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记者

2020-03-02 03:07: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摄像记者,你准备好了吗?

电视记者,一般分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两种。出镜记者要求高,因为在镜头前露面,把自己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就会品头论足,所以这一类记者必须懂得自律,丝毫不能出错,否则就成了观众批评的靶子。摄像记者则不然,他的真实水平一般观众看不到,因为他站在镜头的后面;而电视画面又是动态形式,观众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换成另一幅画面了。所以人们看电视往往只顾及看内容,至于这些镜头是谁拍的,镜头质量怎么样,一般不会深究。

其实,业内对电视摄像记者的水平,还是有许多衡量标准的,比如技术标准、思想标准等。而摄像记者要符合这些标准,还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准备。本文只谈谈其中的“职业品格”问题。

一,勇敢。

一名合格的电视摄像记者,首先应当“勇”字当头,吃苦耐劳,富于牺牲精神。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摄像记者没有出镜记者风光,却比出镜记者辛苦。风里来雨里去,项严寒冒酷暑,披星戴月,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都是摄像记者的必备课。

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摄像记者朱邦录在南京拍摄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的节目时,室外温度为摄氏38度,朱邦录的手臂因为长时间暴晒而灼起水泡。然而为了保护设备,他把采访单位提供给他遮阳、擦汗用的大毛巾,披在了摄像机机身上,自己却顶着烈日继续工作。

2001年9月2日,为了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的空中镜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摄像记者赵群力,乘坐一架超轻型蜜蜂3C飞机,前往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及古村落的大学村执行拍摄任务,不幸发生坠机事故,遇难身亡。赵群力是在和平环境中献出的生命,至于在战争环境中牺牲的摄像记者,就更多了。

勇敢的另一面,是敢于直面现实。电视靠镜头说话,你拍到好镜头,节目就做的深刻,拍不到好镜头,节目的思想性就会削弱。而在中国,电视记者往往肩负着推动国家法制进程的使命。法律尚未涉及的社会领域,常常需要记者们去报道和曝光,以此对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起到推动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付出代价。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摄像记者,为了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便常常与各种不法之徒周旋。他们除了正常拍摄以外,还经常使用“隐藏”拍摄的方式,将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公布于众。做这类事很冒险,记者们常常需要“深入虎穴”,险象丛生。这对于记者来说,的确是个考验,但关键时刻也能看出记者坚强勇敢的职业品格。

二,敏锐。

敏锐有两种含义。一是快拍、勤拍。摄像记者不能偷赖,每到一个地方采访,你要比出镜记者更忙、更紧张。会摄像的记者,在采访现场常常先开机、后关机。只有这样,你才能捕捉到精彩而生动的细节镜头。

1999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违法乱纪 乱收乱罚》的节目,反映山东省微山县工商局目无法纪,乱收乱罚的事件。记者采访此事时,正值一位被处罚者到工商局说理,在局长张存港的授意下,保安人员就在工商局门口对这位上访者大打出手。此时,摄像记者正在楼上等待采访张存港,听到外面喧哗,扛着摄像机就跑到楼顶,把保安打人的镜头拍了下来。尽管从业务的角度看,这组镜头拍得并不完美,但它具有真实性和震憾力,让观众难以忘怀。由于摄像记者抓拍了很多现场感很强的镜头,为这一期节目提供了强有力的画面支撑。

敏锐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敏于发现。摄像记者与出镜记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想让节目做得既深刻又好看。但要做到这一点,摄像记者除了技术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还要能够抓拍到具有思想内涵的画面。一句话,你要学会发现有意味和表现力强的电视画面。业内人都知道,在新闻采访的紧急情况下,摄像记者首先考虑的问题,是留下影像,而不是画面的质量。也就是说,只要发现有用的精彩画面,你不妨用最快的速度把它拍下来。

比如《焦点访谈》栏目曾做过一期反映基层非法收购棉花的节目,在采访的过程中,当地的非法棉花加工点事先知道记者要去,就把棉花藏了起来,连机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记者走到办公室,看到茶杯还是热的,还有一件没来得及穿的衣服,说明这里的人是仓皇离去的,于是摄像记者当即把这些拍了下来。之后在院里又碰到几位工人,他们说是来玩的,但头上还挂着棉花的飞絮,说明这里刚刚生产过,于是摄像记者又把他们头上的棉絮拍了下来。这些镜头在后期编辑中都用上了,它使节目深刻了许多,具有不容辩驳的事实力量,也增加了节目的思想性。

三,精湛。

如果说摄像记者的前两种品格,是针对思想而言的,那么精湛的品格,就是对摄像记者的技术提出的要求了。

所谓精湛,首先是让镜头符合技术标准。这本应是电视记者的份内事,但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画面,常常会出现构图、采光、推拉摇移、起幅落幅、乃至水平线平不平的问题。多半摄像记者外出采访不带三角架;没有三角架的画面,镜头拍得总是摇摇晃晃。记者采访当然可以不带三角架,但那是在紧急情况下。而在我们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记者却很少会遇到“紧急情况”。所以,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摄像记者,最基本的东西,是先用三角架拍稳每一个镜头;然后再讲究点画面的艺术性,让镜头富于美感;再就是遵守摄像机的操作程序,勤校白平衡,多录一些有用的现场音响,以备后期编辑之用。总之,要让你的镜头看上

去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精湛的另一层含义,是有艺术追求。这种要求是比技术要求更高。许多新闻纪录片的记者,都具备这种职业品格。他们为了拍到好镜头,常常在拍摄现场耐心守候很长时间,因此,其作品中的画面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性,有些镜头之美,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

四川电视台有个纪录片记者叫王海兵,他的《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山里人家》等纪录片作品,都曾获得过海内外大奖。作品之所以受青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镜头拍得美,拍得耐人寻味。为了获取这些镜头,他经年累月泡在大山深处,寻找拍摄的最佳良机。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你几乎找不到画面的瑕疵。

四,融洽。

融洽的第一点,是团队意识。有些电视节目组外出采访时,阵容强大,门类齐全,策划、编导、出镜记者、摄像记者、录音、照明、制片、司机,浩浩荡荡一大批人。摄像记者在里面是很重要的一员。因为,镜头是否有足够的的信息量,是否能打动观众,是否体现美感,是否有足够的数量供编导在编辑时选用,都取决于摄像记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所以他在摄制队伍中举足轻重。然而一个节目做成功,因素又不全在摄像记者,其他人同样需要付出努力。比如,你要从行驶的汽车里拍“移摄”镜头,司机能否把车速开匀,也是保证镜头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说明司机的技术和工作责任心,也是摄像记者拍好镜头的部分因素。实际上,每一期电视节目能否获成功,摄制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都很重要,这就是团队精神。而摄像记者要拍到好镜头,也得依赖这种团队精神。正是这个原因,有经验的摄制组在一起做节目的时候,总是和大家一起策划方案,一起努力工作,一起总结经验。

融洽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理解。说这个问题,是想让摄像记者明白自己在摄制组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体现团队精神。尽管我们反复说摄像记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但在以编导为中心的摄制队伍中,他最终仍是服从的角色。这个服从,其实是节目意图的服从,但它往往体现在服从编导(或出镜头记者)的指挥上面。之所以要这样做,是求得大家保持一致的工作方向,让每个人都明确,我需要做什么事,怎样才能使节目更好、更出色。当然,服从的前提是理解,也就是说,摄像记者投入工作的第一件事,就需要明确我该做什么,我应当怎么做。心中有了意图,工作的效率就高,工作的质量就好。当然,摄像记者对节目的理解,也不是被动的理解,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执行节目的意图,另一方面还要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前面介绍的一些摄像记者,之所以能拍到精彩的细节镜头,就是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

五,责任。

摄像记者的责任,上面已谈到一些,这里说它的另一层含义。

首先,要把镜头当史料拍。说到史料,我们首先会想到档案馆或博物馆里的书本和报刊。其实再过若干年,摄像记者现在拍摄的电视画面,也就成了史料。未来的历史,很可能就是一部活的影像历史。当年新闻前辈们为报刊进行采编时,谁都没有把自己笔下的东西看成是史料,但现在它们都成了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所以,今天我们拍摄的这些镜头,其实就是后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活的影像资料。倘若后人看到的,都是些不合格的电视镜头,那我们除了汗颜,再说后悔都没有用。所以,为了给未来留下好的影像,我们现在就要高质量地把电视画面当史料来拍。这是责任。

其次,让所有的镜头降低成本。今天的电视已经成为产业。要做强做大这个产业,必须学会处理成本和利润的关系,在尽可能低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也是摄像记者应该面对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你拍摄的镜头质量越差,报废率就越高,它的成本也就越大。反之,镜头的质量越好,使用率就越高,成本也就能降下来。现在,一些电视台为了降低拍摄成本,甚至建立了镜头资料库,将质量好的镜头素材入库储存,以便同一镜头多处使用。所以,为了多拍一些高质量的镜头入库,也为了在镜头拍摄中减少浪费,记者们还须认真再认真,努力再努力。这也是一种责任。

电视台摄像记者年终工作总结

某年摄像记者个人年终总结

安徽财经大学网络电视台记者、摄像岗位职责

摄像团队

摄像合同

摄像合同书

摄像心得

摄像心得

录音摄像()

摄像心得体会

《摄像记者.doc》
摄像记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