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合成实验心得

2020-03-03 14:54: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药物合成实验心得

2009140449 程雨晴 为期六周的药物合成实验做完了,感觉颇丰,学到了以前很多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也复习了以前的一些实验操作,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与纠正之下,我们的实验操作也更加规范了,做实验也更加细致谨慎了。感触最深的是在做实验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做到心、脑、手同时并用,这样才能把实验做好。

在所有的药物合成中,我接触到了不少新的仪器:500M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旋光仪、数字显为熔点仪、旋转蒸发仪,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我们实验过程中的使用,我对这些仪器有了基本的了解(核磁共振仪除外)。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复习到了不少知识:物质红外光谱的测定、薄层层析法、柱色谱分离以及一些基本的蒸馏、过滤操作。

在本实验中学到了2中色谱分析方法:薄层色谱和柱色谱。 薄层色谱又称薄层层析,简称TLC,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将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硅胶)均匀的铺到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在薄层上,用适当的展开剂展开,根据各组分对固定相吸附能力的差异,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可用于a.化合物定性检验;b.快速分离少量物质;c.跟踪反应进程;d.化合物纯度的检验。

柱色谱属于液-固吸附色谱,当混合物溶液加在固定相上,固体表面借各种分子间力作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以不同的作用强度被吸附在固体表面。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当流动相流过固体表面时,混合物各组分在液-固两相间分配,形成带状分布,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在实验中先用TLC跟踪反应进程,确定反应进程后,用柱色谱分离纯化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

第一阶段,在TLC跟踪反应进程中,根据被监测物质的极性不同,选用V乙酸乙酯:V石油醚=5:3的展开剂,用硫酸碳化法进行显色,监测反应,当在硅胶板上的斑点单一时,反应的原料消失了。(点样—展开—喷浓硫酸—烘烤—显色)

在第二阶段中跟踪反应是否完全时,根据α-D-吡喃甘露糖苷与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极性差异,选用V乙酸乙酯:V石油醚=1:3,用紫外显色监测反应(在HF254薄层色谱板上取点—点样—展开—紫外灯下显色—画点—喷浓硫酸—烘烤),当产物点单一时表示反应完全。

在第三阶段中,用柱色谱分离纯化产物,装好柱后,往柱中加入试样,洗脱剂V乙酸乙酯:V石油醚=1:5,用试管收集流出溶液,每收集一管编一个号,并用TLC监测流出液组成成分情况,最初只是看是否有荧光斑点出现(无斑点:苯甲酸),待出现斑点后,就用TLC展开,当显示为纯目标产物时,合并该部分的洗脱液,实现目标产物的纯化。

在整个跟踪反应进程和分离纯化目标产物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根据TLC板上的显色情况判断反应进程,该如何选择展开剂以及薄层色谱的所有操作过程。在柱分离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装柱,洗柱,装样和洗脱,如何选择洗脱剂,以及如何实现目标产物的纯化。 500M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特点:1.检测灵敏度高,通过新号的累加增大检测的灵敏度; 2.测定速度快;

3.随着超导磁体的应用,磁场强度增大,1H NMR谱的观测频率增大,此为500M;

4.通过交叉极化和魔角旋转实现了固体样品的检测。

(二)样品的配制:常规NMR测定使用5mm外径的样品管,根据不同核的灵敏度取不同量的样品溶解在0.5—0.6 mL的溶剂中,配制成适当溶度的溶液。

本实验是取适量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溶入0.5 mL氘代氯仿中,用500M傅里叶核磁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测,1H NMR、13C NMR一维谱,H-H相关和C-H相关二维谱。

使用氘代试剂的优点:溶剂中1H被D取代,氘信号用于仪器内锁,同时消除了溶剂中1H对样品吸收峰的干扰。

使用氘代试剂时,由于氘代度不是100%(我们用的氘代氯仿是99.8%),因此在谱图中常会出现残余质子的吸收。在13C NMR谱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吸收峰,因此在配制样品时,除考虑溶解度以外,还要考虑可能的溶剂峰干扰,选择合适的溶剂。

本实验中用的氘代氯仿中加入了Ag片,目的是起稳定作用,抑制氯仿氧化生成光气,将光气吸收在银箔的表面将其分解,使Cl留在银上,释放出CO。

(三)化合物位移δ=(V样-VTMS)HZ ∕仪器操作频率MHZ 为了表述方便,以四甲基硅烷(TMS)作参考物,把TMS的信号设为0.0 HZ,从而得到其他的基团的质子信号,如:在500 MHZ仪器上,某一基团相对于TMS在500 HZ处共振,则其化学位移为1ppm。选用δ后,所以同一化合物在不同频率的仪器上得到的化学位移是相同的,从而使检测更加方便。

在实验过程中,选用四甲基硅烷做参考物,主要是因为四甲基硅烷有如下优点:1.12个质子受到硅原子强屏蔽作用,在高场区出现一个尖锐强峰;2.TMS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3.沸点低,样品易回收。

在测定碳谱时,一般用13C替代12C,主要是因为13C在自然界中丰度小(1.108%),含量少,干扰小,测定用时短,易于测定。 比旋光度的测定

在测定比旋光度时,只有具有旋光性的物质才可以测定。规定旋光管的长度为1dm,待测物质溶液的浓度为1g/mL,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旋光度叫做该物质的比旋光度,用[α]表示。旋光度[α]不仅与被测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还与测定的条件、样品的浓度(如果是溶液)、溶剂、温度、光线的波长和旋光管的长度有关。

测旋光度的操作过程:样品溶液的配制(一般为在分析天平上称取0.1到0.5g的纯样品,溶解,置于25mL容量瓶中定容)——样品的装入——旋光仪零点的校正——旋光度的测定(一般测5次,取平均值)——洗净旋光管,装满蒸馏水。 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定的S-(-)-α-苯乙胺-L-(+)-酒石酸盐的旋光度是133.10,文献值为1320,与文献值相近。 熔点的测定:

操作步骤:1.打开仪器电源开关,预热10分钟,设置准备温度和升温速率(3℃/min);

2.将烘干的样品在干燥和洁净的碾体中碾碎;

3.取一支或数支清洁、干燥的熔点管,将其开口端插入样品中,装入样品;

4.取一长约0.8米的干燥玻璃管,直立于玻璃板上,将装有试样的熔点管在其中投落至少20次,使熔点管内样品紧缩至3-4mm高。如果同时测两个样品进行比较,样品的高度应该一致,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将熔点管插入样品插座,代仪器准备好时,改变升温速率(1℃/min);

6.观察样品,待开始熔时,记录初熔温度,样品完全熔化时,记录终熔温度;

7.待炉温下降到起始温度后,重复测定,读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测定的初熔温度加终熔温度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1℃;

8.关机。

旋转蒸发仪的使用方法

打开白色箱体的电源,听是否有声音,若有则正常→将回流水打开(有时也不开),检查回流水是否正常→将瓶子套上→打开抽真空的阀门,待真空度为0.02MPa时便可松手,之后关上安全阀→调节单口瓶的转动速度及将单口瓶升降调节好它的位置→蒸发完毕后,先停止转动,再将单口瓶升上一定位置,关电机电源,电热电源,真空机电源,再关阀门 红外光谱分析 (1)D-甘露糖

3400cm-1是O-H的伸缩振动峰,2919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423 cm-1是C-H弯曲振动峰,1052 cm-1是C-O伸缩振动峰。 (2) 甲基α-D-吡喃甘露糖

3455 cm-1是O-H伸缩振动峰(分子间氢键),3293 cm-1是O-H伸缩振动峰(缔合),2496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403 cm-1是C-H弯曲振动峰,11

22、10

33、971 cm-1是C-O伸缩振动峰。 (3) 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

29

54、2842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724 cm-1是C=O伸缩振动峰,1600-1450 cm-1是苯环骨架振动峰,126

1、110

3、1079 cm-1是C-O伸缩振动峰,709 cm-1是单取代苯环上的C-H面外弯曲振动峰。

做完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我对于合成药物有了一定感受,在实验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的条件,以及选择最佳合成路线,经济,简单,药物合成一般是要运用的工厂中的,我们必须要考虑成本(实验中用自来水)。

通过药物合成实验,我对自己实验操作的不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后一定要积极思考,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药物合成读书报告

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大纲[优秀]

有机合成心得

有机合成心得

有机合成实验记录书写格式

药物合成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及考核细则

合成药物与材料:为生命保驾护航专题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稿

实验心得

实验心得

《药物合成实验心得.doc》
药物合成实验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