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2020-03-02 13:34: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丰润区新庄子小学 教学设计者 王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句的韵律,能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诗人在观察庐山时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象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由作者、题目导入,揭示课题。

2、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疏通诗意,感知大意。

3、具体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感悟诗中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在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时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2、理解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现在回忆一下如来佛在制服孙悟空的时候,孙悟空要飞跃如来佛的手掌心,以为飞到天界在自认为的五根柱子上写下了什么?

学生说出“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2、师:回答正确,可见同学们有进行课外阅读。现在在公共场合也经常可见“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迹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不能这么做。可是在古代这确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以及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的很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题西林壁)

3、看课题,对照课本中的注释,请同学说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律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自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指名学生朗读 重点讲难认、难写字:壁 bì 侧 cè 庐 lú 缘yuán

3、范读古诗,讲解韵律: a、请学生试着带感情朗读古诗

b、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在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诗句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最好的方法是多读,用自己的心去领会每一个词的含义。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停顿节奏,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重点强调“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真、只”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

c、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三、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哲理。

1、反复诵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2、指名学生翻译古诗。教师在学生翻译时要逐步提示,不要作简单的白话翻译,要发挥想象力,设身处地体会作者感情,进行翻译。

3、教师朗读诗,请同学思考: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观察、欣赏) 通过讲解诗人的仔细观察来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应该养成善于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4、讲解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重点强调“横看”“侧看”是在哪个角度去看,可以让学生张开手,体会看看有什么不同。

5、讲解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提问: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诗中看不出来呢?

学生回答,归结:因为诗人置身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b、请同学思考: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切体会诗韵含的哲理, d、这个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叫做当„„

学生回答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师:这首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庐山观察景物,因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我们要认清事物,不仅要仔细去观察,而且要客观、全面的去观察。

四、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提示,注意生字书写正确。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doc》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