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20-03-01 17:32: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杨各庄中心小学陈静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分类(7)11—20各数的认识(8) 认识钟表(9)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数学乐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特点有:

1.这样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在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在第六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在第三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三、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

8、

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

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

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小学低年级的实践活动宜采用模拟现实活动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因此,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 比一比 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14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doc》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