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2020-03-02 03:07: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及水平运动,运用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和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三圈环流形成,利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示意图,更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匀,让学生在图中(黑板上)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图示:

2、学习新课(板书)

一、“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在“引导新课”部分引导学生用箭头在黑板上画出大气运动方向。

大气环流特征: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问题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老师示范完成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示意图,两个高纬度示意图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图示:

 问题思考:

让学生画出南半球自己动手画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 难点:(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

(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

(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 小结三圈环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并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三、依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该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根本原因:地球的公转运动, 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记忆方法:如右图

3、课堂总结

1)、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说出三圈环流与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移动的原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4、课堂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C、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来理解和记忆全球的风带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4)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1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初探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doc》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