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井6

2020-03-02 23:03: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3 古井

(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全文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到古井跳水的人很多。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跳水,可是从来不要报酬。第四段(第6自然段)讲古井给“我”的启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地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6 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第三课时: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五课时: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第六课时:查漏补缺,完成课后练习。 前置作业:

一、查字典。

二、查字典,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络绎不绝、陶冶、暮色降临、哺育、报酬、歉意、单薄

三、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分层目标:

A档: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B档: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C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D档: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随句理解生字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题目是„„(揭示课题,并板书)

2、解题意。“古”表示年代久远;“古井”表示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结合图片,了解古井)

二、新授:

(一)找出生字及带生字的词语。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及带生字的词语。(师领读,聋生跟读)

2、一生上台找出生字,并打指语

(二)学习生字及带生字的词语。 ◆哺育: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喂养,比喻培养。

3、造句。(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师以举范例为主) 地球是哺育人类的母亲。 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 残疾儿童在党的哺育下健康成长。 ◆降临: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来到

3、理解“暮色降临”,天色已暗,到了傍晚时分。 ◆络绎不绝: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造句。(师先举例,生摹仿造句) 师:超市里买东西的人真是络绎不绝啊! 生联系实际,模仿造句。 ◆抗日战争: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了解词义。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报酬: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范写“酬”字

2、理解词义。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俺们: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

2、理解词义。我们 ◆陶冶:

1、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词语。区别“冶”和“治”

2、理解词义。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这里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三)学习自己不懂得词语。

1、聋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得词语。

2、聋生上台写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师预设不懂得词语:清凉可口、温情的母亲、甜美的乳汁、叮叮当当、吱悠吱悠、年过六

十、负过伤、单薄、简直、歉意、品格

清凉可口:井水的味道。

温情的母亲:理解“温情”(温柔、温和),再理解母亲怎么样? 甜美的乳汁:乳汁怎么样?

叮叮当当、吱悠吱悠:知道是桶和扁担所发出的声音,为下节课理解比喻句做铺垫。

年过六十:引导聋生理解字面的意思,再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

任老师是一个年过三十的女人。 负过伤:受过伤

单薄:知道读音“dānbó”,理解词义:(身体)瘦弱。

再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何晨辉的身子很单薄。

简直:有“完全是”、“实在是”的意思;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歉意:抱歉的心意。

品格:表示人的品性、品行。

三、巩固:

1、再读词语卡片。

2、根据意思,说词语。

喂养,比喻培养。 ( )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 )

天色已暗,到了傍晚时分。 ( ) 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 )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

四、布置作业:

生字3行、词语5遍、意思3遍或1遍 反思:

这节课教学的是第三课的第一课时,同样是理解生字词语,本课的生字词语共有七个,其中“抗日战争”只要求学生了解时间、和哪个国家战争,还有最后以胜利结束的。“哺育”、“降临”、“络绎不绝”、“报酬”等词语都是联系实际理解的,、“俺们”学生说是八路说的话,我就让学生知道“俺们”是偏远的农村人经常说的“我们”、“陶冶”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对人有益的影响。在理解生词环节,找生词主要是理解老师预设的词语,再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词语。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效率也蛮高的。(2013-3-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分层目标:

A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理解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B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能在文中找出比喻句。

C档:能在文中找出比喻句。

D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1、根据意思,说词语。

喂养,比喻培养。 ( )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 ) 天色已暗,到了傍晚时分。 ( ) 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 )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

2、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二、理解文本。

(一)理解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1、在文中找出比喻句。用“ ”在文中标出。

2、学生反馈。(生有可能会把“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当做比喻句)

3、师讲评,并出示比喻句。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桶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4、理解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①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汁。(根据本班聋生的实际,预计聋生能说出前半部分) ②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人们世世代代靠饮用井水生活,就像儿女靠母亲的乳汁发育成长一样。 师引导:小宝宝出生时,靠吃什么长大?这里的村民靠什么生活? 师再引导:村民世世代代靠„„生活,就像儿女靠„„成长一样。

聋生接说,再独立说完整。

桶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①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桶和扁担发出的声音比作快乐的乡间小曲。(引导:“叮叮当当”、“吱悠吱悠”是什么意思?得出“桶和扁担发出的声音) ②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取水的人去挑生命之水时的快乐心情。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①思考: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井水比作春雨。(根据本班聋生的实际,预计聋生会说“路面”) ②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根据聋生的接收能力,以师总结为主)

到井边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是不干。

(二)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读中思考: ①古井的位置在哪里?

②井水对村民来说重要吗?(得出:村民世世代代都靠井水生活。) ③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再次强调比喻句在文中的作用) ④古井的作用是什么呢?

2、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写去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读中思考:

①一对年过六十的老人长什么样子?(从他们的外貌中体会老人生活的不方便,为下文村民帮助他们挑水做铺垫)

②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这两个老人的? 聋生在文中找句子。

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师引导聋生总结得出:村民帮助老人挑水。

③“总是满满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乡亲们帮老人挑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④老人想怎么感谢帮他们挑水的人?“谁”指谁?

4、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思考: ①老人们又是怎么说的?

②老人们为什么带着歉意说?(因为老人觉得乡亲们常常帮他们挑水,又不收报酬,所以要带着歉意说。)

5、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后思考: ①乡亲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②理解“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师:古井给人们的帮助多还是少?(得出: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很多力气。) 师:“它“指谁?古井有没有向人们要过报酬?

总结得出: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很多力气,从来没有向人们要过报酬。 ③“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总是”?

6、齐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思考: ①古井好在哪里? ②“品格”什么意思?

③理解句意。(根据聋生的接收能力,以师总结为主)

人们不仅依靠井水生活,还从古井得到教育和启示,懂得了做一个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人。

三、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这里的“品格”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四、布置作业:

1、课文第3—6自然段抄写2遍

2、完成课后

2、3题

古井的位置、作用

去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络绎不绝、老是)

3、古井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古井给“我”的启发(提供生命的泉水,陶冶乡亲们的品格) 反思:

今天连着上两节语文,再加上第二课时安排得内容过多,所以只上了比喻句这一块。跟我预想的一样,学生要么找出两个比喻句,要么找出4个比喻句。在理解把什么比做什么中,王凯发挥得特别好,“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这个比喻句居然说出把“洒在路面的井水”比作“春雨”这让我挺意外的。(2013-3-6)

今天上午,把余下的内容授完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能够做到勤思考,勤做笔记,这主要归功于平时课件准备得很充分,继续加油!(2013-3-11)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进一步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分层目标:

A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B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基本能给课文分段。 C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给课文分段。

D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地给课文分段,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检查掌握情况。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这里的“品格”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二、学习新知,给课文分段。

(一)快速读课文,尝试分段。

1、出示提示,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分段。

2、小组讨论,如何分段。

3、代表发言结果。

4、师生讲评,师总结。

(二)读文本,归纳段意。

1、读第一段内容,归纳段意。 齐读内容,思考。 归纳段意,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师讲评。

2、读第二段内容,归纳段意。 齐读内容,思考。 代表发言,师讲评。

3、读第三段内容,归纳段意。 齐读内容,思考。 代表发言,师讲评。

4、读第四段内容,归纳段意。 齐读内容,思考。 代表发言,师讲评。

(三)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总结,讲评(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总结

师:这篇课文首先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再讲了去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接着讲了乡亲们常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跳水,可是从来不要报酬。最后讲了古井给“我”的启发。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跳水,可

是从来不要报酬。

第四段(第6自然段)讲古井给“我”的启发。

反思:分段一直以来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其实,我在第

二、三课时就已经把课文的脉络以板书形式体现出来了,可是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分第三段的时候,就出现分歧了,我就结合文本,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分开,当我出示正确答案时,答对的学生非常兴奋。在归纳自然段意时,学生都能根据我前几课时的板书,说出段意。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我提示学生,以前教过你们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回忆后,说出了方法,我再加以总结。(2013-3-11)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点:

把事物的形态、颜色、用途等写具体。 教学难点:

借所写的物来说明一个道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审清写作的要求。

1、师多媒体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

我们学过不少写物的文章,如《高大的皂荚树》、《古井》等。你也选一物来写一篇文章,把它的形态、颜色、用途等写具体,把主要内容写清楚。还可以借所写的物来说明一个道理。注意段落清楚,语句通顺。

二、读《高大的皂荚树》、《古井》

1、出示大字课文

2、说说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要求学生把句子讲清楚。

三、确定“物”及物所带给自己的帮助。

1、确定物

2、说说带给自己的帮助。

3、在师的帮助下,明确分几个段落写。

四、仿写

五、讲评

小 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

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的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蜡 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这就是蜡烛。

蜡烛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常便宜,满世界到处都是。看到这,你一定会感到奇怪吧,蜡烛这么普通,我为什么要介绍它呢?的确,蜡烛很普通,但是它那种默默为他人付出的精神却深深吸引了我。它点亮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丝回报。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的培育者、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

每天,老师早早地回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我却要说老师是一支蜡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老师即使自己生病了,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梅 花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含羞草

有种特殊的植物,名叫含羞草。

含羞草是一种很细弱的草,它的叶子像羽毛,开的花毛茸茸的,还会结出

可爱的小豆荚。最有趣的是,只要你轻轻碰一下它的枝叶,它就会像害羞那样收拢叶子,垂下叶片,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

我家的含羞草是尖尖的。含羞草带着尖尖的叶子,望着阳台,吸收着新鲜空气,看起来可爱极了。

我家的含羞草是弱弱的。每次我去隔壁家玩的时候,吸引着我的就是那盆可爱的含羞草,忍不住摸摸它,那嫩嫩的小尖尖一下子收回去了。

我家的含羞草是坚强的。长时间在阳台上成长,被风刮,被雨淋。狂风暴雨时它就立即将叶片合拢起来,保护叶片免受暴风雨的摧残。它能够长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护自己,所以它坚强。

隔壁家的含羞草有时候可爱得如同这个季节一般。因为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因为有了美丽的外表,因为有了自己的特色,它才能称为含羞草。

反思:写作文一直以来是我们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难点,也是每位语文教师很头痛的一块内容。这篇作文,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分两类去写作,一类是写物品的形状、颜色、和通途,这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写的东西也比较多;另一类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这是很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找了比较多的范文,让学生读了范文后,知道借什么来写什么或表达什么精神。我想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2013-3-12)

第六课时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与古井有关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学生回答,要求AB档能不借助文本,说出答案。C、D档能在文本中找出答案。

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按要求填空。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把 比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这里的“品格”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 ) 天色已暗,到了傍晚时分。 ( )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 教学过程:

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学生回答。 读内容。

4、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再联系各段段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上台写出答案。 ④读答案。

5、读读写写,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乳汁、哺育、单薄、暮色降临、歉意、陶冶、品格、络绎不绝 ......教学过程:

审题。读题目,理清题意。 说说词语的意思。 给带点的词语造句。

布置作业:

1、语文一课一练。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日记一则

反思:课后练习基本上都会写了,除了D档学生还需要老师的帮助。这一篇课文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好好加油吧!(2013-3-11)

古井

古井

《古井》教案

古井案例

古井说课稿

《古井》读后感作文

古井优美散文

古井教学设计

白沙古井导游词

古井教学设计

《3 古井6.doc》
3 古井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