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ycpqm新闻评论学复习资料

2020-03-02 06:42: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新闻评论学复习重点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1、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 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评论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2、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 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 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3、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 “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 “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4、传播要求不同

新闻报道 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 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 ,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报刊政论汇编成《 弢园文录外编》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在该书的序言中,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文章所贵,在乎记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

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在我国就是从维新变法开始的。维新思想家对报刊作用的阐述的主题是:报刊有益于国家。

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该报第一期的第一篇论说,是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才臻于成熟,风靡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时评浪潮

中国新闻评论的三次时评浪潮:1896年8月9日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了中国第一次时评热;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的第二次“时评热”;自1998年起时评再次在中国勃兴,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时评热”。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为邨笔名,后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大讨论。

1979年4月26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署名为“本台评论员郭平”的《改善中越关系的根本办法》,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篇广播评论。

新闻评论的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者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它是要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论据: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的依据和支撑,它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用论据证明和阐释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它要解决的是“如何来证明”的问题。

按照作为选题对象的新闻事实发生的有无规律性划分,新闻评论的选题可分为:常规性选题 突发性选题

新闻评论的逻辑结构方式

1、归纳式

2、演绎式

3、并列式

4、递进式

5、比较式

立意的要求

1)准确性

立论要符合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准确性是评论写作的前提。

2)新颖性

指的是见解新颖、论点新颖,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给实际工作以新的启示

3)有深度

就是要把评论涉及的基本道理与中心论点分析透、论述透。或者说,新闻评论立意的深刻性取决于分析的透辟性。在认识论上讲,就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尽可能对事物的变化与运动有规律性的认识

4)预见性

见微知著、审时度势,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或一个初露端倪的事物中透出现象见本质或预测事物进程度

5)建设性

对于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揭露问题入手,认识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所在,并及时地采取措施纠正之。

归谬法 直接从对方论题出发,退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题的虚假性

论证的基本方式

1、立论

就是以证明作者主动提出的主张、看法为主,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例证法 举出几个典型例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它是归纳法的一种。

分析法 通过分析问题、解析事理,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因与果、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一种方法。其中因果分析法运用比较广泛,所谓因果分析法是指利用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论证,它可以由原因推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推追溯原因。

引证法 以一般的原理为前提,去分析尚未深入研究的具体事物,其特点是用已被证明的、公认的道理、原则或理论,来论证未被证明的、个别的、具体的论点和道理,也可以说是用大道理来论证小道理。引用名家名言、格言、科学公理等作为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比较法 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主要分为对比和类比

喻证法 把比喻修辞的方法运用在论证中,使得深刻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概念化的东西形象化,易于接受,同时增添情趣。

论证可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直接证明就是用真实的论据直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它的特点是从论题出发,为论题的真实性提供直接的理由。亦即,不需要借助于反论题的逻辑中介。

间接证明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反论题)或其他有关判断为假,从而确定原论题为真的证明方法。亦即,需要借助于反论题的逻辑中介。

2、驳论

直接反驳 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直接推出对方判断的虚假性的反驳方法。

间接反驳 先论证与被反驳的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论断真,然后根据矛盾律确定被反驳的论题假。

驳论题

驳论据

驳论证

什么是符号

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 能指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内容

新闻评论语言的基本特征

1、准确性

新闻评论语言的准确性包括对事实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表叔观点语言使用的准确。

2、简明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闻评论开始呈现小型化的发展态势,这一趋势突出表现在专栏小言论以及时评的兴起。

3、哲理性

说理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特征,因此要求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一针见血,不能绕来绕去,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否则就只是隔靴搔痒,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丧失评论的魅力所在。

4、生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介的传播环境也发生变化,由政治话语独霸转向经济话语为主、知识大众化的环境,公众与媒介之间泛政治化转为更多的经济利益和信息服务的商业关系。因此,新闻评论语言要注重市民大众的需求,做到言近旨远,深入浅出。

网络新闻评论语言

集合式的语言类别,综合了其他媒体的语言特征,综合为一个全新的,多媒体、超文本的语言形式。

在我国,社论的名称最早见于1907年前后的《神州日报》和《时报》,之后一直沿用至今。

专栏评论

在报纸的固定版面、固定栏目里定期或不定期发表的各种评论。

1)个人专栏

由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栏作家单独经营

2)群言专栏

开放性专栏,作者不固定

新闻述评

观点与材料的结合 原来有一个称呼,叫“记者述评”,述评新闻实际上包含两种类型,也有两种称号:新闻述评;述评新闻。两种提法的区别是:前者重点在“述评”二字,后者重点是“新闻”二字。也就是说,前者强调的是“新闻性的评论”,后者强调的是“评论性的新闻 工作述评 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的,

形式述评 针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

思想述评 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倾向的评论

事件述评 针对国内外新闻事件,在事件的阐释中加以评论

杂文

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休。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特点:

新鲜及时,时弊 ,鲁迅称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借典讽今,说古论今

形象与说理的荟萃,文学与议论的结合。广征博引,形神兼备。

战斗性强,是评论文章中的匕首,投枪,文意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富有漫画式的语言 类交流:论述过程中与听众保持一定程度的思想和情感的联系和沟通,类似在和听众面对面交谈。

音响评论

现场音响 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 包括现场谈话和环境音响

资料音响 为引出话题、交待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包括昔日谈话、音乐、歌曲及其他用以唤起人们记忆和佐证观点的音响。

1988年7月,中央电视台重组评论部,把《社会瞭望》与《观察与思考》合并,更名为《观

察思考》,产生了固定的主持人——肖晓林。

——二者的出现,标志着新型的评论节目电视述评的出现,使得电视述评在栏目化的基础上,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包括固定的节目周期与播出时间和固定的节目主持人,栏目风格与包装也相对固定,培养了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

1993年,中央电视台在原有的《观察思考》节目组基础上组建了新闻评论部,1994年4月1日开播《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节目形式。

1996年开播《实话实说》,源自脱口秀的谈话节目。

网络评论兴起的背景

1、器物:技术支撑了信息获取的多种渠道。网络硬件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带宽不断突破,上网费用降低,网络服务的完善。

2、制度:30年的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勃兴,物质的繁盛,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制度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依附性人格。

3、思想:信息时代的信息急速膨胀,意识形态控制逐渐淡化,存在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人们破除了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关注现实人生,关注自我命运,从外在的依赖性走向内心的独立性。

博客

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 和Log的组合词。Web,指World Wide Web,指互联网;Log的原义则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一起来理解,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该词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1、意见传达的便捷性

2、各方交流的互动性

3、各方交流的平等性

4、个体自主的开放性

5、意见表达的多元性

6、超文本链接的便利性

舆论的形成

个人意见——公开争论——社会反映——支配行动

舆论权威的最大作用,是把舆论由一种单纯的意见转化为人的社会行为,甚至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运动。舆论权威所产生的强制性不同于司法机关的强制性,后者靠专制暴力实施强制,而前者靠威严的社会压力造成强制舆论的威力一旦和权力相结合,就能推动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舆论定义包括四个因素:

1、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

2、必须有多数社会公众对这个问题表示关心并发表意见

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有一种一致性

4、这种意见直接或间接的产生社会影响

题型:

一、

二、

三、

四、填空:10*1分 10分 名词解释:5*4分 20分 简答 8*5分 40分 论述 30分

新闻评论复习资料

新闻评论复习资料

新闻评论学

新闻评论学

西南交通大学 新闻评论学笔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Eyycpqm新闻评论学复习资料.doc》
Eyycpqm新闻评论学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