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复习题

2020-03-03 06:15: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哲学与人生》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C )

A、尊师重教 B、互相尊重 C、民主平等 D、理解沟通

3、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4、“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5、1994年曾有一美国人发出这样的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有一个中国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就是袁隆平。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养活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这说明(

B ) A.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B.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C.创新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

6、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1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B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B )

A、本质和现象 C、真象和假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D、真理与谬误

9、诸葛亮说:“志为存高远。”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重要哲学道理是

D )

A、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大的作用

2

12、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B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3、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序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15、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B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16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帖事半功倍。据此回答:“拔苗助长”的错误是( C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7 “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说明了

( D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18.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

( D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19 社会基本矛盾是(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20.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D )。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 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是在强调 ( B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2、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3、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B )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4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④⑤⑥

2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5.2006年7月30日,安徽省审计工作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四项措施,其中包括:在项目选择上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审计方法注重创新,其哲学依据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说明( C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6、“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B ) 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27.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28.我国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说明( A )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5 29.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连续六次发射成功,说明( B ) A.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中国的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0.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C ) 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B.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C.没有做到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D.否认了不利联系对一个人成长的消极作用与影响

31.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 B )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2.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B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3.古人云 :" 不谋全局者 , 不足以谋一域 : 不谋万世者 , 不足以谋一时 。 " 这句话告诉我们 ( C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 , 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6 34.从调查上看 , 羊年出生率低主要源于 " 羊年不宜生育 " 的迷信说法 。 " 羊年不宜生育 " 的说法( B ) A.体现了一事物总和其他事物无件地联系着 B.违背联系的客现住 C.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35.培根说 :" 灰心生失望 , 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 这就是说( D )

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A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3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A ) 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 D.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38.现象是( C )。.A.认识的起点 B.对事物全体的反映

C.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 D.对事物表面联系的反映- 39.假象是指(B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40.生产力是人们(A )。

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B.征服自然的能力. C.掌握知识的能力 D.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 4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A )。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2.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7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3.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新增“做事认真负责,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父母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生活不攀比”“妨碍他人要道歉”的内容。这表明( A ) A.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符合人的需要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D.社会存在不能脱离社会意识而存在 44.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 C )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45.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B ) A.学会生存 B.学会思考 C.学会做人 D.学会做事 4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B )。 A.动力 B.灵魂 C.基础 D.支柱 47.科学的本质是( D )。

A.创造 B.发明 C.思维 D.创新 48.科学思维就是( D )。 A.立体思维 B.发散思维 C.逆向思维 D.创新思维

49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 C )。 A.必要条件 B.必然结果 C.前提和基础 D.有效途径

二、多项选择

1.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这表明(AB)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8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2.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但也被少数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C ) A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B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C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D应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3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D )。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刚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我国之所以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工程,是因为其具有国家战略的价值;具有占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的价值;具有开发太空获取经济效益的价值;具有培养尖端科技和管理人才的价值;具有以“空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价值;具有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价值。这从哲学上充分表明( BD ) A.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C.实践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D.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5.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AC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9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7.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告诉我们 (ACD ) A.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 8.假象( AC D)。

A.是主观的 B.是客观的 C.容易使人产生错觉D.也是本质的表现 9.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 BCD )。 A.改造客观规律 B.消灭或创造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 D.利用、掌握客观规律

10.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为(ABCD )。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1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ABCD )。。

A.正确地认识事物

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D.更好地改造世界

12.辩证思维就是用(ABC )。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A.联系

B.发展

C.全面

D.正确

1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ABCD )。

A.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B.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C.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D.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14、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ABCD )。

A.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

B.减少人生的迷误

C.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

D.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5、现代青年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有(ABC )。

A.强烈的创新意识

B.坚强的意志 C.顽强的创新精神

D.健康的体魄

16.中职生培养创新精神要做到(ABC )。

A.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B.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C.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D.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17.创新要敢于质疑。应做到(AC )。

A.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B.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

C.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D.书本知识都是真理

18、人是(A

)和( D )的统一.A自然属性

B 活动性

C 理想性

D社会属性

19、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BD )

11 A敌人关系

B 对立

C 家庭

D统一 20、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CD )的。

A互相矛盾

B 互相对立

C 互为前提

D互相促进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

)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3.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求都是对立的。(×

)

4、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同等重要的。 (√

5、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

6.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 ) 7.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 8.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 √) 9.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能突破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开拓新的局面。 (× ) 10.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发展到突破原来事物的度,就会破坏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发生质变。 ( √) 1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 )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 (√ ) 13内因和外因作为同时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对事物发展起着相同的作用。 (× ) 14.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 ) 1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达到理性认识。 ( ×)

16、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问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 ( ×)

17、

苦和乐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

12 18.、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对立的。

四、简析案例

(

一、)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材料二中神六“回家”、实行太空行走以及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人生难免会遭遇困难,经历挫折。而要克服困难和挫折,既要有乐观的心态,也要有崇高的目标,更要有坚韧的毅力……但九(2)班的刘虎认为,“克服困难和挫折,唯独与创新风马牛不相及”。他的看法对吗?结合自身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克服困难和挫折,需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挫折激励创新,创新战胜挫折。 人类文明,在不断创新中完善;人类历史,在不断创新中延续。

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可以发掘我们的创造潜能,让我们产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智慧;可以激发我们勇攀高峰的热情,帮我们培养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

因此,克服困难和挫折与创新密切相关,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13

(三)、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失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就越多。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这种观点 不正确。 ①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对人具有 双重影响,或者会给人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或 者给人以一种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因 此,在一定条件下,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从这 个意义上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但不能说失 败和挫折越多成功也越多。失败能否转化为成 功,关键在于每一个人如何认识、对待失败和挫 折。面对失败和挫折若能迎难而上,理智地分 析,努力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与良策,那么挫折 就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成为帮助人们走向 成功的铺路石,这样的失败有利于人走向成功。 否则失败再多,也不能走向成功。

(四)、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 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五 ) 日前,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

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的主题教育。某校高三(5)班的同学积极响应,开 展了综合探究活动。

情境二:立国先立人。爱国首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该班学生搜集到如 下一组信息: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时,有91%的本市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遇到老弱病残,91%的本市青少年会主动让座; 81%的本市青少年认同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 但有83%的本市青少年闯过红灯,其中13%的人经常闯,21%的人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

14 从矛盾观的角度看,同学们搜集到的信息给了你怎样的人生感悟?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生活中我们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2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对事物的性质产生影响。青少年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自己要有明确而较高的要求,但对生活细节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2分)

(六) 2008年年初,受大气环流异常及“拉尼娜事件”等影响,我国南方诸省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湖南某市政府在灾情发生后,紧紧围绕“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的总体要求,奋起抗灾。交通、公安、通信等部门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调运大量的药品、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解决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市政府领导多次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主要负责同志和各级部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干群团结一致,最终赢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七)

2006年3月9日《钱江晚报》载文指出,杭州市勇进中学组织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近800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存体验”活动:选取你认为可以赢利的项目,不管投入本金多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赚钱。孩子们打起杭州旅游经济的主意,开始了五花八门的设想:矿泉水、鲜花、气球都成了孩子们的“大单生意”。经过市场竞争洗礼后,有的孩子赢利200多元,而有的孩子亏本100多元。但每个孩子都说, 15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生存体验——除了读书还有更辛苦的事。 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大课堂”?

(1)社会实践是大课堂,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为此,要求树立实践的观点。

(3)读书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但它只是获得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才是直接经验。

(4)所以,我们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自觉投身社会大课堂。

(八)

五、小何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他就干不下去了,原来是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的手下做事,同事之间的摩擦也让她十分烦恼,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更加紧张最后丢到了这份工作。

⑴、你从小何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什么启示?(5分)

⑵、案例中是如何体现联系是复杂多样的?(5分)

⑶、我们该怎样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5分)

(九).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句知道毛病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问题(1)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6 (1)它体现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同时,才能认识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从事实践,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十)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⑵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⑴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⑵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十一)卡耐基曾对世界上1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理想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另有97%的人,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 17 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了调查,结果非常令人吃惊:调查人数的5%因各种原因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而原来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实现,并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走下去。

读了上面的调查报告,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作过设想,如果有,具体怎样?

五、哲理与人生感悟

1 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什么是人生价值?谈谈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3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有关知识论述怎样对待我们的人生? 要求:1.、以上三个主题任选其一

2、字数1000以上。

3、哲学观点准确,论述合理

4、一定结合自己个人情况。

5、手抄稿或盲文(打印稿零分处理)考试时把写好的交到老师处。

哲学与人生

人生与哲学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复习题.doc》
哲学与人生复习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