一名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一切的战士。教师因势利导:发出你的号召。谁能像五位壮士那样为了与敌人抗战到底,为了体现你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学生读书兴趣猛然提高,人人把小手举得高高,一个个小班长,小壮士发出了自己的号召。

二、展开想象,“深挖”课文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呢?我认为,教学时,要在文本的“缝隙”处作文章。

如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是非常窄的,为了把“窄”写具体,作者用他亲身经历的感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引导学生精读这一处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先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进行深入理解,接着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人仰卧在小船上过孔隙时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利用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是符合“深挖”课文的课标要求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文本省略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时,我抓住第五自然段“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这个省略号(省略了议员们的赞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进行精读训练。我在学生读熟这段话的基础上问:“议员们会怎么赞叹呢?你能说说吗?”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到林肯那种谦逊、机智的品质,实现了对课文的“深挖”。

三、淡化自己,突出学生

对课文的重点语段,我经常启发学生自己提问,自己作答。我先确定一个重点语段,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朗读,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较、梳理、归纳,记录下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再次朗读;第三步是由学生自行研读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充分的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熟悉了,最后师生共同把剩下的学生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提问题时,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想方设法,让学生做到全员参与研读、讨论,以期都有收获和提升。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第1到4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问:

1、“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

2、“夺桥有哪些困难?”

3、“他们怎么个飞法呢?”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他们都有自己的思维,完全具备了提问题的能力,无须教师代替啦。个别学生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

1、“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

2、“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

从这样的问题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太全面时,我这样引导:“老师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吗?”这样,学生在问中思,在思中问,互相倾听,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对重点语段读得滚瓜烂熟,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课堂导入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读课文。我有一个要求,请你读完后提一个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听了我的要求,在读书和提问题时,非常投入,兴趣盎然。几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九色鹿和国王都斥责调达是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这个问题不仅针对了教学重点,还“统领”了全文,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涨啦。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解决。我走近学生时,惊喜地发现许多学生在书上画句子,写批注。他们能从课文中找相关的语句作答,这是很不错的习惯和做法。我及时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希望能巩固学生的良好读书方法,形成优秀的读书品质。

四、丰富多样,快乐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读的越多,越有利于学生感悟积累语言。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中悟,读中学,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丰富多样的朗读,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读书兴趣。

如教学《桥》一课时,我通过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故事:当咆哮的洪水袭来时,一位普通的老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沉着、果断地指挥一百多名村民有秩序地过桥并要求党员排在后面,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他大义凛然,不徇私情,最后他和儿子都被洪水冲走。我采取了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小组分角色比赛朗读、带头饰表演读、小组挑战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理解到做人的深刻道理。最后,对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高声齐读。学生在这多种形式的读书中,保持着高度的积极状态,在竞争中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希望一展身手,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表扬。我们把个别读、小组读、齐读、领读、男女生对读、上台读、竞读和评读等方法融在一起,让他们人人参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情高涨,读得声情并茂。此外,我们还采用配乐读、配音读、表演读、分角色表情读等方式,真正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时,因学生年龄小,知识信息面窄,他们对“申奥”所知较少,很难体会到文中人们激动的心情和自豪感。备课时,我深入思索: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呢?光靠教师讲解是不行的。我想到了“演”,何不让学生演一演呢!课堂上,学生流利地读过课文后,我让他们找一找表示人们欢乐激动的词句,并进一步读一读。学生能找到词句,但读的情感不够。我就拿出准备好的锣鼓,请两名学生敲锣打鼓,又请几名学生拿着国旗挥舞,其他学生高呼:

“我们成功了!”

“我们爱北京!”

“祖国万岁!”

我接着说:“北京申奥成功了,北京人民高兴激动,全国人民欢乐自豪,你们高兴吗?”

学生大声说:“高兴!”

他们的情绪终于被调动起来了。我又让学生与好朋友相互击掌,相互拥抱,孩子们拥抱时高兴得又蹦又跳。此时,学生再朗读课文时,他们脸上充满了激情,声音中透露出欢乐,真正体会到北京人民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表演中提升了朗读水平。

五、语段教学,读懂结构

语段教学,须让学生对语段结构形成正确的认识。语段教学,最好不出现“分层”字样,学生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依据。我们在语段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把“分层”的任务具体化。例如“这段话是从几个方面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我们要把抽象的分层知识和操作过程具体化,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可操作性的做法。

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第6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教学这段话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段话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学生很快找出——“桥、水、城”三个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河水什么样,城又是什么样呢?”

学生很快就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出来了。当学生找不准确时,我才给予指导。教学中,也有学生把这个语段分成了4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只要学生理解到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落实。

六、“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要带着问题读,带着笔读。精读,要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如引导学生理解《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中“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

“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

我让学生反复读书,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作答。这两个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非常清楚。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如读描述圆珠笔的句子时,引出了分号的作用“3种颜色、3个分句并列”。这样,学生对分句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并引出了比喻句。在理解第2个问题时,我启发学生用2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学生便清楚地理解了这一段落的内容和结构。这样,便进一步巩固了反问句的作用,还引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表示列举的省略)。

在“读”“思”“划”“批”中,学生写出了真正的独特感悟体会,他们做到了心、口、手统一,这是真正在读书。

作文指导例谈

精读短语

政府工作报告精读

鲁迅精读

精读翻译

精读教案

精读一本书

5772(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复习指导

指导中学生作文方法谈

谈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

《谈精读指导.doc》
谈精读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