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养生

2020-03-02 19:06: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钟南山养生之道

[钟南山健身术] 2008/08/17 12:54

然而,钟南山也不是一直受到褒扬。去年初,他的手提电脑被抢后迅速破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恢复收容制度”的建议,当即引起广泛争议,在网络上甚至遭到一些网民、法律专家的攻击和谩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依然坚持个人的观点。

“我是活人,不是完人。我不会放弃作为一名普通广州市民表达意见的权利。”钟南山坚持,出现个别不良现象,不是收容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错在执行不好。他强调,不是因为自己的手提电脑被抢了,在媒体上发泄个人的不满,而是取消收容制度后,广州警方的工作激情受到重挫,他身边许多朋友、同事都感到广州治安变差。作为一名在广州生活了70年的老市民,他认为自己应当有发言的权利,尽管有些看法可能不太内行,甚至幼稚,钟南山认为“讲心里话没有压力”。

钟南山表达了他对减压的看法。“要有平衡的心态,才能正确对待压力。一个人要有追求、有目标,才能获得心态平衡。”钟南山举例说,日本一项覆盖4.3万人、历时7年的调查发现,把有目的、有追求的人群和对生活毫无目的、没有追求的人群分成两组进行对照观察,7年后发现,前者工作辛苦,约1500人患心脏病;后者的发病人数则翻一番,达到3000人。

钟南山认为,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才有平衡健康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缓解压力。因此适度的压力是需要的。他同时提醒,目标不要定得遥不可及,必须是经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的。有时人们说“压力很大”,那是因为他们追求达不到的目标,包括过度的金钱、名誉、地位等,令自己陷入苦恼。

针对如何有效减压,钟南山提出了“抗挫力”的概念。他认为,感觉到压力,往往不是因为自己干成了某事,而是因为失败了。遇到挫折、委屈,就感到受不了,压力很大,不是成功者的特质。

钟南山建议,运动是有效的减压良方,他平日在球场上也会大喊大叫,也可以骂粗口,与年轻人踢球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通过运动发泄以后,心情很好。

70岁的年龄20岁的肌肉 破解钟南山健康生活

新闻背景: 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姚凯伦指出,《2006年人才蓝皮书》调查显示,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例,频频发生,关注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姚凯伦提交了《关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提案,建议建立知识分子的健康管理体系。

一口气爬上18楼

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的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政协医卫组分组讨论一结束,钟南山院士就大步走出会议室,撇过有人给他让开的电梯口,一转身,钻进了步行的楼道。

记者跟上钟南山院士,提出采访要求,他很痛快地说“那好吧”,抬腿往楼上走,记者赶忙跟着他一起往上爬。

这时,记者才想起来,钟南山院士的房间,是在18层。我们要从会议室所在的3楼爬到他房间所在的18楼!

钟院士行吗?

记者心里开始犯嘀咕,虽然早就知道他是运动员出身,而且还曾打破过全国田径比赛纪录,但这么大岁数的人能爬上18层楼吗?

但很快,从第7层开始,记者的爬楼进度,被钟南山院士落下了。

一路上,他在前,记者在后。他走得精神抖擞,记者跟得大汗淋漓,腿脚发麻,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终于上了18层楼。

“你没事吧?”等记者进了钟院士的房间,他一边说,一边打量记者。

记者大口喘着气,根本直不起腰,而钟南山院士则大气不喘,根本不像刚爬过楼的样子,坐在一张椅子上,气定神闲,面带微笑地说:“现在我开始接受你的‘考试’!”

每天下午都跑步

“钟院士,平时您也经常做爬楼锻炼吗?” 记者的采访就从爬楼梯开始了。

“不。”他的回答令记者十分惊讶。

不爬楼锻炼怎么就能轻轻松松地爬上18层楼?!

确实,作为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很注意健身,但锻炼的内容里没有爬楼项目,而是每天跑步。“但我从来不晨跑,因为人体的规律,早晨跑步对身体不好。早晨人内脏功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果进行锻炼特别是剧烈的活动,心脑血管会适应不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早晨跑步会发生猝死。”

钟南山院士跑步一般选择在下午,是在下班以后晚饭以前的时间。“我只有在这个时候有空,不在这会儿锻炼,我再找不出时间了。”如果时间宽裕,钟院士会来到离家近的公园里跑跑步,如果时间紧,那也一定要在家里的跑步机上出出汗。

爬楼梯,一度被认为是锻炼心肺功能的最经济的锻炼方式。但很多医学专家也说,爬楼梯会导致人的膝关节损伤,不建议年龄大的人进行登高锻炼。钟院士已经70岁的高龄,还能如此轻松地爬上18楼,这爬楼梯锻炼到底该怎么认识呢?

“老人不宜爬楼梯锻炼,这样说一般是对的,但也不要一概而论,因为75岁还

2 能跑马拉松的人也有。”

钟南山院士认为,对于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无论选择何种锻炼,都必须要符合自己的身体条件。

人在年轻时是进行负荷性的锻炼,要多参加竞技类的锻炼。到了中年则需要进行体质的锻炼,通过各种强度高的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和速度,比如跑步、拉力等。

钟南山院士说:“耐力训练的主要是心肺功能,力量训练的主要是肌肉功能,柔韧性是各个器官的协调性,速度是反应性,“这不是有时间就打打球、星期天爬爬山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有规律的锻炼才能够达到。”

到了50岁以后,这时身体的各种功能下降了,就需要功能的锻炼,锻炼的目的就不是增强体质了,而是保持较好的身体功能。

从一般的规律来说,人年龄大了不做登高运动是对的。钟南山院士说,但是假如一个人从年轻到老都锻炼,这是他原有的习惯,他需要始终有这样一个状态,那么就需要按照他个人的规律来进行。

卧室墙上装单杠

如果有人告诉你,70岁的钟南山院士,每天还进行肌肉锻炼,你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却是事实。

70岁的钟南山院士,每天除了坚持跑步,阔胸器和哑铃也是他经常锻炼的器械。为了加强肌肉训练,钟南山院士在卧室的墙壁上安了一个单杠,平时做做引体向上。钟南山院士说:“我现在的状态感觉像是中年,还没有到功能减退的时候,还需要体质锻炼。”

钟南山院士力气很大,这就是肌肉的功劳,而单杠、哑铃等拉力训练,是锻炼肌肉的最好方法。

人体肌肉得不到锻炼,新陈代谢就会减弱,内脏和中枢神经都会受影响,所以肌肉是力量的储存库。

钟南山说,传统医学的说法是“久坐伤肉”,就是说,长时间坐的人,会损伤肌肉的力量。所以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上班族,最应该进行肌肉的锻炼,肌肉的能量充分,才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相反,肌肉力量不足甚至萎缩的时候,也就是各种慢性疾病容易侵袭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这些事情的完成,如果没有肌肉的力量作保证,就容易疲惫不堪。肌肉是年轻和健与美的象征,肌肉的力量不足,只能加速人衰老的进程。

在记者采访钟南山院士时,不断有文件和材料送进来,不断有各种电话,更有络绎不绝等候在门外的拜访者。繁重的工作量,一旦超出身体的负荷,健康就会受损,所以用他的话说,人必须锻炼。他深有体会的是:“用轮换的方式,体能和脑力交替运动,这样会保持脑子清醒、敏锐。”

他工作了几十年,也锻炼了几十年:“身体的锻炼,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不然的话,我这样的年龄,每天怎么能完成那么多的工作?!”

想长寿不能学乌龟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锻炼的好处,但因为工作太忙„„”没等记者说完,钟南山院士打断记者的话:“人为什么总要吃饭和睡觉,因为不得不如此,否则身体就会支撑不下去。而锻炼也是一样。就像一天不刷牙就觉得很不卫生一样,一天不锻炼也会不健康。”

记者问钟南山院士,他的锻炼是出于自我督促,还是自然的动力?他回答:当然是后者,否则就难以达到持之以恒。“锻炼不仅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自觉。”

也有人说,乌龟不动,却也长寿,为什么非得受累锻炼不可?

钟南山院士说,在基本不动的情况下,代谢就会很慢,这是乌龟的生活,但是人是不好和乌龟相比较的,人是社会的人,怎么可能不动?如果像乌龟一样一动不动,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钟南山院士曾经在很多场合,都是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养生的办法。特别是对高薪上班族谆谆告诫,一定要摆正工作和健康的关系。钟南山院士打开电脑,给记者做了一个精彩的演示:“健康是玻璃球”--一只晶莹璀璨空心的玻璃球,向下坠落,跌在地上就摔得粉碎,让记者看到美丽不复存在。然后,另一只是皮球,被比喻为工作,是可以来回弹动,可延缓的,而且是永远存在,弹得回,也可以被推得开。

钟南山院士认为,全国来看,北京的上班族亚健康状态最为典型,被总结为:累、烦、燥、灰。累表现为身体不舒服,烦为心理不安宁,燥指行为不恰当,灰是情感不如意。

健康不但指躯体的健康,它还包括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在解决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和精神上问题的种种方式中,钟南山院士最为推崇的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乐于助人会让自己开心、痛快。

对待工作的态度,钟南山院士崇尚孔子的理论: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怎样才能同时也有助于身体的健康?钟南山院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为之不懈努力,执著精神有利于健康,但是执著不等于不切实际的追求和妄想。“在追求理想和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想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首先

4 要明白的一点是,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 记者 韩林涛)面对着钟南山院士肌肉线条如此硬朗的照片,仅仅是不断“啧啧”称赞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恐怕每个人心里的那份羡慕和钦佩,早已经跟随着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流淌到报纸的每一个方块字里。

对于一位已经70岁高龄的专家来说,还能拥有这样潇洒的身材,确实让我们年轻人汗颜。

尤其是钟院士对肌肉与健康关系的一番解释,更让笔者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错误:以前在健身房中,看见那些走来走去,到处展示自己浑身“硬疙瘩”的小伙子,总觉得很别扭,觉得锻炼锻炼不就得了嘛,干吗非要把肌肉练得凸出来?现在,看了钟院士的健美肌肉,懂得了肌肉对健康的重要性后,恐怕再看见人家“显摆”肌肉,心里只有嫉妒的份儿了。

明白了肌肉对健康的重要,也许仅仅是钟院士带给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健身常识。让人感触更深的是,在看过文章后,想起当年奋战在抗击SARS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虽然当时已是67岁高龄,仍肩负起广东省的抗非典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重担,亲自检查每一个SARS病人,制订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并曾经38个小时未休息„„钟院士能够如此拼搏,靠的是什么?不就是靠着“钢铁般”的身体吗!

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何勇,因过度劳累导致“弥散性肝癌晚期”去世;36岁的清华大学教师焦连伟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然发病去世;38岁的优秀企业家王均瑶因患肠癌去世„„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再有钢铁般的意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恐怕也是纸上谈兵。

院士不仅代表着某一领域内知识水平的最高端,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理应对大众带来示范效应。我们老百姓更应该趁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大好时机,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人家院士都能每天抽出时间跑跑步、流流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呢?

面对疾病,面对压力,我们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抵御病菌的侵害。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谁都能想明白,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却不多。而这一点,应该是钟院士对健康时报记者所讲的“锻炼不仅需要自我约束,更需要自觉”的精髓所在。

勇敢战士钟南山

钟情教育运动之家

对于做医生,钟南山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首先要有过硬的医术,然后才谈得上讲医德。

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钟南山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丁字型”模式。与通行的“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层层打基础,并不希望他们一下子就扎进某个专门的领域不同,钟南山认为,当代科学飞速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而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又落后于人家太远,这些都容不得我们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基础,人才培养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应该集中力量在某个哪怕很细的领域脱颖而出,让研究生拥有拔尖的专长。就一个人的力量来看,这样做也许过专,但是许多人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的实力就大大增强了。

钟南山的研究生就是顺着这一“丁字型”思路培养起来的。陈荣昌专攻呼吸肌肉,徐军擅长分子生物„„钟南山领导的呼吸疾病研究所,每个人都各有专长,因此整个所的水平也大为提高,在国际上颇具名气。1996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来我国考察,走进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为他们介绍情况的正是钟南山的5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以流利的英语、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研究课题的难度和取得的成果,让来访的专家们赞叹不已。专家们给予的评价是:你们的研究所是一流的,研究生也是一流的。

提出“丁字型”模式并不意味着钟南山培养人才只看重专业,他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他也有一个观点:培养一个专门人才并不是很难,而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要难得多。对自己的研究生,钟南山院士总是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采用不同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钟南山带研究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个星期他都要和研究生们打一场篮球赛。每个星期五的下午,钟南山只要不出差,都要赶回呼研所,与等候在球场边的研究生们打场篮球赛。

别小看这一场篮球赛,它是钟南山的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钟南山认为,一个人不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也不能满腹经纶,身体弱不禁风。一个全面、健全的人,应该是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作出一个人的最大贡献。他觉得在球场上既可锻炼学生的体魄,又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反应灵敏的思维。他总是感叹像陈景润、蒋筑英一样的科学家,到了对人类、对社会作最大贡献的时候,却因身体原因英年早逝。研究生的数目在中国还不多,是属于高知识层次的群体,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不应该只抓专业知识的研究,还应该大力提倡进行身体锻炼。

钟南山不仅这样教育研究生,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有位记者曾在一篇《名人家中的名人》中写到:“他(指钟南山)身上没有官气、学究气,有的是运动员的朝气。他的妻子李少芬原是中国女篮队长,20世纪六十年代的体坛名将。当你下午5时去学校

6 找他,会时常看到他在和研究生一起打篮球。他的篮球打得不错,因为家有爱妻指导。”

钟南山的舞蹈跳得特别好,因此呼研所的每次重大节目总少不了他。有一次,呼研所排练一个新疆舞,他头戴小方帽,穿上维吾尔族白袍,蹬着一双长长的靴子,手举响槌,踢踏起舞,加上两撇又黑又粗的胡子贴在鼻子下面,活脱一个“买买提”。即使到了钟南山67岁的时候,在呼研所的春节联欢会上,以他为首的西班牙热舞,依然得到了全场喝彩。

熟悉钟南山的人都知道,他的家庭堪称“运动之家”。钟南山的妻子李少芬,昔日的篮球明星,现任广州市篮协顾问。她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周总理和贺老总送去苏联学习的运动员,退役后转搞体育科研,主攻运动康复和运动训练,是副研究员。如今的李少芬依然和当运动员时一样开朗直率,天天早晨坚持到广州医学院对面的流花湖公园打太极拳,每周五则到二沙头训练基地打篮球。她说,现在来学拳的人越来越多,广州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体质了。全民健身,身体好了,才可以抵抗非典。

在李少芬看来,知识分子锻炼身体非常必要。她说,钟南山性格活跃,打球、跑步、游泳,什么都玩。“只要有时间,他就活动活动。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在家跑跑步。没事的时候,他会踢踢腿、弯弯腰、举举杠铃。只要有10分钟,他就会抓紧时间锻炼。他现在铅球还能推10米,在广医数第一!他酷爱体育活动,有时一下飞机就去篮球场,打起来就忘了时间。体质好,为他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抗非典这么忙,他体重掉了5公斤,还能撑着,就是与他坚持锻炼身体分不开。”钟南山一家人都与体育有缘。他们的女儿钟帷月,曾是我国优秀的蝶泳运动员,1994年打破过短池游泳的世界记录;他们的儿子、2002年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之

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副教授钟帷德,也是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

运动斗士--记院士钟南山

>

《体育人间》的两集纪录片《院士钟南山》,您将看到一个更真实的钟南山,一个不懈追求运动的钟南山和不懈追求运动的一家人。

我们这样假定,如果没有非典,我们依然去做这样一个钟南山,一个职业运动员的一家人,相信您不会失望。

若不是抗击非典,不会像现在有这么多人知道钟南山。而没有乔丹,人们照样在玩篮球。这里有一个浅显的道理,“非典”是飞来恶魔,是终究要被人类消灭,这期间需要有一批英雄的出现,而钟南山就是这些英雄中的英雄。

运动是永恒,是人们用来满足人们生活质量和娱乐,去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在读书时期的钟南山,也曾是追求这一目标的忠实实践者,在冲向玉皇顶的征程上,曾留下闪光的足迹。

7

在花城广州珠江北岸,距解放桥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坐落在此。这个极不起眼的研究所,没曾想在经历了去年非典之后,扬名于国内外,钟南山就现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

南山不老

如果说钟南山是研究医学的一生,更可以说是不断追求运动的一生。如今,已经68岁的钟南山,依然和小伙子们战斗在篮球场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本想在65岁以后,就不打篮球了,去打打羽毛球、网球,等到了70岁后去练练太极拳。可现在68岁的钟南山能冲能闯,仍然可以活跃在篮球场上。我们不知,在我们周围50岁以上的人还有多少人在打篮球,而如今68岁钟南山还在篮球场上搏杀,这本身就是个奇迹。现在的钟南山还在延续着这个奇迹,但愿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大家的办公桌上、床头柜前能有一个让钟南山也汗颜的体育锻炼时间表,那么我们将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强国盛事。

生在医学世家

1936年10月,钟南山出生于江苏南京的南京中央医院,因这所医院位于南京钟山的南侧。在这所医院任儿科医生的钟世藩,由此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南山。南山成长在这样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母亲、舅舅、姨夫都是学医的。小时候的钟南山,就经常感受到做医生家庭的快乐。晚上,经常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找爸爸看病,当孩子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同时恢复的时候,病人跟家属都非常高兴,看到父亲高兴的样子,给小小的钟南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钟南山的心目中,医生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这使他在后来依然决然的选择医学。

跑步更需要的是逼迫

儿时钟南山,同千千万万的调皮小子一样,上树下河的事情从不间断。他说他的奔跑能力就是那个时期练出来的。因为他上的树多是果树,不经容许的偷吃果实,则经常要与果农之间进行强力赛跑。而下河捉鱼,则要经常与看鱼的人较量耐力。否则的话,一定会挨不少苦头。而在这期间,钟南山的运动能力的积累,就是在这种原始动力的逼迫下完成的。

钟南山回忆这段时,显得很顽皮。他理解的跑步,是需要一个更自然的生活中的压迫,而跑步本身则是一种愉快的过程,他常把这种愉快带到的现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办公室在五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钟南山从不乘电梯。

1954年,上了中学的钟南山,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广州市的运动会,就获得了400米的第4名,那时的成绩,过了5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记忆在心。

走进专业体育

1955年四月,钟南山又参加了广东省田径运动会,这一次他不仅获得400米冠军,还以57.5的成绩,打破了当时广东省记录。几天之后,他被通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

8 全国田径锦标赛。此时,距他参加高考的时间还有两个月。是参加全国田径比赛,还是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给钟南山一家出了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钟南山和父亲发生了矛盾。最终对运动割舍不下的钟南山,还是去了上海,那一次在全国比赛拿了个第三名。这是钟南山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不过,体育比赛并没有耽误钟南山参加高考。

选择学医

全国比赛后,当时的中央体育学院,发函到学校,要钟南山进校做专业队员。而这时,钟南山的高考成绩已经下来,钟南山被北京医学院录取。是选择中央体育学院,还是选择北京医学院,成了钟南山选择今后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可以想象尚若钟南山当年选择的是中央体育学院,那么去年的抗非典英雄就不会姓钟了。最终是父母的影响,决定了他日后的方向。

给自己安排的第一堂课

1955年9月,钟南山迈入了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到校后的第一天,他首先去了田径场,给自己上了第一堂课,练习起跑。当时的学院体育老师赵学鸿提起此事,记忆犹新。赵学鸿:我认识钟南山就是在田径场上,当时学校刚开学还没有上课。我看到一个人在那里练起跑,我觉得很奇怪,就过去就看他。并指导了他一下,他练习完后,问我:咱们学校有一个赵学鸿的吗?我说你认识他吗?他说我在《新体育》上看见他写的文章了。我说我就是,就这样,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就相识了。

钟南山在医学院读书的同时,仍没有放弃对运动的追求。经过努力,在他入学一年后不仅专业成绩优秀,田径成绩更是突飞猛进。56年,钟南山获得了九院校的400米第一名。并选上了北医三好学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2004年,在现在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的最后一页上,仍能找到钟南山1959年在本校的运动会和市高校的运动会的成绩,在过去的45年中,一直没有人能够打破他的纪录。

参加北京市运动队

1958年,钟南山代表北医参加北京市运动会,获得10项全能第二名,第一名是全国记录保持者。在那次比赛后,就被北京市体委看中。让钟南山参加了全运会的集训,专攻跨栏。此时的钟南山,应该已经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了。

北京队的跨栏好手林立,钟南山在北京队的集训是一波三折。在1959年5月进行的全运会选拔赛,成绩不如人意。当参加全运会的人员定了下来后,钟南山在训练中几次打破了全国记录。现任国际田径联合会副主席楼大鹏,曾是钟南山在北京集训队的队友。他回忆道:我的印象当时他的记录是54.3、4左右,就是全运会前。当时大家集训,进步很快。当时有四个运动员达到54秒多,其中我的印象有周连丽,梁思强,还有袁旦,钟南山是排第四位。他的成绩虽然是破了全国记录,但是最后还是落选了,就没有能够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钟南山:但实际上呢,成绩出来晚了,要是我参加全运会的话,大概也是取得第三名吧。很遗憾的是,钟南山就这样与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擦肩

9 而过。

从那以后,钟南山还在60年、61年参加了北京市运动会,并取得了200米栏400栏的好成绩。当时北京队希望钟南山留在队里,在当时那里的生活还不错有很大吸引力。钟南山放弃了在那个年代能吃得饱的北京队,而回到了北京医学院。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离开医学半步。

国家女篮队员

钟南山与国家女篮的关系,源于1955年与同样来自广州的国家女子篮球运动员李少芬相识开始的。在对在广东的运动场上就曾相识的朋友,在北京成了恋人。从运动场走到了婚姻殿堂,这段似乎并不遥远的路途,不仅花费了他们9年时间,而且当年的体委负责人李梦华和荣高棠对李少芬说,如果你们女篮拿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你就可以结婚。两位主任竟然给了他们这么高结婚条件,好在英勇的女篮完成了主任给予她们的任务。使我们这对运动恋人终成眷属。

1936年出生于广东省花县的李少芬,有着极高的运动天赋。1950年入选广州队,1951年参加中南区篮排球选拔大赛,入选中南区女子篮球队。1952年入主国家女篮,是个能里能外,中锋、前锋和后卫三个位置都能打的全面型运动员。在队中是绝对主力,主要得分手,有“李多分”的绰号。在当时,拥有不少球迷喜爱。与钟南山结婚后,两人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北京。就是在一场篮球比赛后,被一位部队的司令员的一旨将令,把钟南山从北京调至广州现在的医疗单位。

1958年,李少芬与队友一起战胜了欧洲劲旅捷克斯洛伐克队,1961年获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4获匈牙利、法国、罗马尼亚、中国四国篮球邀请赛冠军。1966年后,在广东女篮任教练兼队员。后任广东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篮球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篮球协会副主席等职,1994年退休。1999年,李少芬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从运动场上走过来的钟南山夫妇,如今,她们俩人依然经常出现在运动场上,所不同的是钟南山接了夫人的班,经常打的是篮球。而李少芬练起了太极拳。她们在运动场上相识,运动也将伴随她们永远。

在他们屋内,墙上三幅照片十分显著。一幅是抗击非典之后温家宝总理接见钟南山的照片。一幅是钟南山在1996年成为工程院院士时的照片。一幅是国家体委颁给李少芬中国女子篮球50杰的照片。

世界冠军

在钟南山的一家人中,都与体育有着深厚的缘分。应证了一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论。论运动成绩,女儿钟帷月最为突出。由于父母影响和遗传因素,女儿钟帷月从90 年代初,她的游泳成绩已经进入世界水平。1996年,代表中国参加在英国举行的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钟帷月获得100米蝶泳的冠军。现在还有许多熟悉游泳运动的人,都能记起钟帷月的名字。

钟南山,在女儿的眼中是这样的:我很小就知道他很喜欢运动,因为以前我们住在旧房子的时候,他每天早晨6:30都要起来跑步,每天都不间断。也教育我跟他一起跑,我跟我爸爸一起跑步,我就觉得他跑的很快。他就跟我说,他说我以前是400米跨栏的全国冠军。

而现已是广州第一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的儿子钟帷德的眼中,钟南山又是这样:大概是三岁四岁那时候我有印象。他力气非常大,一大箱行李,一个手就能够轻轻拎起,那时候我们还住在旧区,楼梯很窄,要举起来走上比较窄的楼梯,他一次就可以举起来。我说这是我爸爸的力气很大。我长大以后,才知道因为这是我的父母一直都很支持我参加体育活动,特别到上了高中以后也是很支持我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就想起父亲也是一个专业运动员,也打破过全国记录,而且也是通过体育跟我母亲相识的。

儿子钟帷德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职业--行医,是2002年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也遗传了父母的运动因子。除了每天的打球,钟帷德是他们医院篮球队的灵魂人物和医院运动会铅球比赛的常年冠军。

运动感言

在我们的采访结束时,钟南山给我们谈了他对运动的感言:关键是一个认识问题。假如说身体锻炼和吃饭一样重要,那你怎么也会找到时间。吃饭再忙,你能找到吧?睡觉再忙,也能睡吧?这运动,再忙,只要你觉得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那你也会找到时间。

钟南山驻颜有术与五干精神

[钟南山健身术] 2008/08/17 12:52

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抗非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应邀作专题报告,谈到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潜质,钟南山结合自身经历提出,青年学生要有“五干精神”。

钟南山公开老年时“半裸照”赤裸上身秀肌肉

结合自身提“五干精神”

钟南山表示,首先要肯干,永不满足。自己在华师附中读初二时,一位语文老师对他说过一句话,影响了自己一生:“人不仅生活在现实中,也要生活在理想中。”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要有执著的追求;其次是能干。

第三是善干,既要有凝聚力,调动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是恒干,就是体力,钟南山强调,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这点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健康最重要,健康回不了头,没了健康什么都没了。据他介绍,根据监测指标,全国青少年身高在增加、营养在提高,但肺活量比往年明显下降,中学校长应密切关注这点。第五是敢干,抗挫力,永不言败。“我一生也受过很多挫折,已经刀枪不入了。”钟南山笑称。

健美先生施瓦辛格

跟施瓦辛格比身材

像参加很多讲座一样,钟南山院士用PPT一边讲解,一边播放自己“私家照片”,公开了自己青壮年和老年时的“半裸照”。钟南山首先展示了好莱坞著名动作巨星施瓦辛格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施瓦辛格年轻时获健美冠军的照片,赤裸上身的他呈现着健硕的肌肉;而另一张照片上,60岁的施瓦辛格同样赤裸上身,但却是腆着肚子,一身脂肪,肌肉松弛。旁边是钟南山自己一组对比照片,一张黑白照片,是1969年,33岁的钟南山在北京医科大学上学时在篮球场上留下的;另一张彩色照片,则是2005年在广州星河湾健身房拍的。37年弹指一挥间,而照片上钟南山赤裸上身,交叉手臂的姿势没变,胸脯、胳膊上一样是健硕、结实的肌肉,脸上的神情也同样充满自信。

钟南山公开老年时“半裸照”赤裸上身秀肌肉

“非典”专家钟南山曾是全国跨栏王

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有664名运动员844次打破106个单项的全国纪录,十年的等待换来的是各个体育项目的激情迸发。此次大赛的田径项目有55人(男44人、女11人)76次(男65次、男11次)打破25项(男17项、女8项)全国纪录,其中一位名叫钟南山的大学生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四百米栏的全国纪录!

与钟南山院士共同工作十余年的广州医学院院办主任魏东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这段经历。1954年初秋,钟南山提着简单的行李,紧攥着北京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北京。自小就酷爱体育运动的钟南山在读书期间尤其注重锻炼身体,田径、游泳、篮球、举重都是他的挚爱。

魏东介绍,“即使在广州医学院任院长期间,钟南山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也是十分重视。钟南山常对学生说:‘体育活动,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一个是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为可贵的。’时至今日,每当提起这骄人的成绩,钟南山总是毫不掩饰心里的喜悦和自豪。”

自认为压力很大甚至有时承受不了,但会设法减压,变压力为动力

“压力很大,有时我自己都承受不了。”钟南山坦称,自己主动承担的事务压力相对小,意料之外、无法预定的大量工作则给予他很大压力。

2003年3月前后,国家权威机构发布: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这与钟南山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不吻合,以他为首的广东医疗界坚持:非典的病原体不是衣原体,而是某种病毒。

“我认为当时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上头,而是来自病人,因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临床实践。我们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坚持以抗病毒治疗获得成功,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使得钟南山在非典后成为全国人民热爱的偶像。

钟南山说

人大代表钟南山

钟南山谈中药

钟南山同志先进事迹

仰望星空 钟南山

非典十年钟南山

钟南山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观“双百人物”钟南山有感

钟南山院士在呼吸年会开幕式上讲话

钟南山回应埃博拉在中国不会大暴发

《钟南山养生.doc》
钟南山养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