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2020-03-03 09:07: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HUNAN UNIVERSI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课程作业

2015年10月28日

教育的力量

——脑力还是武力

作为一名研究生,面对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只是一句“肉食者谋之”就视而不见了,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来对国际大事指点一二。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我国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促进人民福祉已然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问题。本人一直对德意志民族抱有仰慕之情,不止一次看过《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索性以此为契机发表一些愚见。希望带给那些“肉食者”更丰富的声音。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是一部讲述德国如何由当初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一步一步走向统一富强的纪录片。其实,整部纪录片完全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即统一前与统一后。可是历史并不是泾渭分明地可以靠划一条三八线来分割,须知这整个过程充斥着屈辱与辉煌,和平与战争。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德国统一的进程,我觉得不必费太多的心思在这一方面。所谓分久必合,正是历史的滚滚车轮在推动制度变革与社会进步,不是一位李斯特或者俾斯麦可以左右的。但是如何在统一后继续维持国家的凝聚力却是对领导者以及整个民族的巨大考验。我觉得在德意志民族身上,确实具备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抉择:脑力还是武力。对此,德意志民族做出了让世人惊愕的回答:都要,但首先选择脑力。

德意志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周围列邦。

以最强大的普鲁士王国为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他还规定,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了强迫义务初等教育。在西欧教育史上,也成为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随后,普鲁士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相继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成功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这是历史上首次只出现一个德国。如果说德国的武力征服只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在推动,我们不妨听一下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对此的评价: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的评价更是言简意赅: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由此可见,早在19世纪,德国以智立国的方针基本就已确定。也许从那时起,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便已势不可挡。

历史又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德意志人民的智慧化作为科技力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正是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而德国迅速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到先驱作用的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是教育界的杰出产物。另外,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86

5、慕尼黑工业大学186

8、亚琛工业大学1870、柏林工业大学187

9、等学校,到19世纪后半叶都发展为高等工业学府,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由于教育的普及,德军士兵的文盲率几乎为零。德国陆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优秀的军队,雄冠全球。教育的红利惠及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德国拥有了压倒对手的全方位优势,如此来看,它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也就见怪不怪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阐述了一个问题,教育如何通过提升脑力进而增强武力的。这种模式不止德国人适用,其实放任四海而皆准。不过既然地球上没有第二个德意志,自然不会有第二种德意志式的教育,而这正是德国独到之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说到德国民族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德国才能在一战结束后短短的15年时间重新成为欧洲霸主卷土重来,才能在二战的废墟上用短短20多年打造了匹敌英法的经济基础,并长期霸占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宝座。这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奇迹,但是对德国人来说,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能想象得到吗,德国城市在二战后成为了一片废墟,男丁数目减少,清理废墟的任务就落到了女人们头上。所谓的“trummerfrauen”或是“瓦砾女人”(rubble women)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用上她们可以找到的任何工具,干得热火朝天。她们很多都是志愿的,没有报酬没有鲜花,只有心中的德意志。到1949年为止,慕尼黑已经清理了80%的废墟。到1952年为止,斯图加特已经完成了88%。由此可见德意志民族的纪律性和办事效率如何非同一般,奇迹就应该是由这样的民族来创造。

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德国人没有放松教育,不仅宪法详细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各种权利,政府还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详细的教育章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其民族性格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二战之后,世界已不是通过武力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德意志民族的脑力巧妙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力与创新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德国的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从量子力学(普朗克)和相对论(爱因斯坦)的产生到二十世纪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当今的信息产业革命的重大突破,德国科学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就代表世界科技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来说,据统计,从1901年诺奖的创立到2000年的100年中,德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三个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奖领域里共获得58项,居世界第三。如果把竞争力当做战争年代的武力值,德国俨然已经具备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实力,不过现在的德国已经离战争越来越远了。

严谨、忠诚、荣誉、责任,这就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品质!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的灵魂。

师夷长技以自强,看到外国的优点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由衷的赞美,重要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环境中,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十三五计划”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深思。我想,德国在困难面前的应对姿态可以很好地给我们启示。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抓好基础教育。我们国家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积累而往往忽视道德培养,以致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现象层出不穷,我觉得学校有必要联合家长制定一套针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计划。

其次,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是时期,人民群众普遍缺乏信仰,为了增进民族凝聚力必须让人民认知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唯有精神信仰,才能减轻社会浮躁,促进改革平稳过渡。

最后,我们要为科研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这是通过考察德国科技政策与体制之后得出的结论。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浪费式的失败,如何做到高效创新,必须有一套有效率的机制来做保障。

教育的力量有多大,德意志给世界做出了最精彩的回答。中国要实现“中国梦”,不妨先实现“教育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听课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考试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