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2020-03-03 00:01: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

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 (表1) 。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 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工作总结

手足口病方案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doc》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