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返贫

2020-03-03 05:00: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才能真正解决失地农民返贫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返贫 补偿机制 土地换保障

正文: 一 什么是失地农民

在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我们给其一个特殊称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部分群体。

二 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圈地以及“两换”等,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拥有了新的房产,且这些房产都是按照城镇化的价格标准计算的,同时还能享受了原先所没有的社会保障,使他们在财产性收入数据上披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甚至,这件外衣的披上,让他们提前达到小康,甚至现代化水平。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实际生活水平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三 我国失地农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土地征用前,农民种田收益虽不高,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失地农民中的弱势人群。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这恋地情结也造成开发建设的一大障碍。

2、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空间窄,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有相当一些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在城市务工经商的能力。失地农民劳动力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大都未接受过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缺少竞争力,在城市就业的领域有限。同时,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不能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就业保障和失业再就业政策,加之农村一部分老弱病残人员本身已失去工作能力,进城后不能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赋闲在家,无所事事,只能变为城市贫民。

3、再就业困难重重。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另外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上级尚未出台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制定享受低保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倾斜,所以农民对征用土地并不是很欢迎。

4、生活成本提高。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失地后就意味着生活已经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种自己吃,而现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从而增加了生活成本。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但这部分补偿还不足以解决失地以后的生活来源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农民缺乏创业能力,到手的赔偿款不能变成“活钱”,导致失地后生活变得比较困难

四 解决失地农民把保障问题的建议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 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为避免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花光”,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要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利于民,并努力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一是大力推行征地生活补贴与延期补偿办法。二是运作经营好村级土地补偿金。据调查,征地过程中,村级都有大量的集体资金。对这些作为解决村民公益服务的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多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政府在征地中也要优先安排有发展潜力的地段,作为村级长远发展空间,指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保障。三是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管理。为保证土地补偿金的科学合理使用,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在明确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失地农民所有权的前提下,强化对村级土地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避免被少数人挥霍蚕食。真正将土地补偿金用到明处、用到实处。定期公开账目,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和治理权,同时也进一步缓和了干群关系。

建立健全就业扶持机制,加快失地农民转移步伐。

富裕农民的最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尤其是加快失地农民的转移步伐,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由于农民多数生活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的信息渠道有限,可能就会失去许多外出务工的机会。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信息平台和中介平台建设,对全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失地农民的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起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术状况等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台帐及数据输出平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帮助失地农民就业。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征地后应优先招用被征地的劳动力,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失地人员,对用人单位招用失地农村劳动力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优惠;此外,认真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失地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失业人员一样的最新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倡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关键是要搞好就业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拓展培训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各项技能,针对用工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有针对性地专项技术培训,切实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四是创造公益性岗位。将城市绿化、保洁、小区物业管理等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等由政府买单,提供给一些需要特殊帮助的人群,解决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是对安置工作的基本要求。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坚持从为失地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入手,探索建立三项保障制度,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实行低生活水平保障全履盖。整合国家支农资金,增加政府投入,对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的老人,每年给予一定额度金额的自保。对困难家庭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对特殊困难失地农民进行“农转非”,纳入城镇低保。定期开展结对帮扶和送温暧工作,着力保障重点人群的生活。二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放思想,探索失地农民养老模式,拓展保险资金交纳方式。采取村集体统一支付或者是由村集体和个人按比例缴纳的方式,合理负担,将失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是推行全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切实防止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医问题,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们的生活来源问题。

建立健全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结合项目建设拆迁还建工作,大力实施村改居工程,逐步实现平房楼房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完善”的思路,把失地农民住宅小区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设标准,配套物业管理,避免了无序开发,提高整个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创新拆迁补偿机制,体现物业富民。针对以往拆迁还建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拆迁补偿办法。实行合同约定,以房换房、货币化买断安置;政府出资补助,联户自拆共建等多种方式并用,让拆迁户参入到还建中来,实现每户一套或多套住房。三是发展物业经济,实现物业富民。引导市场发展,活跃繁荣物业经济,通过门面租赁、房屋出租,做到物业富民保障。

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既是缓和干群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 卢海元.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经济,2003(6)2 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6)

3 裴智.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4)

4 李文.实用不动产管理要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 边泰明.限制发展土地之补偿与财产权配置[J].(台湾)土地经济年刊,19976 杨继瑞.中国城市地价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的参考文献还有:

[1]邓大松.社会保险.[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李珍.社会保险理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熊敏鹏.社会保障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许琳.论我国社会救助的多元化主体.[J] 中国软科学.2002.8.

[5]杨团.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框架性思考.[J] 社会政策网.2008.4

[6]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7]任振兴.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原则.[J] 社会福利.2003.3.

[8]去年百分之十六点三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J] 光明日报.2002.2.

[9]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0.3.

[1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编.[M] 北京:中国社会保险年鉴.2002.

[11]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12]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郑杭生等.全面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15]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16]2001年公益览胜.[J]公益时报.2002.2.

[17]张瑞等.城市低保的历史进程.[J]中国社会报.2002.7.20.

[18]世界银行.让服务惠及穷人.[J]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

[19]蔡铮.中国如何躲过人口老化这一劫?.[J] 中国报道周刊.2003.6.

[20]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

贵州省贫困户返贫申请书

失地农民

因病致贫返贫情况调查

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调研

失地农民背景

失地农民现状

失地农民论文

失地农民再就业

失地农民优惠政策

《失地农民返贫.doc》
失地农民返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