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2020-03-02 14:32: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教学时间:4月29日 主备人:宋之明 授课人: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收徒讲学。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 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1)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3)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

(1)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2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4)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 (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 中庸 礼

(政治范畴) (方法论) (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 。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3 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有哪些成就?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2. 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4 合作探究2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合作探究3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一)学生分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 (三)师生交流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 C D A B C C B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设计 教案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孔子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高中历史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2000字)

第1课教案

第1课孔子学案及答案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doc》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