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2020-03-02 05:19: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大变革的时代

莱阳市古柳中心中学丛学庆

莱阳市沐浴中学赵淑芹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重点,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都江堰的出现和商鞅变法的实行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变化的实质实质是导致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本课是继第七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延续。春秋时期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为后来秦的统一打下基础。因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下一单元“同一国家的建立”做好了铺垫。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但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对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所以,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理解起来困难比较大,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一定的高度,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国时期对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和李冰的活动,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通过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提高识图、用图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都江堰设计原理,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树立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铁农具、牛耕技术、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相关情况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运用观察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都江堰的结构和功能,认识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启发学生把商鞅变法等知识综合分析,加深对战国时期经济

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室结合现实问题,创设情景。2008年5月12日,发生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破坏。离震中不远的都江堰市,有一项修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这项水利工程是什么?战国时期为什么修筑这样的水利工程?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大变革时代。

学生认真倾听,动脑思考,自由回答问题。课件显示课题,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木匾,学生认真识记、思考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二) 自主合作,梳理知识

出示学生阅读思考题:

1、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社会变革?

2、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讲述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建设,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3、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我国的封建社会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6、你佩服李冰还是商鞅?为什么?

学习先自主学习,自读教材内容,观察历史地图册上的相关图片,梳理知识要点。在教材画出知识要点,并整理到笔记本上。

对于

2、

4、5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解决。

教室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的顺序、要点。

引导学生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

(三) 展示交流,精彩点拨

各小组汇报成果

1、课件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锄范”、“铸造铁制农具示意

图”;课后“思考与探究”。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对生产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2、课件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指图讲解,对都江堰简单介绍。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原理,感受它的伟大、科学、巧妙。

欣赏、讨论教材中第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知。”

共同总结:都江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两千多年过去了。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人们千秋万代都在颂扬着李冰的功绩。

3、指导学生排练历史短剧:商鞅变法

第一幕:舌战旧臣

第二幕:立木为信

第三幕:商鞅变法

第四幕:千秋功过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角色的心理和语言,然后分角色排练,各组派代表上台表演。某一小组的表演是否符合历史史实,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着重对学生评价方法进行引领。

4、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变化?时代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兴修水利等属于生产方面的变化,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出现、商鞅变法、封建制度的确立等属于政治上的变革。引导学生归纳出时代特征——大变革的时代。

引导学生概括归纳知识提纲,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教师启发分析变法运动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 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原因。

自由提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那些没弄懂或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回答、评价为 主,教师给予总结性点评。

(四)目标检测,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做题,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情况。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

(2)请概括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请你分析这次变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1)商鞅。(2)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经济发展,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2.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变化?时代特征是什么?

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此,课前我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绘制挂图等。通过角色体验、表演历史小短剧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掌握了基础知识,进行了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支配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都比较充裕,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加上教师引导的欠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不够积极主动、热烈深入。今后教学中要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氛围,积极引导,是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要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

本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以大变革为基本线索,抓住新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的联系,实现了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课堂结构合理,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教法运用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对话氛围,有效地引领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角色体验与教学内容融合得较好,但在角色体验的设计应用上做得还不够充分。要面向全体,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思考和体验,这样才能确保角色体验的有效性。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doc(材料)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书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doc》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