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2020-03-04 05:52: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机遇与挑战同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巨大的就业压力又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陷入了不利的境地。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内生的增长机制已形成。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不断把后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一、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1.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在资源全球重新配置过程中,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尤其是随之带来的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要素与中国优势的结合,是中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因。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外贸发展速度显著加快。(2)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

2.劳动力成本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梯度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

(2)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1990年代以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升学为目的的中学教育和重视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势逐步显现,使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开始形成很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的这种优势才刚刚显露出来,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技术人才在工资成本上比较优势将会越来越突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长为“制造业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3.巨大市场潜力的长期优势

除廉价劳动力优势外,同样基于人口众多的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吸引外资及其稀缺性资源进入中国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和市场潜力的释放,“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有了实施基础。跨国公司为抢占中国这个未来有可能超过北美和欧洲巨大市场,即使短期不能盈利,也要进入中国。这种行为给中国带来梦寐以求的高端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开发能力,这些稀缺性资源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使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体系重构过程中具有了极大的比较优势。

中国要长期维持市场潜力巨大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除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今后需求持续扩张的主要源泉;二是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由于在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与改革不能单单依靠市场化来推进,社会政策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只要中国始终把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力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

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可以弥补中国的比较劣势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巨大是困扰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问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化解这些劣势。

1.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自然资源

中国矿产资源的绝对量不低,但人均占有量却很贫乏。同时,还存在资源结构不合理,品种不齐全,一些矿产资源量虽然很大,但品位偏低,可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随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资源耗费量不断增大,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进口短缺资源,出口制成品,通过大进大出解决自然资源匮乏问题。

2.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就业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压力主要来自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经济改革造成的下岗失业人员3个方面;从动态角度看,就业压力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资源的全球配置一方面促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技术进步越快的国家,就业增速慢于经济增速的现象就越突出;另一方面后发展国家则通过竞相压低劳动成本的竞争来接纳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这使劳动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同时是就业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差距最大的国家。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资源丰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劳动低成本优势的形成;但要维持这一优势又需要不断将潜在的劳动供给转变为现实供给,通过增加各层次劳动力供给来降低工资水平,以维持竞争力,这又会使就业压力长期化。尽管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比下降,但增长仍拉动就业绝对量增加,全球化对中国就业的效应仍是利大于弊。

三、全球化有利于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不单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因此,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意味着资源上的扬长避短,也意味着经济运行规则与国际接轨。

纵观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历,对外开放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应大于改革。一方面,由于在传统体制中缺乏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借鉴发达国家市场体制的经验大大节约自我探索的交易成本。在这方面,大到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小到现代企业制度、知识产权观念和制度的确立,再具体到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达国家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原有利益结构的刚性,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仅仅依靠自身改革很难迅速推进,往往是在借助全球化的利益诱致和外来压力下才得以快速确立。

全球体制的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并非是单向的,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也为中国影响甚至改变原来由美欧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提供了可能。正像目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许多国际经济规则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国厘定,其他国家只有利用政治手段才能在边际上对其发挥影响。

由于中国在体制上与发达国家落差较大,这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金融等关键领域中改革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弱势产业,在与国际接轨时,如处理不当,可能遭受冲击,甚至可能中断正常的发展进程,需要认真应对。

总之,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利大于弊。这一结论不仅为中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证明,也为外国经济学家采用计量方法加以了说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落差,把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还有很大空间。只要不断调适自身体制,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收益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国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综合探究__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案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利弊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doc》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